注册

合肥将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来源:中安在线

摘要  据江淮晨报报道,从2004年成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到成功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科学中心”),合肥沿着科技创新的道路,又走过了13个年头。超导核聚变中心——项目拟选址高新区,建设主体为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离子所,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国际协同创新中心等。

原标题:合肥将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从2004年成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到成功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科学中心”),合肥沿着科技创新的道路,又走过了13个年头。

继上海之后,合肥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城市,这是对“合肥实力”的认可,更令人鼓舞与兴奋的,则是充满无限潜力的城市未来。

根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到2030年,将建成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令人澎湃的“合肥目标”,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将带领合肥迈向更高的台阶。

关键词:全域联动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重大项目”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功获批,市民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它落户在合肥的什么区域?”

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合肥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范观兵的时候,他表示,我们首先要澄清的一个概念就是,“科学中心”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重大项目,它意味着合肥“全域联动”,从科学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新兴产业,都将成为“中心”的一分子,也将随着“中心”的发展建设而落地、生根乃至开花结果,“它最终将带来合肥城市能级的几何倍提升,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建设方案》中可以看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是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集群优势,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交叉融合的大型开放式研究基地,是重大科技和共性技术取得突破、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的创新高地,是驱动我国从全球科技竞争“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代表国家水平的策源地。

关键词:科技行动将积极参与国家大科学计划

未来的合肥,还将在科技领域的“国家行动”中赢得一席之地。根据《建设方案》,合肥将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包括积极策划并争取承担国家科技成果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研计划任务。

同时,将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接受企业和研发机构委托,组织科技攻关活动,还将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适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合肥还将成为“自由畅想”的天堂,未来将开展“自由探索计划”,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体现科学家好奇心和兴趣,培育未来颠覆性创新。

关键词:原始创新一个大科学装置或将集聚上万名科学家

从2014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批准合肥大科学中心,到2017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合肥用两年多的时间“打磨”建设方案,最终确立了以大科学装置为主体的核心层、以高效和科研院所、系统创新平台为主体的中间层、以“三重一创”为主体的外围层的圈层体系。

为什么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建设大科学装置?“未来的一个大科学装置,将能集聚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开展研究,可以想象,这对城市发展是多么巨大的推动力量。”合肥市发改委高技处处长丁启民介绍,拥有托卡马克等重大实验装置的合肥,还将在“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上发力,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对于“七大平台”中的大科学装置,2017年,合肥将安排专项资金35亿元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并单独安排“七大平台”的建设用地。

关键词:七大平台

“七大平台”建设方案已编制完成

围绕“科学中心”的建设,合肥将着力打造“七大平台”,也即: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大基因中心。目前,每个平台都已经确定了建设主体,编制了建设方案。

其中,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作为安徽省的“一号工程”,与中科大高新园区项目同步推进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已经形成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建议书(初稿),正在与核工业新安物理研究院进行讨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已经明确一期建设内容;联合微电子中心已经完成建设方案、可研和选址;离子医学中心已经开工建设;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已经完成建设方案(初稿),并与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爱立信、国电投分别达成合作意向;大基因中心联合基因研究院已完成土建工程。

关键词:成果转化

助推科技创新成果跨越“死亡之谷”

建设大科学装置,加速源头创新,只是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其中一环,对于“生产力”而言,合肥还需要给科技成果转化再添一把助推力。

范观兵介绍,科技成果需要走过科研、创新转化、产业化三个阶段,前后两个环节分别由高校院所和产业界驱动,唯有“创新转化”环节成为许多科技成果创新难以逾越的“死亡峡谷”,毫无疑问,合肥要助推科技创新成果跨越“死亡峡谷”。

未来,合肥还将破除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的问题,畅通科技——产业的转化通道。

“围绕‘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等环节,合肥将针对这些关键环节出台一批配套政策文件,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融合。”范观兵介绍。

关键词:先行先试

在科技创新领域进行体制机制的新探索

对于全国科技创新发展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承担起建设“科学中心”的合肥,还将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体系,在科技创新领域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

“可以说,具有先行先试的权限,可谓科技创新领域的‘特区’。”范观兵说,这样的探索与尝试,其目的依然在于激发创新的活力,让创新能力转化为生产力。

关键词:未来图景

城市能级将有“几何倍”的提升

《建设方案》中明确,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框架体系,初步建立功效运行的体制机制,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到2030年,建成国际一流、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成的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与高校院所、产业机构等深度合作的创新生态,引领带动全国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科技长远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当“科技航母”在合肥扬帆起航,我们不得不设想一下,未来的合肥,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神奇巨变。

“我想城市能级将会有几何级的提升。”合肥市发改委主任朱策说,一个大科学装置可以集聚上万名科学家、一个创新平台会吸引众多创新创业者到来、科技成果转化将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成长,这样的“连锁反应”将会给城市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托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实力而闻名世界的美国硅谷,正是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红利”,瞄准科研的合肥,也有望展现“硅谷荣光”。

七大平台建设最新进展

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项目选址高新区,总投资约70亿元。目前,中科大正在完善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国家已初步同意将量子信息实验室纳入国家首批启动的国家实验室试点范畴。

超导核聚变中心——项目拟选址高新区,建设主体为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离子所,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国际协同创新中心等。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项目选址高新区,建设内容包括成立天地信息网络合肥有限公司,设立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研究院和建设合肥地面信息港,合肥将成为唯一辐射服务长江经济带及华东地区的地面核心信息港。

联合微电子中心——项目选址高新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建设8吋线中试平台,以及封装测试平台、设计服务平台、可靠性及失效性分析平台等,目前项目建设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评估。

离子医学中心——项目选址高新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引进和自主研发质子治疗系统,全面开展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国产、产业化工作。目前已经成立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有限公司、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分别负责引进质子治疗系统和自主研发质子治疗的具体运作。合肥等离子所和俄罗斯联合核研究所已经正式签署协议,在合肥设立“中俄超导质子联合研发中心”,开展超导设备研发,将进入正式制造阶段。

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项目选址高新区,总投资约35亿元。建设内容主要以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为研究重点,建立分布式智慧能源集成示范基地,引领国家智慧能源体系及标准建立,打造一流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目前,已经初步完成建设方案,明确平台建设目标任务及运行机制等,已经与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确定了可研报告编制大纲。

大基因中心——项目建设选址合肥巢湖经开区,总投资27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规划建设1个基础研究平台和2个应用研究平台,即未名—BIG联合基因研究院、精准医疗应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平台和新药创制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平台。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暨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

一期工程建设用地获批

规划48万平方米投资70亿元,是我省和中科院合作的“一号工程”

记者从省国土资源厅征地管理处了解到,近日,我省和中科院合作、中科大具体承办的“一号工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一期工程建设用地项目,获省政府批准。

该项目规划建设规模约4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0亿元。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重大前沿科技项目,已列入2017年安徽省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建成后将以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计算能力提高等重大需求为导向,着力突破推动以量子信息为主导的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前沿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形成量子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将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和变革性技术研究。建设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超导离子医学中心和大基因中心等研究设备和基地。

基础:世界先进的大科学装置早已在这里“安家落户”

同步辐射、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这些大科学装置可谓科技界的“大腕”,它们都落户在合肥。正在建设中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完成后,将连接中科院量子科学卫星,形成国际首个星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具有与未来互联网、量子通信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空间探测网链接融合的技术和地域优势。

合肥拥有雄厚的科教水平和研发实力,拥有54所高等院校,近1000个各类研发机构,建设并运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10所新型研发和协同创新平台。

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智能语音、磁约束核聚变、功能材料等领域,合肥都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在合肥,聚集了两院院士82人、院士工作站25家,各类人才总数130多万人,研发人员比例、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合肥还拥有特色鲜明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56户,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2.2%,战略性新型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0%。

合肥的创新发展环境优良,我省是首批国家创新试点省,是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合肥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正在积极创建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创新示范城市。

历程:2015年底即启动建设方案编制工作

“合肥启动早,期间一直在积极争取。”作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获批过程的见证者,范观兵看到了合肥为争取获批所作出的努力。

2015年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合肥配合省发改委、省科技厅、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大等单位启动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后来经过多轮修改完善,于2016年5月上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期间也经过了多次的协调与内容调整。

2016年11月,合肥市配合省发改委、省科技厅对《建设方案》再次修订,并于2016年12月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

使命:为中部区域乃至全国的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科学中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合肥城市能级的全面提升,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将引领带动全国创新驱动的发展,并将成为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中心”第一位的特征,就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科学中心”的核心目标是围绕国家使命,通过突破重大科学原理和核心前沿科技,提升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提供重大支撑。

“我们需要从更高层面去理解合肥综合新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使命。”范观兵表示,根据《建设方案》,“科学中心”不仅将产生世界级的重大科技成果,还将在相关科技领域国际领跑;不仅推动合肥、安徽省的科技发展,还将带动国家整体研究水平提升,为中部区域乃至全国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同时,这里还将成为“人才洼地”,集聚来自全球顶尖的科学家、一流科研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李梦然]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