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从有教无类到精英教育,中国需要学而思


来源:中国网

有一位在电视台做主持人的朋友感叹:为了给孩子报上“学而思”,连续多日排队才勉强报上。在座众人皆惊:凭你的知名度,报个培训班还不是很容易?主持人苦笑:哪里啊,人家火的很,才不用理

近日,朋友聚会,聊起孩子升学的问题。

有一位在电视台做主持人的朋友感叹:

为了给孩子报上“学而思”,

连续多日排队才勉强报上。

在座众人皆惊:

凭你的知名度,报个培训班还不是很容易?

主持人苦笑:

哪里啊,人家火的很,才不用理你呢,

而且,就算报上,通不过面试也白搭。

“学而思”,一个民间教育机构,

挑选学生居然如此严格?

不禁让我想起了孔圣人的一段佳话:

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返回鲁国老家尼山,

放出他的大招:那就是有教无类,

在尼山脚下创办尼山学院,广收徒弟,

把受教育的机会传播给更多的人。

澹台灭明

圣人虽桃李满天下,却不是什么学生都收。

他挑学生。

挑选的标准不是看学生的家境和学费,

而是学生的个人资质。

当时,有个叫做澹台灭明的武城人前来拜师,

孔夫子的第一印象是:状貌甚恶,

不是他心中“君子”的样子,

将来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但几年以后,

孔子却从弟子子游口中得知,

这位澹台灭明品行高洁、才干惊人,

孔子感慨: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圣人做事虽不能十全十美,

却也让我们感慨:

孔子门生3000,

其中被称为贤人的就有72人,

很多弟子都做了列国的大官。

这样的成才比例,

试问现在有哪个学校能做到?

孔子行教图

而其中原因,

除了圣人本人学识、品行天下第一外,

还得益于他的教学模式。

尼山学院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教育机构。

当时的中华大地,礼乐崩坏,

作为那个年代少数通“礼”的文化人,

孔子那叫一个痛心疾首啊!

可是面对这局面,夫子也没办法。

本来春秋时期,

官职门阀世袭,社会等级森严,

这群“精英们”有机会却对受教不上心,

有对受教上心的,

却很有可能因为阶级不够,

没有办法拿到一张官学的门禁卡。

孔子在挑选学生时,

就已经在考察每个学生的资质;

(所以才有了“以貌取人”这样的典故)

而他在教学上,

最让人称颂的,

便是“因材施教”!

——这是官学体制最欠缺的教育本质。

子路问: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曰: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冉有问: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曰:对,应该立刻实行。

公西华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曰: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

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因材施教,放到现在,

就是大白话“个性化教育”。

如果您的孩子去学校问老师:闻斯行诸

您觉得老师会给出50个不同的答案吗?

为了孩子的教育,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国家到个体,莫不重视。

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尧舜禹时代舜所设庠。而从夏商周起,历朝历代都有一套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在夏朝,国家就设立了以“序”为形式的官方学校,到了商朝开始出现新的学校形式“瞽宗”。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然而,教育注定是多样性的,仅仅官方的一套体系,完全是不够用的。

所以,到了东周时期,随着诸侯分裂群雄并起,教育也开始由官方向民间延伸和发展,“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结果诸子百家相互争鸣,学术局面盛况空前。

自此,开坛讲学,开门办书院,成了民间传道授业最常见的方式。及至宋代,经济发达,平民百姓有了更多通过学习向上的通道,民间教育热情便蓬勃而出,各地书院式私学盛行。闻名后世的岳麓书院可就是宋时火爆起来的。

当时,与岳麓书院齐名的还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和茅山书院等,正是这些书院,培养了许多的杰出人才,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的繁荣和进程。

官学的存在,可以提高群体民智;而书院的产生,填补了官学的不足和空白,培养了很多精英。

譬如,鬼谷子就是在民间培养出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主导了七国的走向!

再譬如,王阳明。

这个天才在12岁时就写了那首著名的辩证诗《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于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教他的老师很生气:这是什么破打油诗!

对于这个在智商上远远高于普通学生的天才,老师的脑容量不够用了!

唯有曾中过状元的父亲理解他:算了,不读了,跟我去关外看看新世界吧!

的确有天才,的确有很多学有余力的精英学生,但并没有那么多发现天才的老师,也没有那么多当过状元的父亲,所以,才需要民间书院,才需要学而思。

王阳明后来自己也办书院了,

他被贬到贵州时,开创龙冈书院;

等他到了江西,又修建濂溪书院,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

他倡导"知行合一"说,传播自己的心学。

他的学生和信众众多,王艮、徐阶、张居正等,均青史留名。

知道王阳明心学说的,肯定不止他的学生。但真正掌握知行合一不二法门的人,并不多。

嘉靖年间,心学早已被奉为如上真理。自诩天下第一聪明人的严嵩之子严世藩肯定听过,默默隐忍期待一朝倒严的徐阶也接触过。可最终,心学的传人们选择了综合素质更高的徐阶,终使徐阶斗倒了千古权臣严嵩。

这是精英教育的胜利。

精英教育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智商的提升、个人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扩展、社会阶级的上升,还带给学生一种精神:坚韧、高贵、心存大爱,这是由教育的氛围、老师、和你一起受教育的同学一起创造的。

严世藩出生权贵,聪明绝顶,但他受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相反,为什么东林书院能在朝堂之外左右明末政治力量,能与干掉多少部长翰林的宦官集团抗衡?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东林书院一直以来在源源不断的培养优秀人才。这些优秀人才彼此相识,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习惯,他们在书院里学习的是先进的思想文化,结交的都是这个朝廷未来的官员宰辅。思维的火花可以在这里尽情碰撞。有了好的想法,再付诸以资源和行动,东林书院才一步一步走出课堂,走近朝堂,终成东林一党。

这就是精英教育。

然而,时代变迁,我们现行的教育境况如何呢?

在2017年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中,我们只有两所大学入了前100名;大学排名的残酷现状,也是我们目前教育的现状。但即使在这种境况下,我们的孩子依然疲于奔命。

这不证明我们的教育思路有问题吗?不正说明我们把孩子的宝贵时间都分配错误了?我们把太多时间花在基础教育而忽略了个性化教育和精英教育。

我们的教育者和家长,总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平庸的成功,殊不知,如果你把目标定位在三流的成功,那你最终可能只会成为九流的平庸者。

看看犹太人,自1892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 22%得奖人是犹太人,其比例是其它民族的100倍。——这些得奖者不是从同类中拔地而起的,而是教育水平的水涨船高。

在以色列,有“天才儿童”教育计划——在全国各地建了54个天才儿童教育中心,每个中心都有它特殊的职能,比如专门教数学、或者培养音乐天才,孩子只要通过筛选就能进去。孩子在一开始也许差别不是很大,但环境的影响却非常大。

在我们以为学生放学了就可以“放羊”了的美国,大部分孩子也都上补习班。有个研究教育的中国学者去了美国,发现下午三点小学放学以后,只有黑人孩子会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在美国,一个不去辅导班补课、不花大价钱去学习才艺,不参加社会活动,不去丰富自己履历的孩子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名牌大学。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名誉教授弗朗西斯·施拉格曾在《教育周刊》中写道:“聪明的孩子太需要课堂以外的知识和经验了,他们太需要时间、机会和鼓励了,全球皆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企业观点,与凤凰安徽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邵婧]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