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记者调查】玩手游狠花钱 这个锅不能全让熊孩子背吧?


来源: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讯暑假已临近尾声,有许多家长朋友都会让孩子在暑假里玩玩手机放松一下,但若控制不好便会有各种各样的麻烦接踵而来。8月21日晚,淮南市民廖先生报警称自己支付宝上300元不翼而飞,疑被盗刷。令人哭笑

中安在线讯 暑假已临近尾声,有许多家长朋友都会让孩子在暑假里玩玩手机放松一下,但若控制不好便会有各种各样的麻烦接踵而来。

8月21日晚,淮南市民廖先生报警称自己支付宝上300元不翼而飞,疑被盗刷。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民警调查后发现,刷走这300元钱的不是别人,正是廖先生上六年级的儿子。这名12岁的小学生最近对一款热门手机游戏十分着迷,于是偷偷拿了父亲的支付宝在游戏中购买了300元的装备。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手机游戏的用户的群体也逐渐低龄化,越来越多的“熊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甚至偷偷使用家长的网银密码进行交易,少则几百元,多则花费上万元。

现象:孩子玩手机已十分普遍

就在不到一个月前的7月28日,武昌一位67岁的程大爷与老伴攒了半辈子的养老金竟以同样的方式被花光殆尽。这一天上午,他们8岁的孙子言言吵着要玩爷爷的手机,并称只用20元钱,程大爷便将自己的支付宝密码告诉了言言。老两口万万没想到,等到他们从孙子手里拿回手机时,手机里多了近5万元的支付宝转账短信,两人的养老金已只剩下1000余元。

类似程大爷的遭遇在近两年发生得越来越频繁,金额少到几百,多则十几万。2016年9月,重庆市垫江县一名9岁儿童玩手机游戏时花光了妈妈3.6万元的癌症治疗费;同一个月,合肥一位瞿女士在中秋节当天因6岁的儿子玩游戏被偷偷花掉3000元;2016年10月,一名14岁的贵阳少年将家里13万元花在手机游戏上;2017年2月,漯河一位市民因儿子玩游戏,银行卡上被刷走1.7万元。

未成年人上网时主要在干什么(单位:%)(来源: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持有率增高,手机游戏的用户的群体也逐渐低龄化。2016年,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等单位发布的“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拥有个人手机的未成年人比例超过3/4,91.9%的未成年人有使用互联网的经历;而上网时间中,游戏比例占42.6%。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游市场规模是1789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25%,其中,手游市场占比57%。

未成年人玩手机游戏已经成为一个较普遍的现象。由于心智上暂不够成熟等因素,许多未成年人尚无完善的金钱观,同时自控能力差、容易被误导,因此易发生不合理消费。随着媒体的持续关注,目前未成年人沉迷手游问题已在全社会引发热议,但在手游上的巨额消费却仍没有被一些后知后觉的家长重视。

现实中追回很难,甚至可能要看运营商心情

误花出去的钱究竟还能不能追回呢?多名法律专家都曾表示,根据我国法律,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这样的巨额消费父母有权要求撤销。而在国外,家长们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对此,国外公司是怎么规定的呢?

2017年5月,在美国联邦公平贸易委员会(FTC)的施压下,美国亚马逊公司宣布,将退回儿童在亚马逊产品的APP中发生的未经父母授权的消费款,消费发生的时间范围需为2011年11月到2016年5月。这笔赔偿总额将达到约7000万美元(约4.67亿人民币)。此前在2014年1月,同样在FTC的介入下,苹果宣布向发生过此类消费的消费者共退款约3250万美元(约2.17亿人民币)。虽说这两则消息看上去十分乐观,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大平台退款也并非退得心甘情愿。没有FTC的强硬态度和大量消费者的集体抗议,这两案最终结果如何将很难说。

国内许多法律专家也表示,此类消费维权难点在于,如何证明这样的消费确系未成年人发起(尤其是在孩子知道家长支付密码、身份证号等信息的情况下)。另外,由于诉讼程序较繁琐,有些家长承受不起只好选择放弃。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案例中,只要运营商拒绝,误花出去的钱便无法追回。

企业和大人应担责,别总拿孩子“熊”说事儿

许多人在说到未成年人擅自进行高额手游内消费的事件时,往往喜欢给当事人冠以“熊孩子”的名号,但仅凭这三个字并不足以概括这些错误消费的复杂起因。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游戏运营商、消费平台和家长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些游戏的运营商在产生支付时没有很好地尽到提醒责任。打开手机的应用商店,很容易就能找到大量免费APP。但事实上,即使有些APP声称自己“完全免费”,也可能有多重途径让消费者付钱。最常见的就是直接购买付费游戏道具;除此之外,有些APP只能免费体验一部分(如阅读剧情),如果想要看到后续就要付费;另外有些APP会在程序中插入广告,未成年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点也可能产生消费。

其次,游戏运营商不能通过身份认证实现有效的管理。现实中一些运营商对身份认证的把控本身就很不严格,所谓的“身份认证”其实只要输入手机号就能完成,APP内也没有针对未成年人设置消费上限。

除了游戏运营商本身外,一些支付平台的支付过程简化也成为一个为人诟病的问题。目前国内的两大支付平台,支付宝和微信都有小额消费免密支付功能。即使需要输入密码,许多人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密码仅为简单的6位数字,孩子很容易记住,自然也就很难起到防止孩子擅自消费的作用。

这类事件暴露出许多需要家长们警醒的问题。首先是没有培养好孩子正确金钱观的同时对孩子太过信任。家长们多对孩子的不合理消费没有防备,孩子能够直接拿到家长的支付密码、身份证号等,并大多会在消费后删除家长手机里的消费提示短信。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消费还需多加留意。此外也要加强对孩子的金钱观教育,培养孩子的经济独立意识。

其次,有些家长本身对手游充值、APP内支付了解甚少,尤其是现在许多家庭让老人带孩子,更增加了风险。孩子拿家长手机做了什么,钱怎么花出去了,家长自己心里也是一笔糊涂账,甚至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钱少了。因此家长不要怕麻烦,如果孩子喜欢玩手机,更得多多了解网上支付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指导孩子的行为。 (记者冯凡希)

小贴士

为了避免孩子在游戏中误消费,使用苹果手机的家长可以通过设置关闭APP内支付功能。具体操作为:

设置——通用——访问限制

在访问限制中选择“启用访问限制”。

设置4位数密码,自己记住但不要让孩子知道。

找到“APP购买项目”,将其关闭。

使用这个方法可以避免孩子为手机游戏充值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要从本质上避免这个问题,还需要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金钱观教育,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认识到如何正确对待游戏与金钱。

[责任编辑:张贤良]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