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合肥打造国家科学中心 构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创新平台


来源:中安在线

原标题:构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创新平台9月13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省发改委负责人等解读《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从&ld

原标题:构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创新平台

9月13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省发改委负责人等解读《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

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从“设计图”转为“施工图”

“未来4年,是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关键时期。今年1月份国家批复设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合肥科学中心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9月7日,省委省政府和中科院共同印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进一步推动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从‘设计图’转为‘施工图’。我们在国家批复的大框架下,将各项任务进行细化,注重操作性。 ”在9月13日下午举行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表示。

《方案》明确提出总体要求,即:坚持尖端引领、多方推动、协同创新、体制突破的原则,以国家实验室为基石,依托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一批前沿交叉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若干“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成为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平台。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英俭介绍,制定《方案》的总体考虑是: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以国家实验室为基石,依托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一批交叉前沿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若干“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产业创新中心,成为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平台。同时,《方案》也提出了建设科学中心的四大原则,即尖端引领、多方推动、协同创新和体制突破。

建设“2+8+N+3”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

《方案》明确了具体建设任务,包括建设国家实验室、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设一批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学科,以及建设滨湖科学城。其中,在争创国家实验室方面,《方案》提出依托中国科大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国际领先地位,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方案》明确了以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学科为四大方面的重点建设内容,这就是科学中心建设任务的框架体系,我们也可以简称为‘2+8+N+3’。 ”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介绍,“2”就是指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积极争取新的国家实验室。 “8”就是争取新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HALS)及先进光源集群规划建设等5个大科学装置,提升拓展现有的全超导托卡马克等3个大科学装置性能。 “N”就是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离子医学中心等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前沿研究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在该细分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3”是指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3个“双一流”大学和学科。 “这个框架体系是《方案》的核心内容,也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点任务。 ”

最大程度提供资金、土地、政策等各种保障

“《方案》着重突出四点,首先是确保可操作、可实施、可落地。针对具体项目,会同各重点项目承担单位,制定了年度工作目标、建设内容、进度安排,倒排了建设工期。初步确定了滨湖科学城建设范围。”张韶春介绍,其次进一步丰富国家科学中心创新体系,提出建设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双一流”大学和学科“2+8+N+3”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此外,将国家科学中心与产业创新中心一体化考虑,提出加快国家科学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和产业成果,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方案》还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与中科院、省直有关单位、合肥市多次沟通衔接,力求建立务实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在依法合规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为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供资金、土地、政策等保障。

在建设滨湖科学城方面,《方案》对空间布局进行了规划,提出滨湖科学城要建设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区和成果转化区,打造国家实验室和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窗口。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规划建设滨湖科学城,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在高新区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和成果转化区,围绕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科学岛)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建设教育科研区,今后将引导大科学装置、交叉前沿研究平台等创新资源集中在此区域布局,这片区域将成为合肥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和亮丽的名片。 ”吴劲松介绍。(记者郑莉)

[责任编辑:陆晓芬]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