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繁荣地方戏曲 打造“有戏安庆”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安庆是“有戏的城市”。黄梅戏起源于安庆、繁荣发展于安庆,唱响大江南北、享誉海内海外,成为“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成为安庆市乃至安徽省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形

安庆是“有戏的城市”。黄梅戏起源于安庆、繁荣发展于安庆,唱响大江南北、享誉海内海外,成为“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成为安庆市乃至安徽省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形象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黄梅戏乡”也成为我市最响亮的城市名片。

一、现状和基础

安庆戏曲土壤和群众基础十分丰厚,戏曲传承体系较为完备,主要表现在“四多” “四少”上。“四多”:

一是戏曲种类多。全市有16项戏曲剧种和传统音乐列入市级以上非遗,其中国家级4项。除黄梅戏外,岳西高腔、潜山弹腔、宿松文南词、太湖曲子戏、怀宁怀腔、望江龙腔、桐城歌等地方戏曲剧种(声腔)活跃田间地头、滋润百姓生活。

二是戏曲院团多。全市现有戏曲研究机构3家,国字号戏曲博物馆1座,专业戏曲院团10个(9个黄梅戏剧团、1个京剧团)、演职人员700多人,注册民营剧团68个、从业人员2000多人,还有300多家奔走在街头巷尾、城市乡村的民间班社。

三是戏曲学员多。现有戏曲高校2所(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学院)、戏曲及相关专业在校学生近1000人。其中,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办校历史悠久,全国80%以上的黄梅戏剧团团长和骨干出自该校。

四是戏曲活动多。全市现有专业剧场18个,群众文化舞台1257个,市区大小剧场、黄梅戏会馆、再芬公馆等每天演出不断,“广场文艺天天演”等戏曲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戏迷票友常年自发地在公园广场、文化舞台吹拉弹唱,形成了“宜城处处唱黄梅”的浓厚氛围和生动场景。

四少”:一是全国唯一以戏曲剧种命名的高校——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坐落安庆。二是全国唯一的“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 落户安庆。三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传承发展基地”建在安庆(今年4月份,中国戏剧家协会作出授予安庆市“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传承发展基地”的决定,并在我市举行授牌仪式)。四是黄梅戏领域唯一的“二度梅”获得者韩再芬,以及由她领衔的“再芬黄梅”演出团队扎根安庆。

安庆地方戏曲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长期的关心关注。2013年和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两次到安庆,深入市区、宿松县、潜山县、怀宁县,就振兴地方戏曲作专题调研,提出要让黄梅戏唱起来、走下去、走出去。在“京黄故里”怀宁县石牌镇,刘奇葆说:“传承弘扬戏曲艺术,不能把根丢了。曹禺先生来朝圣,我们今天来寻根。”并强调,“戏曲必须走向民间、回到民间,回到发展的源头”。要求安庆市要围绕徽班和黄梅戏源头保护搞好规划,建设必要的博物馆和舞台,把不同发展阶段的小调保护好、传唱好,使戏曲之乡的品牌越来越响亮。2016年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一行来到安庆,就地方戏曲人才培养、转企改制戏曲院团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对我市黄梅戏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提出殷切期望。

二、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安庆市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意见和政策,把传承发展地方戏曲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任务,采取“四个一批”的举措,做大做强黄梅戏这个“国字号”品牌剧,保护传承岳西高腔、潜山弹腔、宿松文南词、怀宁怀腔等“老字号”地方戏,掀开了地方戏曲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一是制定一批发展政策。2016年市党代会提出“建成全国重要的戏剧演出集聚地和戏曲人才培养基地”,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戏剧演艺强”、“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等文件,建立健全资金支持、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从2013年起每年设立2000万元文化强市资金并主要用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每年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按照每场戏曲演出县域1万元、市区2万元、市外5万元、境外1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障机制。

二是推出一批优秀剧目。近三年来成功复排黄梅戏《鸳鸯剑》《五女拜寿》《长相知》《相思扣》和岳西高腔《采茶记》、潜山弹腔《二进宫》《郭子仪上寿》等传统戏曲剧目34部,新创黄梅戏和地方戏曲大戏小戏共78部。其中,黄梅戏《半个月亮》、《徽州往事》等一批精品剧目荣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国艺术节文华剧目奖等全国性奖项;新创黄梅戏《大清名相》自2015年推出后广受好评,全国各地巡演近百场,北京演出期间文化部部长雒树刚给予“三个一”的高度评价(塑造了一个名节千秋的名相,传承了一个六尺巷的古风家训,讲述了一个做官先做人的道理),该剧荣获第22届曹禺剧本奖,继参演上海国际艺术节后,又作为安徽省唯一入选剧目参演第15届中国戏剧节并荣获优秀入选剧目。

三是开展一批推广活动。按照“三年一大节、每年一小周”的模式,持续举办“国字号”的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和“特色号”的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搭建全国性的戏曲展演展示平台。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吸引了五大剧种的代表性人物同台献艺,来自江苏、湖北、广东及本省的21家黄梅戏院团在安庆演出28场次;2016年黄梅戏展演周邀请韩再芬、黄新德、蒋建国、吴亚玲、赵媛媛、李文、张辉、孙娟、王琴、何云等10位黄梅戏“梅花奖”获得者同台演出,来自11个省的2300多名戏迷来到安庆,9天15场“八方贺黄梅”全国戏迷联谊共吸引近千人登台演出、万名戏迷台下传唱,“黄金周·黄梅戏” “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品牌效应充分显现。另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送戏下基层”,推进地方戏曲走下去,2016年开展“送戏进万村”“戏曲进校园”“戏曲名家走基层”等活动1800多场,直接惠及群众300多万人次。2016年首次举办全市地方戏曲稀有剧种小戏展演,共推出12部弹腔、高腔、怀腔、龙腔等复排剧目。5月11日,我市地方戏曲剧种在第13届中国(深圳)文博会集体展演,受到了省委领导和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部门的充分肯定。

四是实施一批保护项目。组织开展国家级社科项目《黄梅戏起源与发展》课题研究,赴湖北、江西、江苏、陕西、安徽等地开展田野调查,深入采访400多人次,搜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900多分钟,已完成25万字的专著初稿。实施名人故居抢救性保护与展示工程,位于潜山县王河镇的“程长庚故居”建成开放。开展地方戏曲普查,出版发行《中国岳西高腔音乐集成》《中国岳西高腔剧目集成》《文南词》和36部《黄梅戏传统剧目连环画》等书籍。

三、计划和打算

下一步,安庆市将主动承担起“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和“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传承发展基地”的责任担当,通过“四个传承”,在推进黄梅戏“唱起来、走下去、走出去”和“强起来”的同时,加强岳西高腔、潜山弹腔、宿松文南词、太湖曲子戏、怀宁怀腔、望江龙腔、桐城歌等传承保护,形成地方戏曲“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让“有戏安庆”更加“好戏连台”。

一是专业传承。实施规划引领,做好地方戏曲传承保护五年规划,制定每年工作计划。加强地方戏曲剧种历史资料的挖掘、收集、整理和归档,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开展地方戏曲理论研究,推出相关理论成果。推动专业文艺院团成为地方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主力军,组织《大清名相》全国巡演,创排黄梅戏《许诺》(邓稼先)、《梨园寻根——安庆地方戏曲剧种(声腔)百年经典》等新剧目。注重戏曲类非遗的项目申报、提标升级,提高戏曲在非遗保护项目中的比重,增加戏曲类非遗传承人的数量。

二是民间传承。充分发挥民间老艺人的传帮带作用,将民间戏曲能人吸纳到非遗传承人体系中。鼓励民间班社广泛参与民俗活动和群众喜庆活动,壮大地方戏曲人才队伍。以语言为重点,使地方戏曲贴近生活,回归民间,兼具时代气息和传统韵味。利用4年时间复排地方戏曲优秀传统剧目36部,建立地方戏曲剧种的基层演出激励机制,继续组织全市地方戏曲展演,做到抢救性保护和常态性展演并重。

三是校园传承。作为全省首批“戏曲进校园”活动试点市,我市在前两年城区和怀宁县试点的基础上,自2017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含所辖县)全面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创新实施“百千万行动计划” (百名艺术家进校园、千场演出进校园、万家学子唱戏曲),通过“进校园演”、“进课堂教”、“进班级挑”、“搭平台展”等活动形式,普及推广地方戏曲,扩大青少年戏曲受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开创安庆特色的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为建成全国重要的戏曲人才培养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博物馆传承。实施地方戏曲剧种“像音像”工作,建立戏曲特色数字资源信息库。保护古戏台、戏曲名人故居等戏曲文化遗迹遗址,规划建设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加快建设石牌徽班博物馆、徽黄大戏院等重点戏曲场馆和设施,规划建设一批戏曲类非遗传习基地,做好地方戏曲剧种的物化呈现,保存城市文脉。

[责任编辑:张贤良]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