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致富路:阜阳90后成了家里的第三代农机手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90后成了家里的第三代农机手王彬今年27岁,爷爷、父亲都是农机手。受他们的影响,王彬小时候就对农机产生了兴趣。  初中毕业后,王彬也成了一名农机手,驾驶联合收割机开展跨区作业,足迹遍布安徽、河南和山东

颍东区新乌江镇王彬、梁洪美夫妇是当地有名的90后农机手。5年来,在国家购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夫妻二人开办了农机服务站,成立了农机合作社,走上了致富路。 

90后成了家里的第三代农机手王彬今年27岁,爷爷、父亲都是农机手。受他们的影响,王彬小时候就对农机产生了兴趣。  

初中毕业后,王彬也成了一名农机手,驾驶联合收割机开展跨区作业,足迹遍布安徽、河南和山东。   

王彬告诉记者,他们家最早的一台联合收割机属于背负式机械,没有独立的驾驶室。收割小麦时,驾驶员“笼罩”在灰尘中,“几亩麦子收下来,驾驶员只剩下一嘴白牙。”  

更为麻烦的是,当时的联合收割机技术不够成熟,容易毁坏,“白天作业,晚上修机器。”  

频频出现的故障,不仅增加了机械的维护成本,而且严重影响了作业的进度,降低了农机手跨区作业的利润。  

再加上信息不畅,当时农机手开展跨区作业,大多依靠当地的中介人。吃住、利润分成等方面均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当时我心里有些退缩,准备转行或到外地打工去。”正当王彬打退堂鼓时,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实施,且补贴的力度不断扩大。  

依托这一政策,王彬家的联合收割机不断更新换代,由背负式变成了自走式,驾驶室里有了空调、导航仪等。 

同时,各地农机部门的服务措施也不断完善,农机手的作业面积、收入均有了保障,王彬的收入大幅增加。2012年,王彬结婚成家,妻子梁洪美也是一名农机手。  

新型农民靠智慧致富“致富不能靠‘一条腿’走路。”两名90后农机手的结合,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2013年,他们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开办了农机服务站,创建了颍东区王彬农机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已拥有社员30多人,各类农机50多台。除跨区作业外,还承担起周边乡镇的秸秆粉碎还田、土地深松等任务,每年的纯利润达50多万元。  

“以前联系作业地块,必须依托当地的中介人。现在拿出手机,安装相关的软件,轻轻点击屏幕,作业地块确定、费用支付等几分钟即可完成。”王彬说,农业耕种方式的变化,一是源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二是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规模化生产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让农机合作社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变化远非这些,近年来农事服务发展迅速。目前,王彬农机合作社已经托管了新乌江镇1700亩油牡丹的耕种作业,仅此一项每年可以增加收入30多万元。  

同时,在当地政府和农机等部门的扶持下,王彬农机合作社今年又流转土地10多亩,正在建设耕种、收割、植保、烘干、储存一体化的农事服务中心,走出新的致富路,“建设中我们可以享受到很多政策扶持。” 

“以前农民靠辛苦和汗水致富,今后我们要靠智慧致富。”王彬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深加工、建厂房等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党的十九大召开,王彬喜笑颜开。他期待着更多的惠农政策出台,让农民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颍州晚报)

[责任编辑:周丹]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