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黄山:十里许村 千年古街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原标题:十里许村千年古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千年古镇”“中国千年古官道”&hel

原标题:十里许村千年古街

(网络图)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千年古镇”“中国千年古官道”……一个个闪亮的头衔,都是那么光鲜闪耀。黄山市有一个叫许村的地方,就坐拥这些名头……..

“歙之名乡虑数十,昉溪为最”

昉溪,就是许村。据记载,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溪源、任公村。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此地风水,辞官归隐于此,村名遂为“昉溪”。到了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许村”。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发达,村落建设迅速发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

到许村采访,“高级向导”许惠培是第一人选。许老曾是歙县中学的语文教师,退休后安居在许村故宅。跟着许惠培矫健的步伐,我们走进了许村的历史。“你看这边,这座牌坊是三朝典翰坊,关于它有一段传奇故事。”许惠培说;“三朝典翰坊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间三楼,四柱冲天。三朝典翰坊牌坊的主人公是汪伯爵和汪德章。

“石质花岗岩的材质让三朝典翰坊虽然经历时间的风化,但梁柱光洁,仍旧保存完好。”许惠培说,坊上有“三朝典翰”“奕世承恩”等题字,是为明朝崇祯的中书舍人汪伯爵和他的儿子而立。中书舍人为明朝宫中的书记官,雅称“典翰”,他的儿子汪德章也得到父亲一样的中书舍人的封赠,故称“奕世”。

在三朝典翰坊不远处,矗立着双寿承恩坊。明隆庆二年(1568年),时值穆宗于朝野倡“瑞侣”,徽商许世积乐善好施,又时年101岁,夫人103岁,朝廷因之旌表,勅封“征仕郎晋赠奉直大夫”,赐建“双寿承恩坊”。许惠培说,“许世积做了很多好事,修桥补路,还卖掉田地资助了许村建造万年桥的第一笔资金。恰逢许世积和夫人宋氏寿过百岁,朝廷乃立坊以纪之。此举为国内罕见。”

移步向前,到了高阳廊桥,高阳桥又称离合桥。“远看就像一个学士帽,修建者希望子孙能够追寻文化知识。”许惠培说,高阳廊桥属双孔石墩廊桥,始建于元,最初由元代处士许村人许友山所建。横卧在昉溪河上,开始是座双孔石墩木桥,明代弘治年间改为石拱桥,后多次翻修。高阳廊桥长21米,宽5.3米,廊内七间,建筑面积125平方米。内设有佛座,供着观音菩萨。菩萨朝北,守在这里防止水灾,保一方平安。

此外,在许村老街上,还有雕刻精美的薇省坊、五马坊,三进三开间的大宅祠……灿烂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许村一直留存的丰厚财富,这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之多,工艺之精,价值之大,在徽州古村落当中也是为数不多的。

士大夫文化孕育出无数辉煌

历史上,许村出过四十八位进士,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宋仁宗钦赐为国捐资的许克复为许村“大宅世家”。近年来,则涌现出“一门五博士”“四院士”的辉煌。

一座桥、一个牌坊、一个亭廊、哪怕是一幢普通的老房子,都在向我们倾诉着许村历史的辉煌。与“双寿承恩坊”相毗邻的,是一座两层楼高的小亭阁,牌匾书“大观亭”,此亭建于明嘉靖年间。许惠培说这是古时文人聚会之所。大观亭平面呈八角形,三层檐,楼阁式建筑。一二层八角檐,三层转为四边形,歇山顶。底层外墙花窗呈八卦图形,横坊以斗拱托大梁,天花板饰以锦纹彩绘。二层有外廊,靠檐置坐凳和栏杆,内柱间置方格隔扉,天花板上有凤戏牡丹彩绘。第三层为虚阁。亭外观造型别致,八角飞翘,风铃叮当,故又称“八角亭”。据说,登此亭四望,许村远山近水,村落田畴、古建民居都可以尽收眼底。

“大观亭这几个字外圆内方,蓄力饱满藏锋,爆发力很强。”许惠培说,大观亭一层八个角,按八卦来设计,祖先是想用它告诉后代子孙,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广阔地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站在大观亭的二楼,可以看收许村景色于眼底,朝北看是五马坊,朝西看是双寿承恩坊,朝东看是东升大社,向南看是姬王庙。“我记得很小的时候,从正月初三开始,许村的文人都会聚集在这个楼上,赋诗、对句、画画、写字,这里成了文化交流的场所。”许惠培回忆道。大观亭寓意深厚,建在许村老街的通衢大道上,就是让所有路过的许氏子孙领会祖辈的苦心,走正确的路,做正派的人。

许村村落的选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三面丘陵环抱,天然水系分布和村落布局,仍存留着古人选址时所作“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进入许村有一条斜坡,叫倒水葫芦,一般的水都是向外流,许村的水都是往内流,财气不会跑掉。”许惠培说,当年,许村的先祖来这里定居,和这个原因很有关系。

“很久以前,村口有一个水口亭名为善化亭。它既是路亭,又是古时亲人迎送、惜别之处。”许惠培说,此亭过去还有哲理楹联:“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在许村有一个讲究,做了好事一定不能张扬,世代以来都有这样的传统。积善成德、做好自己,这也真正体现了许村人内心的品德。”说起故乡的风景,许惠培说,虽然在屯溪买了房,但他更愿住在许村,这里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到许村去吧。到了那里,你会读懂自然,读懂历史,读懂生活,挣脱世俗的枷锁。”他的一篇《到许村去》,扩大了许村的知名度,桑梓之情溢于言表。

漫步许村老街,随处可见许村家规、家训,沿途经过的大宅祠、薇省坊、五马坊、东升大社等古建筑,其蕴藏的故事,像一坛老酒,散发着醇厚的文化芳香。

“精心呵护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十里许村,老街很长,原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走的官道。”许惠培说,许村这一带人大都外出经商,富贾一方。令人惋惜的是,历史上许村经历过两次大的浩劫,民居、寺庙、祠堂等古建毁坏严重。

据了解,许村古建筑群(高阳桥、大观亭、五马坊、双寿承恩坊、三朝典翰坊、薇省坊、双节孝坊、大邦伯祠、大郡伯第门楼……等15个单体建筑)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保”单位。

据许村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9年至2013年,该镇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思路,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项目,先后投入2600余万元资金,对59处古建筑进行了修缮。2014年该镇完成4幢古民居、5幢古祠堂、1座古牌坊(五马坊)、2座古桥、一座古亭(大观亭)的修缮。2015年筹资15万元对塔山姚家祠堂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还利用徽派保护省级专项资金100万元对东升大社进行修缮恢复。2016年共投入800余万元对许村的国保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2017年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文物消防项目。

该负责人表示,喜的是,如今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对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不惜花重金来修缮这些承载着众多历史和文化的“宝物”,诸如我市开展的“百村千幢”等工程已经对部分建筑的保护起到了“输血”的作用。然而由于体量较大,仍有很多困难和问题,影响着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向纵深推进。

该负责人表示,将尽快组织编制《古建筑保护利用规划》,明确古建筑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同时,鼓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创新古建筑保护方式,让许村这座千年古镇绽放出更加美丽的姿彩。

(黄山在线)

[责任编辑:刘梦迪]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