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医共体”助家门口看病:医改闯新路 安徽百姓看病享实惠


来源:新安晚报

原标题:【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安徽医改闯新路百姓看病享实惠据安徽网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原标题:【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安徽医改闯新路百姓看病享实惠

据安徽网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一直以来,安徽医改是全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排头兵。从2012 年我省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到去年率先在全国启动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我省医改成果显著,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如今,我省医疗卫生改革进入“深水区”,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安徽下一步深化医改指明了方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正在被破解。

省立医院高年资护士在亳州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送上老年保健服务。王从启图

省立医院高年资护士在合肥市亳州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送上老年保健服务。

“医共体”助群众家门口看病

今年初,阜南县的程老汉被查出了胃癌。在北京打工的儿子程国运本想接他到北京治疗,“但到北京治这个病可能要花十多万,父亲年纪大了也经不起长途奔波。”

经过打听,程国运得知阜南县医院就能治疗,父亲有新农合还能报销医药费。于是,程老汉在县里接受了全胃根治性切除手术,报销后只花了2万元左右。

在我省很多地方,由于医疗资源不均衡,特别是基层医疗水平落后,很多患者为了看病,要往大城市跑甚至往省外跑。舟车劳顿不说,看病花费也高。

2012 年,我省开始推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整合基层医疗资源。在全国首创县域“医共体”模式,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运行机制,打造新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改革不断深入,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让我省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患者看常见病可以不出县,方便又实惠;基层医院的诊疗能力、服务能力也在提高。

2015 年起,首批15 个县启动“县域医共体”试点,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牵手”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组建医共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2016 年,试点增至39 个。今年,再增27 个县市区,全省试点县达到66 个县市区,覆盖参合人口4914万人,占参合人口的96%。

就以手术为例,在阜南县,原本县医院只能做些小手术,乡镇医院根本无法开展手术。经过“医共体”建设,优质医疗资源的互补、互助,现在很多常规手术在县里就能完成。阜南县人民医院焦陂分院从2015 年至今已做了400 余台手术,而阜南县焦陂镇中心卫生院重启手术室,如今已经能做阑尾炎、胆囊炎等10多种手术了。

医院“抱团”让群众看好病

张启国是南京鼓楼医院血液科的医生,今年8月开始,他开始到我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坐诊,一周四天。除了专家门诊外,他还负责查房、教学、专家讲座等。

由于地域接近性,去年,滁州第一人民医院加入了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两地医院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南京的大医院不仅帮助滁州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规范诊疗技能,还可以实现病人的双向转诊。不仅如此,去年初,滁州第一人民医院还与南京儿童医院开展跨区域专科联盟,利用南京儿童医院的优势资源平台,加大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便本地患儿就诊。前不久,该院还加入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医疗联盟体,上海专家也将来滁州坐诊。

虽然相距不远,但跨区域的合作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专家的互动交流更让百姓能共享优质的资源,在“看得上”病的基础上更要“看得好”病。

在我省,医疗资源也在不断“抱团”互补共享。今年11 月底,我省首个公立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在合肥成立。该联盟是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蚌埠医学院等多家公立医院发起,共有160家公立医院参与建立。

未来,该联盟内160 家公立医院将拧成一股绳,加强学科合作,探索强强联合和强弱互补等不同模式,共建临床诊疗中心,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检查检验、诊疗、手术、急救等方方面面的资源共享。这意味着,今后在成员单位的公立医院,不仅相关检查检验结果可以互认,诊疗方面遇到难题也可以借助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解决,从而进一步降低广大老百姓的就医负担。

按病种付费让患者少花钱

童童(化名)今年6 岁,两年前被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为了治病,父亲张先生带着童童四处求医,已经花掉将近30 万元。去年,童童住进了安医大二附院,开始接受治疗,病情慢慢趋于稳定。而最让张先生发愁的医疗费问题,也在今年有了缓解。

今年上半年,我省出台相关政策,自6 月1 日起将执行《安徽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儿童白血病住院按病种付费实施方案(2017版)》,不管是城市孩子还是农村孩子,在定点医院救治的小于14 岁的参保儿童白血病患者将按病种付费,患者自付比例仅10%。

根据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制定出每一种疾病的定额偿付标准,“按病种付费”既是对诊疗行为的规范,更让患者少花钱。为了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五年来,我省打出“组合拳”,全面推进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和按病种付费改革。省卫计委统一制定171 个单病种临床路径规范,在全省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

目前,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总数达800 种,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开展了住院按病种付费,按病种付费病人占出院病人比例达36%,全国最多。

此外,我省从2013 年起实施医疗机构公开制度,向社会公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运行效率等6 大类24 项关键运行指标,引导患者到质量优、费用低、管理好的医院就诊,倒逼医院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2015年,我省还在全国率先推出53 种疾病不输液“负面清单”,当年全省大输液采购量同比下降15.28%。

“大病救治”防范因病致贫

2013 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大病保险试点启动,2015 年底实现全省所有市、县全覆盖,使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患者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分别提高12 个和9个百分点,患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很多基层贫困家庭的痛点。五年来,我省采取多项措施对患者家庭实施救治,围绕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大病救治和贫困地区疾病防控、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等4 个方面提出16 项政策措施,努力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

明光市张八岭镇的余纪艳去年底被查出血液病,到南京进行治疗,一个疗程就花去了17 万元,这让原本就贫困的务农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今年下半年,余纪艳得知,回县里治疗可以享受“351”兜底政策。“自付最多3000元,到市里5000 元,去合肥看病10000 元,让我有了继续治疗的信心。”

在精准扶贫脱贫中,我省建立贫困人口“ 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设定“351”政府兜底保障线和“180”补充医保。统计显示,2016 年全省建档立卡因病致贫返贫户减少24.7 万户,减少率为33.4%,健康脱贫工作成效初显。为防止返贫发生,我省目前实行“ 脱贫不脱政策”,已脱贫人口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享受政府兜底保障。

基层声音

好政策让村民敢看病了

王修彬是阜阳王家坝镇崔集村卫生室的负责人,2016 年前他还是单打独斗的村医。2016 年,阜南县成立医共体后,他同县乡医院医生结成对子,有了自己的老师。遇到难题不仅有老师指导,还可以为患者办理转诊,让县医院的专家来看病。

“以前农民没有医保,吃药都要自己掏钱,很多人遇到小病不来看,遇到大病不敢看。”说起医改带来的变化,王修彬深有感触。如今,农民有了自己的医保卡,看病吃药可以报销,而且比例越来越高,小毛病及时来治疗,大病就很少上身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医改后,村医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防未病”。王修彬给全村村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村卫生室还开展了签约医生家庭服务,由政府买单为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贫困户、慢性病患者提供免费上门诊疗服务。“有熟悉的医生,有便利的环境,有安全优质的药品,有医保补助,这不就是农民最需要的医疗保障嘛!”

记者手记

医改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从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至今,已经五年有余。无论在天长还是阜南,安徽的医改探索之路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而其中获益最大的当然就是老百姓。

取消药品加成,组建医联体、医共体,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尝试按病种付费,实施药品耗材带量采购……一系列的改革,使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向基层下沉。沉得越深,百姓的实惠越大。如今,常见病可以基本实现“不出县”治疗,报销比例越来越高让百姓负担逐渐减轻,“看病难、看病贵”正在逐渐得到缓解。如何让更多患者能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从“看得上病”到“看得好病”,是下一阶段我省医改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只有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获得实惠越来越多,医改才算得上成功。

[责任编辑:陈玲]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