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崔岗探索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原标题: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崔岗探索:“闲置农房”何以蝶变“文化创意村”?新闻调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rdquo

原标题: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崔岗探索:“闲置农房”何以蝶变“文化创意村”?

新闻调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崔岗探索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日前,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支持利用空闲农房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鼓励各地对盘活利用空闲农房,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而此前,合肥“文化创意村”崔岗,便在全省第一个“吃了螃蟹”。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四年前的1.6万元提升到3万多元。2015年,崔岗“文化创意村”的做法入选了中宣部《全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 

达成共识因势利导文化下乡融合共生

崔岗新逻辑:“闲置农房”蝶变“文化创意村”

艺术家工作室、书店、咖啡馆、画廊……12月1日,初冬气爽。沿着水泥路进入崔岗村,一幕幕文化创意元素将一排排闲置农房装扮得生机勃发。“旧式的红砖,能让村民认识回家的路。”刚转岗的合肥庐阳区三十岗乡副乡长杨洁指着村头正在施工的几排红砖绿瓦建筑,用诗化的语言说,在建的崔岗艺术馆将于明年开馆。

自2012年底第一位艺术家入驻崔岗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安徽省首个“文化创意村”已初具规模。“现在村民积极性很高。”崔岗村支部书记崔光龙介绍,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四年前的1.6万元提升到3万多元。2015年,崔岗“文化创意村”的做法入选了中宣部《全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   

1. 达成共识——找到利益平衡点

“我将市里的艺术店关了两家来这里。”在位于崔岗宋大郢自然村中心的慢趴咖啡馆,店主王菊生一边给客人冲着咖啡一边悠闲地说,咖啡馆是租了村民夏成翠闲置的老房子改造的,来崔岗后将合肥市里的三家艺术陶瓷店关了两家,虽然咖啡馆目前不盈利,但崔岗给了她想要的生活。

崔岗村,地处国家4A级景区合肥庐阳区三十岗乡生态农业旅游区西部,位于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上游,是合肥“最美后花园”,有“天然氧吧”和都市生态园之誉。当然,真正让类似王菊生这样的外来“新村民”作出“弃市进村”抉择的关键,还是“新村民”与村民和当地政府达成的共识——找到了各方利益平衡点。

“要是能在这片农家小屋里开工作室来静心创作,该有多好!”2012年6月的一天,倾心山水间的策展人谢泽第一次来崔岗踏青,便醉心于这里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当他向村民表达承租闲置农房的意思后,村民竟一口应承,且愿意以每月400元的价格将闲置的一套房子租给他。第二天,谢泽便付了租金,并立即着手将房屋修葺一新。搬入新居的谢泽如获至宝,并将租来的闲置农房取名为“瓦房工作室”。

“为何不利用崔岗的闲置农房建个文化创意村!”2012年底,谢泽在网上发贴《打造合肥的艺术家村》,向志同道合者抛出橄榄枝。一石激起千层浪,帖子立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众多像谢泽一样的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争相与当地村民洽谈租用闲置农房事宜。

进驻崔岗的“蝴蝶效应”,引起了崔岗所在的庐阳区和三十岗乡的高度重视。“尊重艺术家和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实现时尚前沿艺术与传统农业文化的完美融合。”庐阳区委书记徐静平介绍,经深入调研和论证,庐阳决定利用崔岗的闲置农房,对村子进行合理规划,把共商共赢理念贯穿“文化创意村”建设始终。为稳定闲置农房的租赁交易,区里规定每套租金不超过上限且租期不少于18年的村民,可获得每套闲置农房8万元的补贴。

“租了房子还能上班拿工资,政府又有补贴,谁不愿意干啊!”50多岁的村民夏成翠介绍,她将多余的房子租给王菊生后,每年可拿到8400元的租金,还能得到政府8万元的补贴。更让她开心的是,自己做了房东后,还能在租户开的咖啡馆里做保洁员,仅工资收入一年就多了近3万元。

兼顾各方利益的共识达成后,闲置农房变废为宝的“蝴蝶效应”进一步显现。目前,崔岗已吸引摄影、油画、雕塑等行业53位艺术家签订合同,已有38位艺术家正式入驻,八间房子摄影俱乐部、柴院客栈、环艺坊、胡海林工作室、素陶工社、地平线画廊等相继对外开放,已累计吸引游客近20万人次。

2. 因势利导——政府“有形之手”发力

“艺术家有创作需求、农民有闲置房屋,大家各取所需,打造文化创意村,我们全力支持!”庐阳区人民政府黄卫东区长介绍,庐阳要积极抓住国家和省及合肥市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服务作用。区里通过组织召开区、乡政府负责人和艺术家、村民代表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商定由政府负责崔岗的“大环境”建设。

“规划是引领和规范崔岗文化创意村建设的准绳。”庐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洪书霞说,为发挥规划“牛鼻子”作用,充分挖掘闲置农房的价值功能,本着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区里围绕文化创意新村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规划设计院专业团队,对崔岗文化创意村总体景观进行深层次规划。

“建好基础设施,搞好公共服务,筑巢引凤。”三十岗乡党委书记孙本全介绍,为借艺术家看好崔岗之“势”谋发展,在不搞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区里前期投入450余万元,完成了村里的污水管网、道路人行道、绿化建设,新建一条高标准的旅游观光外环道。为完善公共服务,目前崔岗文化创意村的便利店、艺术家食堂、咖啡屋、客栈等已建成启用。

“创新机制,争取问题不过夜。”三十岗乡乡长时坤说,在沟通机制上,建立政府、村民、艺术家三方沟通平台,针对重大事项和具体事宜组织召开座谈会、现场调度会。在融入机制上,采取限定租期、限定租金、限定涨幅的方式,以尽量长的租期和尽量少的租金,坚定艺术家入驻的决心,同时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保障村民利益,探索艺术家与村民“杂居”新模式。在管理机制上,成立“艺术家咨询委员会”,全面负责已经入驻艺术家的服务工作,严格审核要求入驻艺术村的艺术家,并对村里公共区域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发挥闲置农房再利用功能,需要推进全方位融合。”洪书霞介绍,通过加大宣传推介、开展艺术交流活动,推进崔岗“文化创意村”与全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与此同时,通过在崔岗周边建设集音乐演奏、原创音乐推介、教学及交流活动等为一体的“乡村音乐小镇”,推进国际画家村、影视基地项目招商,努力形成创意文化产业的聚集优势和品牌优势,着力将崔岗文化创意村打造成面向全省辐射长三角的休闲文化旅游基地。

“政府的有效作为,破解了管理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等问题。”三十岗乡党委委员吴芬霞说,当时一位区规划局的负责人向谢泽表示,规划部门不会干涉艺术家对闲置房屋的艺术改造,并承诺尽量保证室外乡村景色的原生态。政府的因势利导,提升了艺术家们的信心和决心。

3.“文化下乡”——在心灵深处“播种”

“走进崔岗,满墙壁的涂鸦让人眼前一亮。”庐阳区委宣传部外宣办王领指着一面闲置农房主墙上的“1984”说,那是安徽大学1984届毕业生的来崔岗的“据点”。据介绍,合肥市红星路涂鸦作者之一的“鸭梨”,来崔岗花了几天时间就创作了大片涂鸦艺术。一时间,众多涂鸦爱好者纷纷来此挥洒笔墨,使崔岗成了安徽首个“涂鸦文化基地”。

“我要学习画画,将来也要和他们一样,成为一名大画家。”读一年级的崔耀磊每当看到村里艺术家的作品,小家伙便难掩兴奋之情,缠着父母学绘画。据崔耀磊的父亲介绍,儿子去年跟着自己参加村里举办的“诗意的权力”当代艺术展后,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天做完功课后,儿子便开始学习画画,并把画好的画拿给艺术家们看。

“画的不错嘛,这个地方颜色再加重一些,是不是更好看啊……”进驻崔岗的加拿大归国油画家胡海林一边抚摸着崔耀磊的小脑袋一边鼓励小家伙。兴奋的崔耀磊告诉胡海林:“我以后要成为你这样有名的画家,现在爸爸妈妈都不打麻将了,他们说要好好培养我,帮助我实现画家的梦想。”

“做好闲置农房的融合文章,重点是要找寻久违的乡愁、乡音,留住文化的根脉,让文化滋养人,提升人的素质。”洪书霞介绍,建设崔岗文化创意村旨在通过“文化下乡”,在村民心灵深处播种文化基因,以文化人。在崔岗“文化创意村”打造之前,由于休闲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原本相对闭塞的崔岗村民主要业余文化生活便是打打麻将,玩玩扑克,或者晒晒太阳和唠唠家常,缺少了现代文化的启蒙。

如今,每到节假日,就会有许多从城里来的“小资”文艺青年驻足崔岗,或到音乐工作室听听原创歌曲,或到绘画工作室欣赏素描,或到摄影工作室看美景照片,甚至还能自己DIY式体验。在王菊生开办的“素陶工社”里,村民和游客可以一边品尝咖啡,一边参观精美陶器,而且可以亲自体验烧陶工艺,做出具有自己个性的陶器。

“这就是自己的根。”在外地务工多年的崔岗村民徐世林站在院子里指着夕阳的余辉说,去年回家过年时发现村里的房舍还是像以前那样熟悉,只是邻居们的墙壁上增添了不少涂鸦,道路和绿化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了。在外漂泊多年的她告诉记者,只有崔岗才能“把根留住”。经过深思熟虑后,徐世林决定拿出近年来的积蓄开设自己的农家豆腐馆。

“在文化下乡中,大家共同享受文化滋养心灵的魅力。”环视落日下的崔岗,多次进村入户的王领感慨颇深。

4. 融合共生——昔日乡村谱新篇

“我们平常就像一家人一样。有次十多天没过来,老崔帮我们浇花,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这里的村民真的很淳朴。”崔岗村“青蓝社”创办者孙伟蕾夫妇说,他们与房东崔国和早已成了好朋友。

曾有人担心,艺术家与农民共同生活会不会因生活习惯不同彼此“看不惯”而滋生矛盾。“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村民崔国和说,当艺术家开门创作时,他们会主动带着孩子仔细观摩和感受艺术创作过程。与此同时,村民们的劳作场景也会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题材,他们之间相互学习、彼此感染、融为一体。观摩过崔岗文化创意村的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丁力告诉记者,在艺术家作品里,能看到诸多中国现代田园文化的崔岗地方性独特元素。

“艺术家的入驻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故地重游”的王领介绍,艺术家从村民身上感受到了淳朴,村民也从艺术家文化创作活动的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艺术和城市公民素养的熏陶。“现在自己是这里标准的新村民。”2014年底进驻崔岗的专业摄影师陈强告诉记者,来崔岗的艺术家们发现,他们不再像在城里那么浮躁了,村民们发现,自己也摒弃了不良卫生习惯,开始向文明市民看齐了。

“这里是一个创新和探索。”游历多地的陈强一边为火炉添柴火一边介绍,同为艺术家村,崔岗村和北京宋庄等文化创意园不同,它不是一座纯粹由艺术家居住的村落,而是艺术家与村民“杂居”共处的新模式。在陈强工作室所在的院子里,记者发现这个大院里有两套房,一边房里是艺术家进行文艺创作场所,而另一边房里则仍住着当地原居民。在闲置农房带来的独特空间里,现代艺术文化与传统农业文化融合,外来的“新村民”与当地的“旧村民”和谐共生。在这里,城乡二元的结构性矛盾如沐春风,瞬间消融了。

“现在村民积极性很高。”崔光龙介绍,由于盘活了闲置农房,村民生活环境改善了,村里人气也上来了,收入提高了。崔光龙给记者算了一笔帐,目前除了闲置农房的房租和政府补贴,以及部分村民在原地上班外,每逢周六周日村里组织的各种文化集市,村民还可以将自家的各种原生态特产拿出来售卖,供不应求。目前,整个崔岗人均收入已经由几年前的1.6万元,提高到目前的3万元。由于村民积极性的提高,目前村里正着手将“闲置农房”演变“文化创意村”的模式“提档升级”,向全村更广的范围推广。

记者手记: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来解决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呈现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新课题。在崔岗,基于“闲置农房”演变成“文化创意村”的探索,崔岗用新的实践回答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贵在持续探索和创新。这种探索和创新,其内涵便是在充分遵从主体性的前提下,以平衡各方利益而达成共识为起点,以因势利导下的政府“有形之手”有效发力为重点,以在心灵“播种”文化基因实现“文化下乡”为核心,以实现现代与传统、文化与“三农”融合共生谱写农村新篇章为目的,逐渐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促成“三农”问题的解决。或许,这便是崔岗能给我们奉献的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发展新逻辑。(微信公众号:首席传播)

[责任编辑:李梦然]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