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新春走基层】 看看安徽各地都有哪些年俗


来源:中安在线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 看看安徽各地都有哪些年俗过年,总令人们心头充满别样的温暖与期待。每年一过腊八,无论是海外的游子,还是异地工作的人们,心总被一种东西牵引着,召唤着,不知不觉放下手头的事,迈上回家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 看看安徽各地都有哪些年俗

2月11日,蒙城县城关街道刘桥社区的农民舞龙迎接新春的到来。 胡卫国摄

过年,总令人们心头充满别样的温暖与期待。每年一过腊八,无论是海外的游子,还是异地工作的人们,心总被一种东西牵引着,召唤着,不知不觉放下手头的事,迈上回家之路。喧嚣的城市空了,平日寂静的乡村一下子热闹起来,人们怀着虔诚的心,用一种仪式感去迎接年的到来,而各地丰富多彩的年俗就是仪式的内容。

年俗是喜悦的。腊月里,大街上、小镇里,那沿街的美食,红红的灯笼,热闹的场面,勾起无数人过年的记忆。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购年货,搞卫生,打豆腐,贴春联,祭祖先,舞龙灯,划旱船……最开心的莫过于孩子,跑前跑后,盼望着过年的新衣和妈妈的点心,还有那大大小小的压岁红包。作家冯骥才说:“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

年俗是神圣的。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喜庆的对联迎新春;逛庙会,看龙灯,见到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要说新年好;大年三十,人人要守岁,不到夜里12点,不能睡觉……这些都是中国最典型的春节符号。几千年来,各种传统年俗活动不仅为每年的春节营造着浓郁的氛围,也承载着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

年俗是期盼的。古时春节曾经指节气中的立春,也是一年的开始。汉武帝时的《太初历》,就正式规定孟春正月初一为一元初始,冬去春来,万象更新。古人在春节这天,会用祭天拜地的盛大仪式昭告天下:播种、采集、渔猎的季节即将开始。农耕文明虽已渐渐远去,但人们仍习惯于在春节时,穿上新衣新鞋,许下对新一年的愿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日渐发达,年俗也赋予了一些新的内容,由走亲戚拜年,到发微信或短信拜年;由包压岁钱,到发手机红包……无论何种形式,唯一不变的是团圆、祝福和迎接新的希望。(张荷香)

花灯踩街贺新年

在皖东地区,每年春节期间,忙碌了一年的农民们争相在大街小巷、广场院落打起锣鼓、划起旱船、舞起花灯、扭起秧歌,踩街巡游,在周围观众的喝彩和欢笑声中,满怀激情迎接春天的到来。

2月8日,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的腰鼓队、旱船队、锣鼓队早已按捺不住表演的冲动,随着赶集的人群开始花灯踩街。旱船、花鼓灯、毛驴舞、河蚌舞、狮子舞,热闹非凡。在他们身后,50多名文艺宣传志愿者边走边发放《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问答》宣传册和文艺演出节目单。踩街队伍所到之处,群众纷纷在家门口驻足迎福,整个踩街活动锣鼓阵阵、欢笑连连,热闹非凡。

“过年闹花灯在我们当地有几十年历史了,既舞出了咱农民的心声,也舞出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农民王光忠一边舞着花灯,一边告诉记者。

大年初一,凤阳县10多支民间花灯队1000余名艺人会聚在一起,开展一年一度的民俗踩街拜年闹新春活动。在这些演员中,既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六七岁的儿童,他们一个个龙腾虎跃、精神抖擞、载歌载舞,色彩鲜艳的表演服装夺人眼球,鼓声锣声此起彼伏,观看的群众大呼过瘾。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跑花船,又名荡湖船、跑旱船,南宋诗人范成大早有“旱船遥似泛,水垒近如生”之句。

在凤阳县每个乡镇,一到春节就有跑花船表演。漂亮的船娘子伴着乐器节奏进行表演,旁边还有花篮队、莲湘队多人配合,渲染气氛。有的演出队伍则将龙舞与花船混合演出,分东南西北向四周观众致拜,将龙舞的欢腾气氛与花船的舒缓情调有机结合起来,极具艺术观赏性。

“俗话说,过年踩街踩去百病,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有30年历史了,咱老百姓就是喜欢啊。 ”凤阳县殷涧镇文化站站长王胜杰告诉记者,他每年春节都会带队参加踩街表演。近万名群众纷纷涌上街头,跟着“巨龙”“雄狮”游走,喜庆热闹在街道释放,在广场蔓延。

滁州市每年正月还会举办醉翁亭民间花灯大赛、来安永阳花灯汇、琅琊山庙会和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花灯展演等品牌年俗活动,花灯踩街贯穿整个春节期间,成为城乡群众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

[责任编辑:郭玮]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