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沪苏浙皖:共商共治共享 建设美丽长三角


来源:中安在线

原标题:共商共治共享建设美丽长三角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近日,沪苏浙皖四省市党报就如

原标题:共商共治共享建设美丽长三角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近日,沪苏浙皖四省市党报就如何推动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分别采访了所在省市的全国人大代表。

区域联动,共护碧水蓝天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环保厅厅长徐恒秋

【访谈】“每天都要看手机里的3张表。 ”徐恒秋常常会议一结束就立刻拿出手机,查看从合肥传过来的安徽环境监测数据表。

徐恒秋告诉记者,我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领域实现好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生态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推动绿色发展,长三角地区要率先行动、探索新路,要建立健全区域联动机制,提高共商共治共享水平。 ”徐恒秋说,长三角地区空间相关性大,一些山、江、河、湖跨省市分布,随着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环境同步性不断增强。

全面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徐恒秋表示,我省今年要重点做好“五控”,即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全面启动城市建成区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工作等;控制工业废气排放,开展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和“散乱污”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等;控制机动车船排气污染,加快建设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开展重型柴油车超标排放治理,推动减少公路运输、提高铁路货运比例等;控制各类扬尘污染,开展建筑施工扬尘综合整治,车辆密闭运输“六个百分百”,加强工业堆场扬尘污染防治等;控制露天焚烧,持续加大餐饮油烟污染管控,全面启动城市建成区烟花爆竹禁燃禁放,持续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

创新有力打好碧水攻坚战和净土持久战。徐恒秋说,我省在重点做好工业、城镇、农业农村、船舶港口、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治理的同时,积极签订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第二个周期协议,并在省内推广河流跨区域断面生态补偿,创新推动水环境治理。在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基础上,着力防止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严抓严管是今年环保工作的主基调。 ”徐恒秋表示,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持续深化环保领域改革,着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为推进长三角环境质量协同改善、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安徽贡献。

建立协同治理机制,普及绿色发展理念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崇明区委书记唐海龙【访谈】去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详细询问崇明生态保护情况,问题问得十分细致,对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寄予厚望。崇明被誉为上海的后花园和绿肺,又处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大通道的交汇点上,在长三角地区生态保护一体化中有其独特的位置。按照上海市对崇明的规划定位,崇明不仅要建成上海市的生态后花园,更要建成长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

全国两会期间,唐海龙多次谈到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近年来,崇明推动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上有一些新探索。“我们正在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唐海龙解释,终身追究制是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重点,将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元素纳入常规审计事项,以鞭策干部在生态建设方面积极作为。与此同时,崇明编制了水、耕地、森林、滩涂四类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加强了生态环境监测评估。

“在不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即可产生建设成效,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 ”唐海龙说,崇明愿在生态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为长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实践经验。

唐海龙说,在长三角地区生态保护合作中,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缺乏包容性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资源要素短缺,环境问题仍然突出,地区间环境纠纷较多,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等。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更要发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引领示范作用。 ”唐海龙说,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已有很好基础,在此基础上,建议先行制定长三角区域协同法,在国家层面建设强有力的推进一体化的协调机构,尤其强化长三角地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全流域的水土林气等生态资源的统一调度平台。

崇明将与长江沿线城市加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交流合作,推动普及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当好“晴雨表监测器”,共同坚守长江生态廊道的“绿水青山”。

加大生态补偿,留住一方净土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

【访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江苏最美乡村”白塔村做起了生态休闲旅游和高效观光农业大文章。 “正是因为保护好了生态环境,才为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更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欧阳华感慨良多。现在白塔人的最大共识是,要把生态环境当作生命一样去保护,“留青山、保绿水、守净土”,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他们利用生态优势引进了2.8亿元的乡村旅游项目落户。

影响生态环境、不利于长远发展的项目,白塔村坚决不要。与此同时,白塔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分批引进种植了特色瓜果、茶叶、南天竹、茭白、观赏樱花等,集农业、休闲、观赏、采摘互动为一体,促进了旅游发展,带动了村民致富。白塔村还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最美宜居奖”等12块国字号金字招牌。“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人人参与环境保护,良好的生态才能保持下去。”欧阳华认为,“空气也好、水也好,都是互相关联的整体”,生态保护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区域能做好的,树立大局意识、加强区域联动尤其重要。比如太湖流域治理,就要上海、江苏、浙江共同行动。应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良好生态的受益人要向地处偏远、环境较好、发展较慢的地方支付更多费用,使那些地方保留住一方净土。

欧阳华建议,打破传统的以GDP为重点的考核模式,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比重,树立鼓励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 “更重要的是增强法治意识,用法律手段来保护环境。 ”欧阳华说,对违规排污、破坏生态的,包括对别的地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的,法律都应给予严厉制裁,让违法成本大大高于违法所得。

加强生态保护合作,构建绿色空间格局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葛益平

【访谈】“推进长三角地区生态保护一体化的意义,不仅在于有效治理跨界污染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探索一条适合长三角区域生态保护的道路。 ”葛益平认为,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水、大气、土壤等各方面相互影响。

如何通过深化合作,加强长三角地区的环保力度?葛益平认为,要从“五个一体化”着手,即强化经济发展、政策法规、机制体制、治理保护和科技合作等方面的一体化,打破区域内“各自为政”的状况,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现实状况,统筹谋划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同时,各地在进行地方性环境立法前,应充分征询相互意见,避免地方性法规相互冲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改革,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共抓、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

温州市近年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现已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多张国家级名片,城市环境质量和水质逐步提升。

“改革是温州市发展的关键词、主题词,也是温州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葛益平代表介绍,在“改制度”方面,温州通过全面推行生态报表制度,让市、县两级的生态报表成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的支撑表、百姓对环境质量知情的晴雨表;在“改机制”方面,温州开启“一站式服务”助推发展的新思路,实现环保部门25项办事事项“最多跑一次”。同时,温州还紧扣“关停淘汰、集聚入园、整治提升”3个环节,抓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治理、群众监督”的生态环保治理格局。

葛益平表示,下一步,温州市将加快全省大花园城市和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同时,打好环境质量提升攻坚战,探索共抓共管共享机制建设,加强地方环保科研,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为长三角生态保护合作贡献力量。

(解放日报记者陈抒怡新华日报记者任松筠浙江日报记者王庆丽安徽日报记者朱胜利)

[责任编辑:李梦然]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