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马鞍山含山县依托绿水青山 打造生态福地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原标题:那山那水那人含山依托绿水青山打造生态福地“生态福地、智造名城。”走进含山县陶厂镇,白墙黛瓦的村舍让人倾心,空谷幽兰般的清新让人舒心;迎面看到的一幅幅鲜红的标语,是该镇迅

原标题:那山那水那人含山依托绿水青山打造生态福地

“生态福地、智造名城。”走进含山县陶厂镇,白墙黛瓦的村舍让人倾心,空谷幽兰般的清新让人舒心;迎面看到的一幅幅鲜红的标语,是该镇迅速宣传贯彻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全会精神在我市农村大地落地生根的真实体现。

“充分发挥环境优势,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市之路。绿水青山是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陶厂镇党委书记郭传保说起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马上打开了“话匣子”。面对着“山、水、绿、园”的生态特色和省级湿地公园大渔滩的良好资源,该镇在扶贫工作中,精心谋划,以生态为“墨”,挥就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让“生态福地”的概念真正落在村民们的心坎上。

上山篇:昔日贫困村今日牡丹园

太湖山以北,沿着司徒行政村蜿蜒的道路,很快就能看到恒艺油牡丹特色产业扶贫基地。

在基地的库房,记者看到一片片已经晒干成为棕色的牡丹。“花蕊可以制茶,果实可以榨油,根部可以入药。盛开季节的牡丹还可以发展乡村旅游。”牡丹种植园负责人抓起一把牡丹,兴奋地说:“基地已经进入收获阶段,牡丹花开了,我们的心也开了‘花’。”

须是牡丹花盛发,满镇方始乐无涯。陶厂镇广泛发动村民,充分利用山场资源,结合全县“绿游游”扶贫工程,在贫困村司徒村种植了4000余亩油牡丹、1000多亩锦绣黄桃,同时将500亩蓝莓扩大到1000亩,培育苗木花卉11万株;并依据这些丰厚的绿色资源,重点打造了崧巍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发展集民宿、风景观赏、户外拓展、研学游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

全会指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积极探索以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新路。含山县县长夏迎锋认真地说,小小的一株牡丹里,酝酿的却是我市生态福地的核心内涵——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下水篇:稻在田中长虾在稻下游

许玉江没事喜欢在家庭农场里转转,听着风吹稻谷发出的沙沙声,看着田里的虾子嬉戏,心里滋生出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

他的家庭农场建于2003年,面积从开始的350多亩扩展到现在的1000多亩,是全市稻渔综合种养含山县稻虾供养示范点。

市农委专家介绍,稻田养殖小龙虾是一种资源整合,互相利用,但又互相协调,形成稻田养虾、虾养稻的良性循环,实现稻虾双丰收。

“稻虾共养,田里产出的有机水稻、绿色水稻,相信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许玉江的眼里满是憧憬。

虾与稻,一动一静,铺陈出田野间最美、最灵动的画卷,也成为陶厂镇发展特色农业的最好注脚。

全会指出,支持含山县、和县、当涂县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探索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县域经济体量,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镇长刘亚丽介绍,该镇大力改变以往辖区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推行稻虾、荷鳖共养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以种养殖大户示范带动,已发展稻虾5000多亩,计划2019年底前将小龙虾养殖面积扩大到1万至2万亩。

能人篇:游子再回巢充当“领头雁”

走进正前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全国青年致富带头人付正前正站在田埂前,眺望天空中正在进行除虫工作的无人机。

“付正前,就是负责挣钱呀,我回到陶厂是走对路了。”虽然在上海经商多年,但是付正前还是用标准的乡音开着玩笑:“家乡政策好,我一下子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

湿地大渔滩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完好的滩涂湿地,有野生荷花、芡实、野菱和珍稀鸟类等多种动植物资源,水网河流密布,生态环境优美,非常适合水稻种植。作为土生土长的村民,付正前对湿地大渔滩边的这片土地了如指掌。他说:“作为一名党员,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召开为我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今年我种的优质稻米将首次实现自产自销,打上‘含山大米’的公用品牌和自己的商标品牌,实现品牌粮食生产销售,不断提高优质大米的品牌效应。”

在一批“付正前”们和国华农业等企业的带动下,含山县积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含山大米”的产业化开发,对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粮食生产企业积极授权使用“含山大米”公共品牌。县财政投入40万元建立了“含山大米”质量追溯平台,对“含山大米”质量进行跟踪检测,并将生产记录、生产视频上传到平台,对符合质量标准并经申请的“含山大米”产品外包装贴上追溯二维码,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优质米。

全会指出,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高水平保护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马鞍山样板。含山县委书记田昕表示,今年含山县将以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文化旅游名县为契机,强化全景打造、全域创建和全面营销,进一步突出文旅产业支撑作用,努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扎实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旅产业加快发展。广袤的乡村大地,一度被视为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通过乡村振兴,正成为带动地方发展的活力阵地、生态福地。

(凤凰网安徽综合皖江在线)

[责任编辑:王顺]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