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马鞍山:打造文化强市 建设活力诗城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马鞍山的城市定位就是,努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福地、智造名城”;重点实施两大战略---创新驱动和开放联动战略;实现“三个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马鞍山的城市定位就是,努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福地、智造名城”;重点实施两大战略---创新驱动和开放联动战略;实现“三个目标”---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颜值、人民生活高品质;充分发挥“四个优势”,坚定走好“四个之路”---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坚定不移走智造强市之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定不移走开放活市之路,充分发挥环境优势、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市之路,充分发挥人文优势、坚定不移走人才兴市之路。刚刚召开的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号召,全市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把马鞍山建设成为“生态福地、智造名城”而努力奋斗!

马鞍山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交相辉映,人文积淀深厚,文化开放包容。近年来,马鞍山市立足深厚的人文积淀基础,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力推进文化强市战略,坚持继承、创新、发展,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公共文化服务:“走在全国前列”

位于马鞍山城区的“城市悦书房”,目前正成为马鞍山市民读书的好地方。“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书,还能休闲,同时能将图书馆的借阅的书在这儿归还,附近小区的家长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们过来,放假期间更是天天爆满。”位于马鞍山市江南御花园的心悦书房负责人吴文敏说。

城市悦书房采用社会力量参与、马鞍山市图书馆提供硬件支撑和技术支持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日常运行管理,是马鞍山市在“图书馆+”服务模式中探索的一个新方向,让市民在享受休闲的同时,能获得图书借阅、文化体验、社会化服务等新型体验服务。

为推进全民阅读名城建设,马鞍山市加快构建网络健全、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惠及全民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搭建全民数字阅读平台,打通了实体馆、PC端、移动端、触摸屏和电视等五个通道,市民可借助马鞍山文化云平台、马鞍山智慧文旅、马鞍山文化和旅游服务一体机以及马鞍山文旅生活电视栏目等载体,访问图书馆图书资源,开展图书续借、活动预约等,享受数字资源全媒体云服务带来的便捷。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更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自2014年9月被文化部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以来,马鞍山持续加大公共文化软硬件设施的提档升级力度,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在马鞍山市,目前,以城市广场、游园为线,以15分钟路程为半径的现代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圈已经建立。与此同时,马鞍山市还率先建成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数字文化体验馆,成为全国数字文化建设的新样板。

为了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成果,马鞍山市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加大资金保障,深入实施文化民生工程、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和城市文化品质提升工程,努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版。近年来,马鞍山市建成标准规范、设施一流的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科技馆、青少年宫、体育会展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100%。35 个乡镇和12 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面建成,90%以上的站舍面积达到500 平方米以上(国家标准为300 平方米)。村(社区)文化设施达到全域覆盖。同时,马鞍山市建立了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库群,推动与教育、科技、体育、园林、工青妇等部门的资源整合,将学校文体场馆对公众开放纳入公共文化管理,全市76 所大、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均免费对公众开放。

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马鞍山持续走在全省前列。以李白诗歌节、“江南之花”群众文化节等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为龙头,以城市广场、剧院、社区和农村乡镇为平台,以专业院团和民间文艺团体为依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品牌。据统计,马鞍山市年均举办文化展览400 余个,举办群众文艺活动1000 余场次,充分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文化品牌,让马鞍山人得以随时、随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核心价值培育:凝聚发展新动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马鞍山作为全省最资深的全国文明城市,立足新起点、树立新标杆,以务实的作风、有效的举措,着力推进文明创建常态化,打造文明城市升级版。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变得更美更干净了,居民小区环境变好了,受惠最大的还是我们老百姓!”走在大街小巷,总会听到市民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的感慨。美景不止在路上,还在广场的花丛里、在超市的电子大屏上、在建筑工地的围挡中。“做文明人,办文明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这些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既养眼又养心,扮靓环境的同时吸引着市民一次次流连驻足,于无声处传递文明正能量。

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近年来,马鞍山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落小落细落实,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了新的动力。

在烈火中永生的武警战士邢骏,铸利剑为民保平安的巡警张俊,奋力拼搏砥砺前行的公诉人王琼……这一个个鲜活典型就是刚出炉的马鞍山市2018一季度好人名单。近年来,马鞍山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为目标,连续多年评选表彰全市精神文明“双十佳”,每年评选“感动诗城年度人物”“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每季度评选20 名“马鞍山好人”。如今,在马鞍山,好人节、邻里节、红袖标、爱心驿站、益善食馆、“1+3”共建文明家园等一大批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品牌陆续形成,添彩城市文明。

群众不仅是文明创建的受益者,更是文明创建的参与者。这几年,马鞍山市志愿服务越来越“热”,城市越来越“暖”。在公益善食馆,他们服务市民文明就餐,为需要的人送去物资,温暖社会弱势群体;在社区居民家中,他们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给孤寡群体带去慰藉……无处不在的志愿者温暖着这座城市。

据日前发布的马鞍山市志愿服务发展指数和需求情况两份调查报告,马鞍山市志愿者以青年群体、党团员为主体,青年志愿者占70%以上,是马鞍山市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其中,年龄以18—45岁青年人居多,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马鞍山志愿服务呈现出服务意识强、专业化比例提升、制度化水平提高三个主要特征,志愿服务需求情况则显现出需求种类广、需求高、参与意愿强三个特点。

在马鞍山,“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志愿理念已深入人心。市民的志愿之心与志愿之行,犹如一束束星光,汇成这座城市的星火满天,温暖了一片星空。

文化发展繁荣:增强市民幸福感

文化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是城市软实力最重要的体现。近年来,马鞍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这个暑假,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四座城市,联合推出以“童心同行”为主题的暑期研学推广活动,包含47个主题特色鲜明的研学暑期旅行产品,吸引了四座城市及周边城市市民报名参加。马鞍山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马鞍山因诗美名,历代文人墨客钟情这里的山水,《望夭门山》、《陋室铭》、《千字文》等传世佳作都诞生于马鞍山。“课本上的马鞍山”是马鞍山市的精品研学游线路,为广大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文旅高度融合是马鞍山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力举措。这两年,马鞍山市文产发展势头强劲。数字创意产业园积极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园区;乔波冰雪世界、运漕古镇文创园等项目进展顺利;紫江彩印、帝显电子等项目正式投产;中影影视基地项目正式签约;风起中文网发展成为安徽最大的文学网站并成功跻身全国文学网站前15强。来自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的资料表明,截至上半年,全市现有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698个,规上文化企业114家。

今年,马鞍山市将推进全域旅游新提升。马鞍山市正在加快研究编制《马鞍山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文化旅游资源分布、资源特点、开发步骤和未来建设目标;突出“旅游+”的总体思路,立足“两带四片区”, 鼓励和支持三区三县各自打造一轮明月,使文旅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变为现;突出“运动健康休闲度假”思路,利用市、县(区)存量文化旅游资源,做足运动健康休闲文章,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增强城市内在吸引力;突出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全面开展“诗歌之城”、“钢铁之城”两张名片在内的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和标志物建设。

文化的发展,不再仅限于实实在在的工程项目,还表现在能够“生产”越来越多的精品剧目。马鞍山市精心打磨的大型原创黄梅戏《太白醉》、大型民族舞剧《李白》日前在多地巡演,收获的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还有连连攀升的票房业绩,更实现了把“李白”这张名片“递出去”、把马鞍山的名字留下来的愿景。今年,马鞍山市理顺创作机制,引导全市国有、民营院团抱团发展,全面实现市场化运作;锤炼原创精品,马鞍山正在创排《少年行》等一批优秀剧目,打造一批马鞍山市对外文化推广交流的重点剧目,力争申报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激活文艺市场,加强与保利集团等知名演艺机构合作,推动更多本土原创剧目在全国巡演,争取更多原创精品进京演出。

2018年,马鞍山市将加大在建项目的调度,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确保6个项目建成运营;精准发力,打造采石国家5A级景区、含山凌家滩国家大遗址公园、褒禅山香泉国家旅游度假区、濮塘国家度假公园四大国字号品牌;打造创客+文化创意产业园、大青山李白文化产业园、林散之文化产业园等10个文化产业基地。

对一座城市而言,对历史文化进行地方诠释,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成果;把地方特色文化成果嵌入城市之中,才能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提升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当一座城市有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才会有蓬勃发展的底气、定力和动力,市民才会有强烈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陈丹丹]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