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安徽宿松一家庭三代人薪火相传 一心坚守乡村三尺讲台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原标题:一心守讲台 三代教师情宿松县有个家庭,平凡却又不平凡。三代人,薪火相传,坚守乡村三尺讲台六十余载,守望着希望,呵护着幼苗,用知识、执着和奋斗,书写出了“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

原标题:一心守讲台 三代教师情

宿松县有个家庭,平凡却又不平凡。三代人,薪火相传,坚守乡村三尺讲台六十余载,守望着希望,呵护着幼苗,用知识、执着和奋斗,书写出了“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的不平凡人生。如今,教育在这个家庭里,不仅传承的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家风。

值第3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笔者来到了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探访退休老教师方克己与儿子方华明、孙女方文君扎根乡村教育接力奋斗的故事。

一心守讲台三代教师情

方克己:点煤油灯备课

今年83岁的方克己,身体硬朗,说话声音洪亮,丝毫不像80多岁的老人。性格豁达的他,聊起丰富的晚年生活,一脸的幸福。

1955年1月,方克己从宿松师范毕业后,第一站分配到坝头乡下夹小学任教,后相继调到洲头天成小学、汇口程营小学、程营初级中学、曹湖初级中学任教,直至1995年10月退休。

“那时农村教学条件非常落后。”回忆过去的经历,方克己仍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天成小学任教的情景,学校只有两间破茅草房,教师只有他和一个同事,同事负责教一、二两个年级的所有课目,他负责教三、四两个年级的所有课目,四个年级共有60多名学生,一、二年级学生和三、四年级学生分别同坐在一间教室,课桌都是用木板钉的,凳子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黑板是用一块刷了漆的木板做的;每到上课时,就将木板放在木架上,斜靠着墙壁。

“当时生活非常艰苦,学校没有宿舍,每到晚上,我和同事都是将学生的课桌拼在一块当床铺。”方克己说,那时学校饮水也非常困难,每天都要步行半里路,去长江里挑水吃;学校没有食堂,一日三餐饭都靠自己做,每个月发的供应米不够吃,只能靠吃南瓜、萝卜等来填饱肚子。

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方克己和同事却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在教复式班时,白天每天坚持早晨五点起来带学生晨读,上午连续教四节课,下午又连续教两节课,晚上还要花三个小时在煤油灯下批改学生作业,遇到刮大风时,煤油灯火常常被风吹灭。在程营小学任教时,每天忙完白天的教学任务之后,晚上还要到扫盲班上课,学生都是当地不识字的成年人。

“看着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对‘人民教师’这四个字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更觉得当一名乡村教师是非常光荣的,所以,不管教学任务再怎么繁重,都觉得值得,浑身充满了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提起扫盲班,方克己说话的声音更加洪亮。

方克己说,上世纪六十年代,老师不放寒暑假;每到寒假,都要去县里参加集中备课,那时教学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教学的东西全凭个人动脑子;每到暑假,都要去破凉、凉亭等地参加集体劳动,干插秧、车水等农活,不拿一分钱报酬,但没一个老师有怨言。

在方克己家里,至今仍精心保存着当年他备课用的煤油灯。他说,这盏灯陪伴他有3000多个夜晚,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化。说着说着,他捧起灯,一下子变得沉默起来。

“终身立志教农娃,四秩春秋铸生涯。甘把青春捐僻壤,乐将热血献中华。”这首七律就是对方克己40年从教生涯的真实写照。

方华明:帮学生垫学费

“我们一家人同曹湖初中有着不解之缘,父亲在这里任教了20年,我和女儿都是在这里读完初中的,1992年我又调到这里任教至今。”汇口镇曹湖初级中学坐落在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宿松县最偏远的农村初级中学,距离县城80多公里,方华明同父亲方克己一样,一辈子扎根在这一方土地上。

年近六旬的方华明,从1978年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一直担任数学教师,且一直坚守在汇口镇。

“我们这一代,要比父亲那一代幸运多了。”谈起农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方华明如数家珍。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汇口初中任教时,教学环境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室都是清一色瓦房,还建了食堂和老师宿舍,教室黑板都改成了水泥做的,晚上用发电机发电,大家不再愁着点煤油灯备课了。

方华明说,当时虽然教学条件还很落后,但每个老师都有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甘为教好学生付出自己的一切。学生期中、期末和章节考试的题目都是他自己出的,试卷是他先用刻板刻好,然后用油印机一份一份地印出来的,不向学生收一分钱。

方华明和父母一直住在曹湖村,他家房子与农村其他家庭没什么区别,也是普通的两层楼房,但室内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他和父亲一样,平日里都是一身朴素的打扮。

方华明说,过去,不止是教师的工资低,老百姓的收入也低;孩子多的家庭,一般不给女孩子读书;男孩多的家庭,大多是花钱培养一个孩子;2000年初,仍有不少家庭,在孩子开学时凑不齐学费;这时,他会主动帮助家庭困难的孩子垫付学费,最多一次他同时帮助过四名学生。

有年春季开学,方华明一次给困难家庭的两个孩子垫付了800元学费。当时,这是个不小的数目,而这笔钱,孩子家长直到年底才凑齐还给他。

“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这是我的责任,谁叫我是老师。” 回忆往事,方华明坚定地说。

方文君:过节收到礼物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歌中所唱的情景,在80后教师方文君身上得到了生动呈现。

“爷爷和爸爸都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他俩是我人生中的引路人。”谈起祖父方克己、父亲方华明,方文君一脸的自豪。

2004年,方文君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师范大学。2008年9月,她顺利通过教师编制考试,成为农村中学的高中英语教师。

方文君说,她们这代教师,是最幸福的,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学校建了教学大楼和教师公寓,教室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老师都实行多媒体教学;教室还安装了电扇,每到夏季,老师和学生都不再感到闷热难耐了。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非常重要,这样做会对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品德有很大作用。”对此,方文君体会非常深刻。通过近十年的不断摸索,她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每次上课,她总忘不了利用在讲台上授课的机会,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听课时的表现,如果是捣蛋、不认真听课的,发现后就当场进行批评,并课后找其谈心;如果是藏着心思的,就在课后找其谈话,像朋友一样进行开导,直至其说出实情;如果说出的事情涉及家庭矛盾,就主动打电话联系家长;如果说出的事情涉及同学之间的不愉快,就从如何增强同学友谊上去教育、引导学生。

在做好关爱学生工作的同时,方文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打破应试教育的局限,努力达到“因材施教、科学施教”的教学效果。平时,她十分注重在课堂上开展游戏、对话等活动,增强自己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此提高学生在英语上的听、说、读、写能力。

每逢教师节,方文君总会收到学生送给她的小礼物,“一个节日,虽然不是春天,却春意盎然……”“老师,您就是我们心田的春雨……”一枚枚明信片上写满了学生的祝福语。

有年教师节,她收到了吴灵凤同学送的小盒子,令她想不到的是,里面装的是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和一袋糖果。“她怎么知道我喜欢吃苹果啊?!”捧着又大又圆的苹果,她顿时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骄傲莫过于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而我们回报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出色,真正做个好教师。”结束采访时,方文君说。(安庆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丹丹]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