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铜陵白姜过江记:从江南到江北 摇身一变成扶贫白姜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原标题:铜陵白姜过江记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的铜陵白姜从江南游到了江北,变成了扶贫白姜,真是喜事!10月16日上午,记者跟随铜陵市白姜研究会副会长陆学斌一行来到了枞阳县汤沟镇一心村,在该村的

原标题:铜陵白姜过江记

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的铜陵白姜从江南游到了江北,变成了扶贫白姜,真是喜事!

10月16日上午,记者跟随铜陵市白姜研究会副会长陆学斌一行来到了枞阳县汤沟镇一心村,在该村的就业扶贫驿站里,记者看见这里已经腌制成品的“一心蜂蜜白姜”和“一心酱姜”整齐摆放。一心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宇峰介绍,村里今年引入了铜陵白姜姜种,如今试种的“扶贫白姜”上市了。“铜陵白姜是地理标志产品,我们结合一心村命名它为‘一心白姜’,既为以后谋划地理品牌留了后手,也寓意一心一意做大做强、一心一意脱贫致富。”刘宇峰言语间都是喜悦。

铜陵白姜系铜陵“八宝”之一,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核心产区位于义安区天门镇、西联镇和郊区大通镇。有道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铜陵白姜从江南游到了江北其性状有无改变,其品质有无变化?陆学斌一行脚步不停直奔姜田。

时值深秋,姜田仍是绿油油的一片,看上去甚是喜人。一心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吴生下田拔姜,白姜破土而出的那一刻,一股浓郁的姜香味扑鼻而来。陆学斌将白姜拿在手上仔细端详,掰开姜指细嗅其味。“姜块成排状,姜芽细长,姜皮为白略呈黄色,姜芦呈红色,这是铜陵白姜的典型性状;同时姜香浓郁,与铜陵白姜无明显差异。”陆学斌说。

听到了陆学斌的评价,刘宇峰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一心村是贫困村,贫困村出列既要有集体经济收入也要有一项特色产业。刘宇峰驻村扶贫后虽然在发展产业方面多次进行尝试,但是一直没有探寻到适合该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到底要选择什么项目呢?每年9月下旬到10月正是铜陵白姜上市销售的黄金季节,去年10月回家看到铜陵白姜销售火爆、价格突破10元一斤后,刘宇峰心想为什么不能把铜陵白姜引到一心村?去年10月,刘宇峰与吴生商议后达成了共识,之后两人又把引入铜陵白姜这事同村两委干部进行了商量,大家想法一致,同意试着干。

虽然汤沟镇位于江北,但与地处江南的铜陵白姜核心产区直线距离很近,气候上不会有太大差异,引入铜陵白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土壤。为了慎重起见,刘宇峰多次到白姜研究会进行考察学习对接,去年10月份请专业机构对土壤进行了初次检测,今年3月份下种前又对土壤进行了更为详细的二次检测。两次检测结果显示,一心村的土壤与铜陵白姜核心产区的土壤虽略有差异,但是总体影响不大,符合白姜种植条件。

姜种是种植的核心。为了确保种子正宗,清明期间,刘宇峰和村干部一起小心翼翼地把铜陵白姜的原种从姜阁里“请”了出来。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铜陵白姜按照传统技法去种植,村里特地聘请了白姜研究会的专业人员担任技术员,对踩姜地、架设遮阳棚等进行跟踪指导。很快,第一批白姜在一心村的土地上扎根“落户”。

中秋时节,村里的白姜成熟了。9月19日天还下着雨,刘宇峰便组织人员到姜地里拔姜了。眼望着拔出的鲜嫩白姜与铜陵白姜形状相似,刘宇峰内心比吃了蜜还甜。但是光形似不够,还要有铜陵白姜的优异品质。老种姜人品尝后给予了褒赞,现在又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刘宇峰的心终于可以放下。

“第一年我们的种植规模有6亩,目前收获的有1.5亩左右,鲜姜产量大概3500多斤。”刘宇峰说,他们算了一笔账,直接购买铜陵白姜的姜种价格在13元一斤左右,自己留种放在姜阁里保种催芽只需要付6毛钱一斤的技术服务费。鉴于明年种植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因此剩下的4.5亩还未收获的白姜他们会留作姜种。

“收益方面也算了,今年我们第一年销售鲜姜的价格是10元一斤,罐装姜也有一定的收入,如果把姜种的收益也算上,今年可望获利2万多元。”刘宇峰说,白姜种植还让土地流转的10户贫困户有了分红,带动了10户贫困户就近就业。这些就近就业的贫困户现在不但掌握了基本的种植技艺,前段时间组织他们还专门学习了白姜的加工、腌制等技术,未来他们可是村里白姜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在一心村村部,记者见到了满面笑容的村党总支书记刘安东,他对村里的白姜种植前景十分看好。“刘宇峰队长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铜陵白姜,还有未来产业发展的思路。”刘安东说,今年村里有了经验,明年要甩开膀子干。(铜陵日报)

[责任编辑:蔡庆]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