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年改革获得感】看!最大“民工车站”的沧桑巨变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原标题:几乎每年春运,阜阳火车站都要登上媒体头条。该车站40年的变迁,成为中国劳务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40年改革获得感】看!最大“民工车站”的沧

原标题:几乎每年春运,阜阳火车站都要登上媒体头条。该车站40年的变迁,成为中国劳务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40年改革获得感】看!最大“民工车站”的沧桑巨变

日开行列车从4列增加到140列,旅客年发送量从58.4万人次增加到逾900万人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春风的吹拂下,“打工经济”兴起,给贫困的农村带来希冀。然而,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出行成了一代人苦涩的记忆。

刘影就是当时走出阜阳的第一代农民工。上世纪90年代初,拎着蛇皮袋,穿着补丁裤,家境贫寒的刘影独自踏上去北京打工的旅程。 “那时到北京只有绿皮车,中途还要到徐州转车,后来有了直达车,但仍要一天一夜的车程,有时候买不到坐票,一站就是20多个小时。 ”回忆起当时乘车的艰难,刘影记忆犹新。如今,刘影是阜阳市一家食品企业的负责人,偶尔也会出差北京,但出行的感受已经大不相同:“现在坐直达车只需7个小时,商合杭高铁开通后,会更加舒适快捷。 ”

对于当年的乘车难,“铁路人”感受颇深。 “民工潮风起云涌,铁路部门猝不及防。当时,阜阳站仅有能容纳300多人的狭小候车室,哪能容得下成千上万的民工大军? ”“老铁路”张林对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每逢节假日,一张小小的车票,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车上的乘客特别多,过道上、行李架上、座位边,甚至厕所里都挤满旅客。每到春运高峰,火车站广场人满为患。

“1978年前,阜阳站不过是皖北青阜支线一个尽头小站,年发送旅客不到60万人次。 ”阜阳站客运中心主任李成林回忆,到上世纪70年代末,阜阳站只有2条股道、2个售票窗口,开行客车2对、货车4对。由于车辆和运力有限,每到春运高峰,阜阳站不堪重负,列车严重超员,甚至不得不动用货运棚车载客,乘车条件非常艰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阜阳站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6年9月1日,京九铁路建成通车,阜阳路网性编组站启用;2008年,阜阳站整体改造提升,成为安徽首家拥有无柱雨棚、候车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客站;2009年,京九铁路电化改造工程竣工;2013年12月28日,阜阳至六安铁路通车运营,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

“阜阳站规模不断扩大,列车开行和旅客发送量也由1978年的4列、58.4万人次,增加到目前的140列、年客发量逾900万人次,有力助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李成林说,未来,随着商合杭、郑阜等高铁的陆续建成通车,旅客出行将更加便捷。

外出务工人数从30多万人增加到300多万人,从年劳务收入4亿多元到年创收超过千亿元

铁路的飞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阜阳劳务输出。数据显示,1987年,阜阳市外出务工人数只有35.5万人,年劳务收入4亿多元。而到2017年,阜阳市农民工累计转移就业达349.6万人。按收入测算,30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创收超过千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阜阳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外出务工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人口流向呈现出新的特点,就近和返乡就业创业成为新趋势。 “2010年就近就业人口只有2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不足10%,目前就近就业人口已达70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近20%。 ”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董晓红介绍,越来越多的在外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就业或在周边县域内就近就业。

“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很多农民工已经拥有了熟练的技能和一定的管理经验,成为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他们返乡意味着资本、技术、劳动力的回流。 ”董晓红表示,为吸引农民工返乡,从2008年开始,阜阳市每逢春节期间组织“接您回家”活动,通过外出慰问、接送回家和助力创业就业等方式吸引更多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截至2017年度,全市累计培训新型农民31.9万人次,累计返乡就业42.4万人,成功引进500万元以上返乡创业企业236家,新增企业、个体户24.2万余个,返乡创业人员累计达5.8万人、带动就业12.7万人,在县域内就近就地就业农民工已达70万人,比2008年增加约48万人。

刘生鸿就是返乡创业的代表。上世纪90年代,来自阜南县农村的刘生鸿像“打工仔”一样挤着绿皮车到哈尔滨、义乌等地务工,干过建筑工,开过吊车,在箱包厂做过学徒……头脑活络又勤奋的他从学徒工做起,一步步做到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2006年在义乌开办了自己的箱包厂。2009年,在“接您回家”活动的感召下,刘生鸿回到家乡投资兴业,如今已经在阜阳建立了两家箱包厂,年产值上亿元。

春运互联网售票比例从6年前的10.8%跃升至今年的92%

上世纪90年代,民工潮兴起之初,民工外出,多是从事建筑工、搬运工等劳动密集型岗位。首选出行方式是价格低廉的硬座票,随身行李是大包小包的“蛇皮袋”。如今“火车拣卧铺、汽车挑空调”,已成为许多农民工出行的标配,随身行李也从“蛇皮袋”变成了拉杆箱。一句顺口溜形象描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出行条件的显著变化:“过去出门,蛇皮袋里装被子;如今回来,旅行包里装票子。 ”

“现在无座票很少有人买了,卧铺票却供不应求。 ”阜阳站营销科长袁晓伟告诉记者,过去能走掉就好,现在乘客不仅要走得了,还要走得好走得舒适。对此,铁路部门正在计划春运期间开通全卧铺列车,以满足乘客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虽然阜阳还未开通高铁,但随着周边城市合肥、蚌埠、淮北、淮南、六安等高铁站的通车,越来越多的打工者选择“普速+高铁”的出行方式。

随着网络和数据技术的发展,购票方式也发生历史性变革,互联网购票迅速发展。有数据显示,2012年春运车票网购刚刚兴起,当年阜阳火车站互联网售票比例仅为10.8%,而2018年互联网售票比例高达92%。旅客通过手机就可以购买车票、查询正晚点等相关信息,不需要提前太久出行,提前半小时至40分钟到达车站的旅客在大幅增加。 “如今,绝大多数旅客都在网上轻松购票,车站排长队购票已成为历史。 ”袁晓伟感慨地说。

网络购票,接续换乘,手机自主选座……随着科技进步和服务升级,各种“出行的烦恼”正在被指尖轻划而过。阜阳站客运值班员李玲玲介绍,现在车站服务也在全面提升,明年春运,阜阳站计划在车站广场提供免费Wi-Fi,另外建立阜阳火车站手机移动站,旅客通过扫码等方式即可进入,还可通过无线网浏览服务手册、导乘图、列车正晚点等9个方面的信息。 “阜阳铁路发展与民工潮的兴起息息相关,我们将努力优化服务,让旅客的出行体验越来越好。 ”李玲玲说。(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宋吾能]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