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安徽全椒获评国家级“千年古县” 全省仅2地当选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2018年12月11日,从省民政厅获悉,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日前已正式鉴定,确认全椒县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安徽此次仅有寿县、全椒县两地申报成功。这也意味着全椒

2018年12月11日,从省民政厅获悉,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日前已正式鉴定,确认全椒县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安徽此次仅有寿县、全椒县两地申报成功。这也意味着全椒县成为全市荣获国家“千年古县”殊荣的第一县!

“千年古县”是由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和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启动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在中国优选出100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名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县,进行重点保护和国内外宣传工作。

“千年古县”承载着所指代地理实体的文化信息,保存着人们对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有认识和思考方式,是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千年古县”认定标准

1. 置县1000年以上。

2. 专名沿用至今1000年以上,或历史上虽有短暂变更但又恢复使用至今的。

3. 地名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知名度高。

4. 古县实体文化应含有下列一个以上特征(含一个)

(1)特征明显的历史文化;

(2)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独特且富有传承价值的传统文化。

全椒,位于安徽省东部,县人民政府驻地襄河镇。西汉置县,古称椒邑,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全椒,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县、全省旅游强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荣获“中国最美宜居宜业旅游城市”、“最美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绿色发展县”。

一、基本县情

全县辖10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个社区、94个村。国土面积1568平方公里,人口约48万人。2017年,财政收入24.5亿元。

二、全椒地名词语文化内涵

(一)“全椒县”名的语源简析

本邑古志中全椒简称“椒”,多见“椒邑”、“椒地”“椒民”、“椒俗”等语。“椒”字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植物名称,一是山巅、山丘之义。全椒的“椒”取后一种意义,这是由全椒的地形地貌特征决定的。

据历史文献考证,两汉时期,全椒境内的襄河水系并不发达,滁河沿岸的地域也不在全椒境内,属于当时与全椒县相邻的阜陵县地界。也就是说,汉初为本邑命名时,县域之内几乎全是低矮山地和冈丘,全椒因此而得名。明·泰昌版《全椒县志·舆地志》“山岗”目下夹注云:“椒,小山也。全椒小山多,故名也。”

又一说:相传古代高阳氏在椒陵山(又名覆釜山,今在城内)建立古椒国。春秋时为楚椒邑(楚灵王时分封给大夫伍举作采邑),后为全氏居住,汉在古椒邑置县设治,故名“全椒县”。

(二)全椒县的政区沿革简况

全椒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四年即公元前203年置全椒县,隶属淮南国;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起,隶属九江郡;三国时全椒为吴魏争战之地,近60年废县;西晋时复置,《晋书·卷十五·地理下》记载隶属淮南郡;东晋、南北朝及隋朝开皇年间近300年全椒废县,据正史记载,这一时期县域内先后侨置南谯州、南谯郡、山桑县、嘉平县、北谯郡、北谯县、丰乐县,后改置临滁郡、滁水县;隋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年起,复置全椒县。此后的1400余年,仅明朝洪武初期全椒县被短暂废除。以“全椒”专用名置县约1850年以上,政区一直无变化。

(三)全椒县县域的地名词语特征

全椒县悠久的地域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景观、淳朴的乡土文化和鲜明的方言特色,成为地名群形成、采词和演变的源头和土壤,形成了全境地名词语的鲜明特征和文化景观。如:孤山、晋集、卧龙、宝塔、一棵松、教场圩、马厂等地名,因地理环境、姓氏聚居、龙图腾文化、名胜古迹、地表特异物质、历史故事、自然物产等而得名。

三、地名实体文化内涵

(一)历史文化,渊源流长

全椒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名人辈出,人杰地灵,地名文化渊源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色,为我们保留了难得的民族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六、七十年代,在全椒境内的南屏、管坝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证实早在史前已有人类祖先在全椒繁衍生息;在全椒大墅、陈浅、马厂、西王等地发现了更多商、周、秦、汉时期的生产、生活工具、兵器、货币以及墓葬用品。在十字境内,还发现古代采矿坑和冶炼遗址。

境内有着更多丰富的文化遗存,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320处,县域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光楼、神山寺、梅花垄古墓群、襄河古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现有馆藏文物580多件(套),一级文物33件(套)。二级文物1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56件(套)。

(二)名人荟萃、地理优越、乡俗浓厚

全椒自古文风鼎盛,文人学士代不乏人。孕育了唐代宰相邢文伟、宋代一门两相张洎、张璪,明代开国功臣,兵部尚书乐韶凤,户部尚书年富,军事家方瑛,哲学家戚贤,佛界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清代文豪吴敬梓,文学家、书画大师吴鼒,诗人薛时雨,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周先庚、中国城市规划和水卫生专业的开山鼻祖朱皆平、中国复关谈判研究先驱者汪尧田等乡贤名士近百人。

最为著名的是《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被鲁迅称为我国第一部真正的讽刺文学作品,开创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先河。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徐海东率领新四军四支队和领导全椒抗日人民群众展开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至今保留和建立有革命遗址、革命烈士园陵、陈列馆,谱写了光照千秋的业绩。

全椒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灿烂的乡土文化。全椒独有的民间节日“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中华民俗史上的奇观。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太平”,2014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还有神山寺庙会、龙山寺庙会、二月二龙抬头界首庙会等民间节日盛况空前。

全椒民歌、手狮舞、八朵云、老汉推车、双龙舞等民间艺术得到保护和传承,深受区域百姓的喜爱;方言、俗语、熟语、谚语文化已开展研究和整理;全椒龙虾、管坝牛肉、马厂酥笏牌、马厂羊肉面、古河狮子头、全椒贡面、周岗雪枣等具有地名特色的名优特产得到广泛赞誉。

(三)注重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

多年来,我县积极拓宽地名工作思路,开拓进取,地名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地名普查工作列居全省前茅。

一是充实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更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协调各相关部门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历史、地理、文化、社会、语言、民俗等领域专家力量,充实到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织,广泛开展地名文化研究;不断完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制度,达到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咨询、评估、论证和监督等一整套的机制;把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趋向法规化管理,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二是深入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编制保护规划在地名普查成果的基础上,更详尽、系统地进行挖掘整理、收集保护,建立名录和信息系统。同时,编制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采取长效的保护措施。

三是形成多方位的保护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县将根据在地名普查中收集整理的地名文化遗产名录,挖掘丰富地名文化内涵进行评审,常态性的向社会发布第二批、第三批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完整的奖惩、监督、问责的保护措施。以此更好地延续地名文脉,提高新生地名文化内涵。我县还将不断开展系列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宣传活动,让地域特色的地名文化走入校园基础教育,通过影像、图片、诗词、书画、摄影、歌舞、讲座及网站微博等形式,讲述地名故事,展现地名风貌,让人们在平凡生活中锁定“住得到、看得到、走得到、吃得到”无处不在的地名“乡情密码”。

全椒还将围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打造与地名文化配套的历史文化展示区,依托镇村和社区构建与地名文化融为一体的文化设施网络;利用各类文化协会、行业协会打造出一批优势的地名文化品牌和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推进文化振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而努力。(全椒县民政局、美好全椒)

[责任编辑:袁瑾]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