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马鞍山:勇立潮头 打造美丽中国“马鞍山样本”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原标题:从环境监察第一城走向全国的“生态福地”勇立潮头,打造美丽中国“马鞍山样本”40年前,烟囱林立、“黄龙”翻滚。40年后,青

原标题:从环境监察第一城走向全国的“生态福地”勇立潮头,打造美丽中国“马鞍山样本”

40年前,烟囱林立、“黄龙”翻滚。40年后,青山如黛,碧水迢迢。

从1989年成立全国第一支环境执法队伍,到中部地区、全国钢铁工业城市中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从把“生态强市”作为兴市之路、强市之本,到举全市之力打造“生态福地”,“绿色”,是马鞍山人最固执的坚守。

陆新元与全国第一支环保监理队伍合影.jpg

全国第一支环保监理队伍合影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续。

40年间,马鞍山积极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加快绿色转型,绿色GDP的政绩考核深入人心;

40年间,马鞍山全面深化生态制度改革,推行“河长制”“林长制”,持续打好环境治理“五大攻坚战”,越来越多的“碧水蓝天”回归视野;

40年间,马鞍山从改革开放中获益,又用改革的方法,让红利回归绿水青山,直抵百姓心中。

d0c16729497147f8a8783e59fca9935e.jpeg

马鞍山

改革是最伟大的作者,实践是最生动的教材。

40年后,马鞍山以敢啃硬骨头、敢趟深水区的改革精神再出发,在探索中前行,让城乡建设的“高颜值”和人民生活的“高品质”齐力迸发,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马鞍山之路”。

2018111821145666_vuiiRWBN.jpg

马鞍山长江大桥

理念之变,顶层设计不断推进

在中国的版图上,长江就像一条玉带,一头挑起唐古拉,一头扎入大东海。玉带蜿蜒,其中36千米落在马鞍山境内。

对6300千米的“母亲河”来说,36千米如同沧海一粟。而于马鞍山人而言,这36千米是几代人精心呵护的一方圣土。

长江马鞍山河段治理始于1956年,是一项宏大的生态建设工程,是一次与城市同龄的护河行动。

201807240708088_X1EC9AOM.jpg

长江马鞍山河段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国家长江保护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一代又一代马鞍山生态建设者,矢志不渝、艰苦奋斗,完成了长江马鞍山河段整治一期工程的治理,开启了长江马鞍山河段二期工程的序幕。

“通过对已建护岸工程进行加固,继续发挥马鞍山河段一期整治效果,对已经出现的新崩岸险情进行治理,维护河段河势和岸坡稳定,保障两岸防洪安全。”马鞍山市水利局水利规划办公室负责人廖嵩隆说,长江马鞍山河段二期工程将为马鞍山河道岸线利用、供水安全及航道稳定提供有力的河势条件。

在马鞍山生态保护的巨幅力作中,长江治理只是其中一隅。

17e1521a57d6483282f6ff735dca37c8.jpeg

长江马鞍山段

作为一个资源型重化工业城市,和其他重工业城市一样,马鞍山也曾面临“工业‘三废’排量居全省各市之首”这样的压力。但在加速发展的同时,马鞍山的历届决策者们,从来没有忽视对生态的保护和建设。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市政府先后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城市地表水、大气、噪声环境功能适用区域划分暂行办法,环境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体系初步建立。

2002年,马鞍山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实施了城市污水处理、节能降耗、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十大“创模”工程。2006年1月,马鞍山市成功跻身“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为安徽省、中部地区、全国钢铁工业城市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91f16102a34c472481409394df97b994.jpeg

“长江三大名矶之首”马鞍山采石矶

2014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生态市的奋斗目标,2016年,市第九次党代会,更是把“生态强市”作为兴市之路、强市之本,并制定了《马鞍山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总体规划(2016年-2020年)》。2018年7月31日,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努力把马鞍山打造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福地、智造名城”……

成功的战略不在于谋一时一地,而在于谋全局长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40年来,马鞍山历任当家人以钉钉子的精神,接续开展生态建设,一项项分解、一件件落实、一年年见效,一步步将美丽中国梦变成现实。

马鞍山监理工作验收会合影.jpg

久久为功,制度保障日趋完善

马鞍山市环保局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照片摄于29年前,定格的是一段改革辉煌史。

马鞍山是全国环境监理制度的“试验田”。“早在1978年,我国就在宪法中对环境保护作出规定,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依然没有人去执法,法律显得苍白无力。”马鞍山市环保局总工程师胡伟是环境监理支队的首批成员,那年他才22岁,意气风发,挥斥方遒。

“两眼一抹黑,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胡伟说,1986年,国家环保局发出试点通知,但为什么是环境监理?环境监理员的职责是什么?如何建立?文件中没有提,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监理员用林格曼仪监视烟气排放工作.jpg

监理员用林格曼仪监视烟气排放工作

经过为期一年多的艰难探索,环境监理制度试点取得了突破。1989年9月1日,市政府正式批准任命了12名同志为第一批环境监理员,并颁发了环境监理员证书。

“环境监理队伍建立,给环境整治带来了巨大改变。”胡伟回忆,马鞍山从一座脏兮兮、灰蒙蒙的钢城变为一座花园城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四个国家卫生城市。

试点工作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验收后的两年中,全国先后有360多个城市的环保部门来到马鞍山参观考察,占当时全国城市的65%以上,环境监理员制度迅速从马鞍山推广到全国。

顶层设计付诸实践,需要以制度为支撑。环境监理制度,开启了马鞍山源头严防、过程严管生态文明制度的篇章。

2018111821331672_DDRvHMa0.jpg

慈湖河

傍晚时分,夕阳洒在慈湖河上波光粼粼,将岸边的河长公示牌照耀得更加醒目。牌上不仅有着河流的介绍,还标明了该河段的河长姓名、职责、管护目标、环保热线和监督电话。“河湖治理好不好,市民一看就知道谁是责任人,这种监督是压力也是动力,倒逼各级河长认真履职尽责。”市水利局河长工作科负责人疏礼云表示。

自2016年11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部署,全面推行河长制,马鞍山迅速响应,让中央的制度快速落地。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四级全覆盖,马鞍山建立起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河长,常务副市长任副总河长的河长制,11位市级河(湖)长、93名县级河(湖)长、343名乡级河(湖)长、1902名村级河(湖)长“走马上任”。从区域到流域、从大江到小河、从湖泊到水库,实现了全覆盖。

1495714207336699.jpg

霍里山公园

就在河长们呵护一汪碧水时,每片山林也有了守护人。

清晨五六点钟,扣好安全帽、戴好红袖章,拎上一壶水、扛着一锄头,霍里山护林员王长基就开始了一天的巡山护林工作。

佳山乡霍里山公园,这片500多亩的山林,是王长基半辈子的守候。20年间,他走遍了每一个山头地块,熟悉每一条山沟溪涧。对于这片山林,他有着深深的眷恋,他担心有一天自己走了,没有人会像自己这样守护她。

去年,王长基的眉头终于舒展。2017年马鞍山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一草一木都有专员管理。“这下放心了,我不在了,这片山林还有专人去守护。”提起林长制,王长基一脸欣慰。

全景博望河.jpg

全景博望河

重拳出击,治理污染动真碰硬

沿着新合路一路往东,往往能到达博望人的记忆深处,因为这条路横穿博望区的“母亲河”——博望河。

上了年纪的博望人,回忆起年轻时的第一次约会,最先闪入脑海的总是和博望河有关:河边的绿草茵茵,拂面的微风徐徐。

不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博望人眼里,博望河已不是最佳约会场所。淤泥堵塞河道,垃圾飘在水面,微风吹来,臭味阵阵。

博望河1.jpg

博望河

2016年,博望区全面启动了博望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清淤疏浚、驳岸护坡,种植草皮、投放水生动植物,一年时间,水清了,堤岸整洁,景色怡人,“母亲河”再展笑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城市之美,最美在水。与水有着特殊情缘的马鞍山,治水不遗余力。2012年,慈湖河中游整治项目开工建设,历经多年的水环境治理,如今慈湖河生态修复了、水变清了,河道两岸变成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成为环绕城市东部的景观河。2016年,马鞍山开始对35条黑臭水体进行整治,2年多时间,22条已“摘帽”,顺利通过了由财政部、住建部和环境部组织的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竞争性评审,入选全国首批(20个)国家黑臭水体示范城市。

2018111821433976_mpA6Llpj.jpg

永丰河

既要清水长流,也要蓝天常伴。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马鞍山就开始重拳出击治烟尘、治扬尘、治废烟、治尾气,秸秆综合利用、黄标车老旧车淘汰和高污染燃料小锅炉淘汰改造等多项工作领跑全省。

然而,马鞍山人也清楚,要让山、水和空气都恢复如初,这是一场硬仗、苦仗、持久仗。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在环境违法行为面前,马鞍山人没有退缩,坚决对“黑色GDP”说不,持续不断地开展环境污染整治。

今年4月27日,马钢二铁总厂北区所有炉机永久关停,至此马钢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已全部消失。这是马钢倾力打造绿色现代都市型工厂的决心所系,也是马鞍山守护蓝天的力度彰显。

2018110507403715_335Qdhvq.jpg

马钢两座40吨小转炉实施永久性关停

该关停的毫不手软,该处罚的也毫不留情。

今年1月份,有条消息刷爆马鞍山人的朋友圈,环保局打出重拳,一天连开3张环保罚单,高博集团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因为滤芯车间和喷漆车间共用的一套抽气装置未开启等原因,被罚65万元。

关停与处罚并举,马鞍山的实践也证明,治理环境污染须动真碰硬,“追责”更要有让责任人“肉痛”的硬举措。

凤凰湖外景2.jpg

凤凰湖外景

“两山”转化,“美丽生态”换来“美丽经济”

生态文明的本质在于既护美绿水青山,又做大金山银山。如何在“两山”之间合理转化,考量着一个城市的智慧和勇气。

40年来,马鞍山依托绿水青山这一生态环境优势,不断探索转化途径,做精生态农业、做强绿色工业、做优现代服务业,走出了一条水清岸绿产业优的新路子。

IMG_20180621_155538.jpg

猕猴桃园

今年是黄先峰的猕猴桃园第一年挂果,明年就可以上市。果园在濮塘镇双板村李茂自然村,一个叫“狗木山”的地方。

说起狗木山,当地人都知道,十几年前,那就是选矿厂留下的尾砂库。后来选矿厂被取缔,花山区对尾砂库进行了填埋、覆土和整理,但这块地种麦子、种油菜都不行。

2016年,家住附近黄里村,在外开铸造企业的黄先峰看中了这块地,租来种猕猴桃。“这边的土质很适合种猕猴桃,农业专家帮我算了,挂果后,一斤市价10元,1亩地能产2000斤,每亩纯收入5000元,这120亩地就是一大笔收入。”黄先锋笑着说。

经济生态化的生动故事在马鞍山还有很多。2013年之前,马鞍山果园面积仅2.8万亩,100亩以上的种植户只有20多家。而如今,果园面积达到6万亩,百亩以上生态园有70多家。“有钱赚自然就有人来。”马鞍山农委高级工程师潘立斌一语道出了玄机。

dc042f3146bf4a79afc6dd7d6ffa9cbd.jpeg

马鞍山濮塘万亩荷塘

当然,作为一个典型的重工业城市,马鞍山的绿色发展重在工业。

钢铁企业实现脱硫脱硝全覆盖、燃煤锅炉全淘汰;和县15家豆制品加工作坊完成取缔停产和搬迁入“城”;“华东铸造之乡”含山县242家铸造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或兼并重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马鞍山着力改造传统产业,注重运用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进兼并重组,提升综合竞争力。与此同时,马鞍山以智能装备(机器人)、轨道交通及高端数控机床三大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新动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e2180db9731f424fb35991713cd493c3.jpeg

鹃岛摄影/秦俊

生态建设既是获得感,也是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鞍山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年均增速为29.9%,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速(10.8%)19.1个百分点。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2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86.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5.8%和18.7%,实现大幅上升。

06936039c3774c8b95bbfe307309daf9.jpeg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马鞍山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放眼远眺,浓烟不见;俯瞰城市,绿染大地;水墨丹青,处处可入画。

成功的实践,使马鞍山更有信心、有基础、有能力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建设的“马鞍山样本”,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越来越丰满。

(记者王永霞)

[责任编辑:查亚栋]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