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马鞍山立足“生态福地、智造名城”推动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碧蓝的大海上,港珠澳大桥如同一道优美的弧线,恢宏壮阔,横跨海面。这项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马钢研发生产的4000多吨高品质H型钢、600多吨彩涂板等产品,在项目建设中发挥出

碧蓝的大海上,港珠澳大桥如同一道优美的弧线,恢宏壮阔,横跨海面。这项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马钢研发生产的4000多吨高品质H型钢、600多吨彩涂板等产品,在项目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支撑和美观作用,为大桥安全、优质、高效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故事也是一个缩影。回望2018年,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发展任务艰巨,而马鞍山交上一份可喜的答卷: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0亿元、增长8.5%,超过全省0.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270.66亿元、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增长15.8%。GDP总量有望继续保持全省第3位,经济运行综合考核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在高质量发展的舞台上,马鞍山颜值高、气质好,成色更纯、底色更亮、活力更足,不断释放强劲动能。稳中有进的密码在哪里?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指出,推进马鞍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必须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思路、战略和路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马鞍山的城市定位就是“生态福地、智造名城”。

“生态”与“智造”,对于大家而言并不陌生,但把它们共同写进城市定位,则凸显了谋深虑远的战略考量。理念清晰、方法正确,就能克服困难、化危为机。高质量发展,犹如棋盘博弈。唯有谋好局,落好子,才能抢得先手,获得发展的“加速度”。

变——动力转换动能澎湃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的多重转向,意味着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变革升级。建设“智造名城”,经济发展不仅要“快”,更要“好”。

大发展需要大项目,2018年,马鞍山市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750个,完成投资1110亿元。105个市级重点调度项目完成投资370亿元,543个省“大新专”项目完成投资910亿元。硕果盈枝的背后,是马鞍山市稳步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出现新的积极变化。

稳住工业经济增长“阵脚”,提升传统支柱产业。“这一年,马鞍山市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智能制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点、线、面同步发力的局面。”马鞍山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点”就是深入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线”就是智能工厂、生产线和车间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面”就是合理布局打造智造产业支撑体系,三个维度布局智能制造,全面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马鞍山市实施技改项目350个,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引导企业兼并重组35家。加快“两化”融合步伐,新增省级智能工厂1家、数字化车间7个。国星生化智能工厂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山鹰造纸荣登安徽民营企业前10强。马钢销售收入、利润、上交税金均实现大幅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依托创新,战新产业“弯道超车”,勇立时代潮头。这一年,马鞍山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开放联动战略,坚持以智能装备(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三大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扎实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积极培育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加快推进“三重一创”建设,促进战新产业快速发展。马钢轨道交通、迈特诺、津上机床、沈阳机床、海思达、沪宁机械等一批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新产业取得新的发展。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

伴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迅速崛起,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新引擎。2018年,马鞍山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1.6%,比上年提升2.8个百分点。该市不仅入选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而且国家级物流标准化试点项目基本完成。此外,百助网络迈进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浙阿跨境电商产业园进入省级名录。

破——改革创新结构优化

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对马鞍山而言,谋求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下好改革开放先手棋。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以更高层次的开放整合资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018年4月23日,春雨绵绵。上午11时30分,随着最后一炉铁水顺利出完,高炉休风结束,马钢9号高炉,熄灭了熊熊炉火,正式“退役”。这个场景也是马鞍山市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缩影。 棋语中,“大场”是长远的战略部署,“急所”是眼前的战斗方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是需要兼顾“大场”与“急所”的一步妙手。2018年,马钢去产能进展顺利,全年退出炼铁产能100万吨、炼钢产能128万吨,全面完成去产能“三年行动计划”。马鞍山市去库存与稳房价并重,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商品房预售面积去化周期7.4个月,比上年年末缩短2.7个月。去杠杆、降成本成效显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分别比上年减少0.57元和0.1元。

市民马女士带着父母携带身份证、房产证,来到了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给父母办理二手房过户手续。“过去办理房屋产权登记很麻烦,自己复印资料、调档、签合同、交税、办证,要跑几个部门,需要好几天。没想到现在从进入不动产大厅取号叫号,到递交资料、纳税申报等有关手续只需要半个多小时就能办好。而且不再提供复印材料,还可以享受免费EMS邮寄不动产权证,这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真的是太方便了!”马女士说道。

这个故事是马鞍山市“放管服”改革的生动注脚。2018年,该市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入选全国“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改革试点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基本完成,全市营商环境更好、创业心气更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马鞍山市协调推进重点领域改革。11个市级医联体、专科联盟、县域医共体成功组建,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初步建立。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住建领域行政处罚权统一行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及“三变”改革整市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以及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初步建立。开发园区优化整合全面完成,郑蒲港新区法定机构改革试点启动。

2018年,马鞍山这块富有灵气、充满生机的热土,创新发展的亮色不断蓄积,在创新领域由“追赶”逐渐变为“并跑”甚至“领跑”,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城市创新竞争力居全国第67位;每万人发明专利19.8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55%,均居全省第3。数字最枯燥,也最有说服力,全市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87家、认定45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

立——生态为先投资沃土

在城市的定位中,构建“生态福地”,构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还是城市生态、营商生态、创新生态、政治生态和文明生态,它最终构建的是高质量发展的“福地”。有了这样的“福地”,才能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马鞍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才能推动马鞍山实现由“制造大市”向“智造名城”的蝶变。

2018年,马鞍山人给出的答案令人惊喜:产业追求绿色增长,城市积累绿色财富,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迈向协调发展两不误。该市举全市之力,深入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扎实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建设,解决了一大批多年想解决而未得到解决的环保问题,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PM2.5、PM10平均浓度下降10%、8.4%,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8天,空气质量居全省第4,创历史最好水平;长江干流5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获批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自然环境之外,还有营商环境。虽已严冬,但在一江两岸这片热土上,车辆往来如梭,塔吊列队而立,机器铿锵轰鸣,投资者纷至沓来,项目快马加鞭……这一年,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和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创新招商思路,整合招商资源,由单纯依靠优惠政策向更加注重完善产业配套环境转变,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在资金奖补、土地供给、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市级统筹,提升保障力度。筑巢引凤,需有良枝而栖。马鞍山市“软硬兼施”,以“四送一服”为抓手,在优化投资环境、提高项目服务上铆足了劲头,下足了功夫,使这方投资沃土更富魅力、更具活力、更有磁力。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2018年“四送一服”双千工程集中活动专项评估情况的通报》,该市2018年“四送一服”双千工程集中活动获得全省考核优秀等次。

登高望远天地宽,砥砺奋进写新篇。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马鞍山全市上下积极抢抓机遇,正以千百倍的勇气和努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推动全市发展的航船破浪前行。

唯有奋斗,才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责任编辑:王盼]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