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六安叶集区:“旱船”划到家门口 民俗闹春乐乡亲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原标题:“旱船”划到家门口民俗闹春乐乡亲“正月里来是新年,锣鼓一敲响连天,家家户户放鞭炮,划着‘旱船’来拜年。”扮演&ldquo

原标题:“旱船”划到家门口民俗闹春乐乡亲

“正月里来是新年,锣鼓一敲响连天,家家户户放鞭炮,划着‘旱船’来拜年。”扮演“旱船”班子里的角色,“篙拐子”施亚甫口中念念有词,祝福乡亲。

2019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一大早,叶集区姚李镇长湖村民间艺人施亚甫,带着高孝芳、赵宝龙等玩友,组成了长湖村民俗“旱船”表演班子,走村串户,敲打着锣鼓给乡亲们拜年。施亚甫这位年近七旬的民俗艺术传承人,在“旱船”班子里唱主角,他扮演的角色是“篙拐子”。他手里持着约五尺长竹子做的色泽鲜艳的竹伞,到了一户村民家门前,一边将手里的竹伞不停地旋转,嘴里一边很押韵地唱着顺口溜,逗得男女老少笑得合不拢嘴。

“旱船”是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是根据水乡渔民在水上用船打渔的生活情节,构思创意出来的。它的表演和道具、人物都简洁、明快、朴实活泼,具有鲜明的乡土气息,是多年来传承下来的“草根”民间艺术,也是深受民众欢迎的民俗文化。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一些老一辈玩“旱船”民俗艺人的相继离世,这项民俗文化艺术得不到传承,正月里玩“旱船”的民俗表演也渐渐稀少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民俗表演乐农家,今朝代有传承人。”为了使多年来百姓喜爱的民俗表演得到传承,创新表演形式,与时俱进,挖掘新的素材,姚李镇唯一的民俗玩“旱船”传承人——施亚甫扮演了“篙拐子”角色,并与“旱船”班子成员高孝芳、赵宝龙等一起,把新农村建设内容宣传和民生工程宣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借着给乡亲们拜年的机会,进行说唱,把玩“旱船”这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表演活动,演绎的精彩纷呈,淋漓尽致。

施亚甫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受父辈的熏陶,打小就喜欢大人们玩“旱船”、社火等民间民俗表演活动。每到过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父辈们就组织一班人玩“旱船”、花灯、骑毛驴等,进行民俗表演,给乡亲们拜年。“旱船”玩到农家门前,大家小户,燃放鞭炮,点燃蜡烛,以示迎接。户主还高兴地递上香烟,倒上热茶盛情地款待。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一片鞭炮声,大人小孩一起看热闹,大家都沉浸在正月拜年的喜庆氛围中,年味浓浓。

年少时,施亚甫就随着父辈的“旱船”班子成员一起,一边看热闹,一边模仿,从动作到唱词,凭着年少记性好,记在心头,熟于心底。“以往,父辈们玩‘旱船’、敲锣鼓,俺们小孩们跟着看热闹,父亲拿着‘篙拐子’看什么唱什么,见到大人、小孩、老人,即兴发挥,顺口就唱。船娘与撑船的艄公,配合默契,踩着铿锵的锣鼓点,撑船动作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施亚甫对着笔者激动地说。“到了少年时期,每到过年,俺就跟随着父辈一起,模仿大人的模样,有时还背地里拿着像伞一样的道具,还在同伴面前显摆显摆,感到格外开心与满足。”

2018年是党的改革开放40周年,“旱船”队把40年来新农村建设、民生工程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乡村新变化,重新整理成篇并熟背,敲锣打鼓给乡亲们拜年。作为“篙拐子”的施亚甫发挥超常记忆,来到一家危房改造贫困户门前,即兴发挥:“党的政策就是好,改革开放换新貌,扒掉旧屋盖新房,民生工程是个宝。”玩“旱船”的一班人,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一片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充满了欢声笑语,同时,也给乡亲们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通讯员 程度厚

(来源:六安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顺]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