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潜山七旬老人坚持“玩乐队”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原标题:为了爱,他70多岁还在“玩乐队”许开学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弹腔传承人,也是潜山弹腔第六代接班人。潜山弹腔系“京剧的母体艺术”,曲调悠扬、音色

原标题:为了爱,他70多岁还在“玩乐队”

许开学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弹腔传承人,也是潜山弹腔第六代接班人。 

潜山弹腔系“京剧的母体艺术”,曲调悠扬、音色爽朗,早在明朝就闪耀出彩,扬名四方。上世纪50年代初,安徽省潜山县五庙乡的许家畈有一个弹腔班社,利用农闲,走村串巷演出。

1946年,许开学出生在许家畈大屋,自幼听着祖父和父亲唱着弹腔长大。他说:“那时,每年正月老人将弹腔唱到十五,我也听到十五,刚开始,我听不懂他们唱什么,但是那腔调我记得滚瓜烂熟。”

7岁时,许开学就正式跟着老艺人学唱弹腔。得益于许小初、许忠育等几位当地老艺人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点,读过私塾的许开学开始痴迷上弹腔,成了老艺人眼中的“苗子”。

15岁时,许开学登台表演配角。

30多岁时,许开学在《二进宫》里出演主角徐庶,他站在台上神采飞扬,用爽朗的唱腔将徐庶刻画得十分到位。

许开学正在唱弹腔。资料图片

1980年,许开学和13名弹腔艺人共同组建了潜山弹腔五庙许家畈班社。过去每个弹腔班,在外“出灯”时,一个晚上仅能挣十几块钱。艺人们凭着对弹腔艺术的热爱,坚持着职业操守而维系着这份工作。许开学家有4个孩子,为了养活他们,他将篾匠作为主要职业,编好斗笠外出售卖,每天工作到半夜三更。尽管如此,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弹腔队伍。

许开学(左二)和班社演员在一起。图片来源:安庆晚报 黄有安/摄

1983年后,五庙许家畈弹腔班社活跃了起来。许开学组织弹腔剧团送戏到周边县演出。随后,“打工潮”袭击这个小山村,弹腔的繁荣景象不过昙花一现。随着新剧种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上表现形式和内容难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弹腔这一流传三百余年的稀有剧种,变得鲜为人知。那时候,弹腔曾一度被禁唱。但许开学仍不改初衷,钻研为数不多的几本剧本,琢磨唱腔,被村民认为是“不务正业”,即使是最困难的时期,他都舍不得将剧本和戏服、戏帽丢弃,而是千方百计把它们保存了下来,他说:“我可以不吃肉、不喝酒,但是不能不唱弹腔。”许开学不曾想到,因为这份热爱,让弹腔在寂寞的日子里有了“活化石”的标本。

那些年,在许开学的带领下,弹腔班社走出了潜山,走进了安庆、走进了合肥,每年演出二三十场。2007年,潜山弹腔入选第一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开学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弹腔传承人。然而,这份荣誉在他看来是沉甸甸的担子。当时,弹腔剧本只剩下3本,还被老鼠啃过,变得破烂不堪,整理剧本成了许开学心头的大事。

许老正在展示光绪1887年的《郭子仪上寿》手抄戏折子。图片来源:安庆晚报 黄有安/摄

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的一天,许开学突然中风,虽然抢救及时,但是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他必须依靠拐杖才能行走。尽管如此,许开学仍心系弹腔,热情不减。他一边做康复,一边想着如何整理弹腔文化。他决定将自己会唱的弹腔剧本都回忆整理出来,传给后人。他把自己关进屋子里,由于中风导致左手不能动,誊写剧本时,他只好用砖头压住纸张,单手誊写;用线装订剧本时,他只能用嘴巴咬住线头,通过右手和嘴巴的配合来完成。对正常人来说,这些事情很简单,但对于许开学,却是极难完成。“每回忆一本戏,不是一次就回忆成功。先用圆珠笔抄,回忆不出来,词句不对劲的地方,我又补,又复抄。我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很有滋味,不能把它丢掉。”

在老伴帮助下,许开学每天坚持誊写整理历史残缺的珍贵剧本。来源:安庆晚报黄有安/摄

多年来,许开学克服身体的不便,通过不断的努力,整理出《郭子仪上寿》《二进宫》《徐庶见诸葛》等6个剧本,全部用毛笔一字一句抄写在宣纸上,装订成册。这些剧本都被他当成了宝贝,小心翼翼地锁进了保险箱。

为了繁荣弹腔,许开学一直在路上。他对弹腔的痴迷遭到家人的反对。而且组建班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演员、锣鼓、后勤一一算起来,起码得20来人,而且要添置一套行头,需要很大的一笔钱。“上门做说客,电话里邀请,县里争取资金。”许开学说,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千方百计让弹腔“活”下来。 

许开学正在和县文化馆老师一起研讨弹腔。图片来源:安庆晚报 黄有安/摄

许开学为了拉人入伙,一次登门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为了壮大班社,电话打多了人家嫌烦,干脆把他“拉黑”,最后他借用别人的手机继续打;为了寻求上级支持,许开学天天往乡里跑,拿着自己整理的剧本去汇报……

许开学(左三)正在一招一式地指导第八代传承人、11岁的程皖玉。图片来源:安庆晚报 黄有安/摄

好事多磨。许开学不仅说服了家人,也打动了乡邻,队伍最终让许开学给拉了起来,组成的“许家畈弹腔剧团”里,老者七十多岁,最小的四十岁,有父子兵,有夫妻档,也有兄弟连。虽然报酬很低,但都达成了共识,把繁荣弹腔当成了一种责任。即使再忙,只要许开学一个电话,都会在第一时间赶来。省里每年补给他个人3000元的生活补助,但许开学为了弹腔班社的发展,从3000元生活补助中拿出2000元,用于班社建设。同台披挂齐上阵,拉之即来,来之能演,演之出彩。

剧社演员正在排戏《二进宫》。图片来源:安庆晚报 黄有安/摄

2009年,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二进宫》被选送参加县文艺汇演,许开学现场导演,带头彩排了近一个月,除了吃饭时间,一门心思扑在节目上,最终“一炮打响”,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奖,“戏痴”的绰号也就此传开。由许开学指导学生演出的《二进宫》,也在首届天柱山民俗文化节及天柱山登山节上演出,赢得了中外游客的驻足观看。

在潜山县五庙乡弹腔许家畈传习基地,村民正在观赏曲调悠扬的弹腔。图片来源:安庆晚报 黄有安/摄

如今,潜山弹腔五庙许家畈班社也迎来了第七代接班人,并有3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弹腔传承人。看着班社正在不断发展壮大,许开学仿佛又找回了年轻时的感觉。2016年起,潜山县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弹腔传统艺术的复排,目前已完成了6部大戏的复排,同时定期举办弹腔剧目调演,组织剧团下乡演出,让弹腔“活”在舞台上。这些大型宫廷戏,用脸谱辨识美丑,用故事诉说善恶。

许开学和老伴章冬云。图片来源:安庆晚报 黄有安/摄

紧接着,潜山弹腔开始走进校园、走上课堂,参加全国黄梅戏艺术节展演,参加省市稀有剧种的调研。作为弹腔省级传承人,许开学都不顾自己年高体弱,每次排戏演出,许开学都亲自担任导演。2018年,他为《四郎探母》举办了公演。该剧本的复杂之处,涉及到16个人物,时间跨度也长,仅书写剧本就耗时一个多月时间。

许开学和老伴章冬云。图片来源:安庆晚报 黄有安/摄

许开学的剧团虽位于深山,但是并不寂寞,因为全国各地的京剧票友,不远千里来此“寻根问祖”。面对京剧票友的热情,许开学说:“我们赶上了传承弹腔的好时代。现在我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不太好了,我要好好努力,争取早一些时间,把剩下的几部弹腔大戏认真整理好,将其传承下去,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的祖先。”(来源:综合中国文明网、安庆文明网、安庆晚报)

[责任编辑:袁瑾]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