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蚌埠:工业强市 第一资源走出先手棋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原标题:工业强市 第一资源走出先手棋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愈加明显。在工业强市的关键时刻,如何突破常规思路,更高效地引育人才?又如何将人才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对标中

原标题:工业强市 第一资源走出先手棋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愈加明显。

在工业强市的关键时刻,如何突破常规思路,更高效地引育人才?又如何将人才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对标中心找差距,蚌埠的人才建设已经破题,走出面向未来的先手棋。

向内,激发内生动力

在各地抢人大战硝烟弥漫的时候,我市将目光向内,通过学习激发人才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市委组织部连续组织民营企业家赴高校进修。南至厦大、浙大,北到清华、人大;近如合肥伯乐商学院,远至香港金融管理学院;从辅导企业上市到MBA管理,从课堂坐而论道到商场实战操作,课程按照企业家需求定制,紧贴市场实际。

与此同时,我市发改、科技、经信等职能部门也派出专人“陪读”。“一方面是为了与企业家共同成长,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双方深入的对接中了解到更真实的需要,以便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市人才办主任崔海锋告诉记者,向工业倾斜,优先考虑发展潜力大、经济贡献度高的企业始终是确定进修名单的基本原则。

“有直接的启发,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遇到问题就会自然而然想到用到老师教授的课程。”安徽航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凯算是老学员,2016年起参加EMBA课程,每月一次,每次两天时间的游学。他印象最深刻的课程是在浙大聆听高健教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特别当老师讲到自己在企业任职时的实战故事,往往几句话就有拨云见月之感。

以此为桥梁,“师生”间达成更深入的合作。2016年,中科院院士刘文清与安徽航天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共同设立光电子医疗器械院士工作站。“作为技术驱动的智力密集型企业,业内‘大拿’坐镇指导能带来关键技术和前沿资讯,花钱也买不来!”李凯说。

如今,多所高校都与我市签订协议,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无论战略管理人才、核心技术人才,还是专业领域人才,都有量身定制的课堂和课程,如今很多学员主动要求“留级”。据不完全统计,3年时间已经培训1000余人次。

向外,主动出击招才引智

2011年,李云政带着苹果酸生产和生物降解塑料两大核心技术来到蚌埠,创建安徽雪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几年的时间,公司投产的苹果酸绿色化生产技术具备世界先进水平,设计产能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去年企业年产值超过3亿元。

“选择蚌埠是因为雄厚的生物和化工产业基础,我的研发方向与蚌埠的新材料发展思路不谋而合。”李云政认为,干事创业的舞台有多大,就能引来多少人才。紧随李云政,他的同窗、学生、朋友也来到蚌埠,成为技术研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的骨干力量。

“引来一名人才,创建一家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在市招商局相关科室负责人看来,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等重要。一年一度的皖北人才合作对接会,成为皖北地区乃至淮河流域的人才盛会。

这个观点已经得到现实的充分验证。7年前,东北大学教授王峰落户蚌埠。由此起步,我市的工业设计几乎是从零基础一跃站上全省领先水平,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举办地也因此永久性落户蚌埠。

如今,我市已与清华、复旦等高校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上海交大、南大、浙大等高校建立良好深入的合作关系。围绕研究生实践实习、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合作攻关等方面实现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度合作。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高校学子将蚌埠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目的地。

每年暑期的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不仅为企业解决了科研难题,也将蚌埠带入更多学子的视野。今年,浙江大学的学子也将加入进来,将蚌埠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机制:向一线倾斜为人才铺路

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凭的不是一时。2015年,我市出台《蚌埠市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在这一系统性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又先后推出《高层次人才集中服务实施办法》《市级党政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办法》等系列配套措施。2017年底出台的《蚌埠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两个中心” 建设若干政策意见》,关于人才的内容就有整整20条。从鼓励用人单位、社会力量引才、支持海外人才引进、推进人才合作交流、推动创新创业等方面着手,原有政策中的弱项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涵盖人才引育、资金扶持、服务保障等全环节的完整政策体系。

“这些年来,人才要素一直向工业倾斜。”在市财政局相关科室负责人的记录中,2015年至今我市仅省级人才资金就争取到4200余万元,总额为全省第二。算上各级配套资金,人才资金已近亿元。特别是借“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东风,在项目资助、股权分红、科研站所建设、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真金白银。

反思:如何牢牢把握人才制高点

“政策也需要保养维护,提档升级。尤其要突出精准。”在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统战部长胡朝荣看来,人才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市场问题,政府可以牵线搭桥,却不能包办婚姻。只有向用人主体放权,发挥政府、院校、企业三方主体作用和资源优势,同时科学划定界限平衡关系,才是真正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政策还要再突破!方法还要再创新!

“拼硬件,蚌埠肯定有短板。那我们就立足实际,差异化竞争。”胡朝荣直言,不能光从字面看政策,而是要在实际运用中看效果。立足城市定位,蚌埠瞄准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的人才制高点,喊出“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口号,创新性地柔性引进人才——人才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科研成果在哪开花结果。

“我们正在尝试以开发园区为单位,帮助其与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体对接,共同攻关。”崔海锋认为,把需求送出去,把成果迎进来是最适合我市大多数企业的办法。

对标徐州、淮安,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用出发”的原则,我市还在制订完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投资支持、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管理办法等新政策。

为了加大人才虹吸效应,“大禹英才”人才工程、“人才集聚奖”等评选办法还将陆续出台。与此同时,继续实施人力资本和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政策,探索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引进人才费用共担、人才共用机制,进一步拓宽招才引智渠道。

机制活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在工业强市的战役中,人才资源已经先行一步,布局未来。(蚌埠新闻网)

[责任编辑:蔡庆]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