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六安市社会福利院 精心抚育“折翼天使”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原标题: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类特别的孩子,他们或智力、肢体、精神残疾,或言语、视力、听力障碍。他们中的一些孩子尤其特殊,缺少甚至丝毫没有自理能力——就像折翼的

原标题: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类特别的孩子,他们或智力、肢体、精神残疾,或言语、视力、听力障碍。他们中的一些孩子尤其特殊,缺少甚至丝毫没有自理能力——就像折翼的天使,没有飞翔的能力。因为特殊,他们给家庭带来的往往是痛苦与失望,给教育带来的往往是艰辛与挑战。可是,特殊的他们也同样承载家人的美好期盼,也同样需要我们教育的温情关怀与精心呵护……。本期记者走进六安市社会福利院,看看这些“折翼天使”们的生活——

六安市社会福利院收养了很多社会抛弃的孤残儿童,他们身世的特殊性和生理、心理方面存在的残疾或缺陷,让他们成为最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孩子们生活得怎样?教育及食宿条件怎样?……5月29日下午,在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市社会福利院开展了儿童福利机构首届媒体开放日活动,邀请媒体记者及爱心人士走进这座特殊的儿童之家。当日,在该院院长汪波涛的带领下,我们走进福利院儿童生活区,进一步了解儿童福利机构儿童养育、医疗、康复、特教等工作开展情况,增进社会各界对儿童福利工作的了解,提升儿童福利事业的认知度、认可度和社会参与度。

孩子,你是幸福的,擦掉尘垢的镜子更加明亮,受过伤的小鹿更坚强。在市社会福利院采访中,记者被一个个镜头感动。这些身带残疾、被遗弃的孤残儿们,看见来这里的每一个男人和女人,上前去抱一抱他们时都被称为爸爸、妈妈。

共沐阳光助成长

一位孩子正在啼哭,保育员妈妈赶紧拿来奶瓶,一边喂,一边轻轻地拍着;过了一会儿,孩子停止了哭闹,并渐渐安睡。随后,保育员妈妈又动作麻利地开始给孩子换尿布……记者走进市社会福利院,切身感受到这里处处充满着浓浓的大爱。福利院的“爸爸妈妈”用自己的爱心为这群被称作“苦丁花”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生活的晴空,用真情吟唱了一首首奉献之歌。

“一年365天,天天都要在这里工作;一天24小时,日夜都要呵护和照料这些孩子们。”在福利院儿童生活区,记者看到走廊上到处装点着象征着希望的一串串“小草”和“鲜花”,墙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院长汪波涛介绍,为了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他们时时陪伴着这群特殊的孩子们,尽力将党和政府的和煦阳光播洒给社会弃婴以及需要帮助的人,用爱心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在福利院生活的孩子大部分患有先天性残疾,给正常照料看护带来更多的麻烦,但工作人员从不会介意,因为他们知道这群孩子是无辜的。汪波涛介绍,他们平时注重亲情化养育。除一般性的生活护理外,由于福利院孩子身体状况存在先天性不足,要注重特殊护理和科学喂养。院内孩子大多数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护理员在生活照料中,只有细心观察,通过孩子的肢体动作、表情等判断他们的需求。对于重度残疾的孩子,护理员要定时为他们翻身、*、喂水、喂饭等。脑瘫患儿吞咽能力差,在吃饭时容易出现呛咳,除了注意慢速滴喂和少食多餐外,还要经常面临孩子将食物喷出来的情况,甚至会将食物喷到护理员的脸上。肌张力高的孩子,四肢往往僵硬,为他们穿衣、洗澡等都格外困难,需要护理员做到细心、耐心,更要注意动作轻柔。

虽然,孩子的日常护理工作难度大,但工作人员都能不怕苦,有爱心,积极履行岗位职责,全心全意做好护理工作。一线护理员张燕林每天都要给丫丫喂饭,但由于天生的残疾,丫丫在吃饭时总是流着口水,张燕林就给孩子喂一口饭、擦一遍口水,但有时丫丫会将满口的饭菜喷出来,往往喷得她满身满头的饭菜。但张燕林也只是简单地擦拭一下继续喂饭。因为,张燕林知道自己身上一时的脏乱并没有关系,让孩子们吃饱才是最重要的。记者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浓浓的爱。这种爱,超越了亲情,是一种无比珍贵的人间真情。

精心抚育“折翼天使”

每一个孤残、智障儿童都是一个折翼的天使,他们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关爱和关心。近年来,市社会福利院注重医疗康复工作。针对福利院孤残儿童多患有癫痫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易突发病症等实际,该院严格执行医务查房制度和24小时医务值班制度。同时,按时开展预防接种和健康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尤其注重大病、重病患儿的及时救治工作。福利院有个男孩浩浩,今年10岁,患有特别严重的心脏病。去年,福利院主动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系,先后两次前往该院,为浩浩做了心脏病根治手术。两次住院时间近两个月。当时,为了照料好浩浩的生活,安抚其手术前后的情绪,福利院专门安排了一名医生和一名护理员妈妈陪伴他。在工作人员的尽心照顾下,浩浩身体恢复很快,现在能与小朋友一起快乐地生活。

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加强多感官互动训练。多感官互动训练是市社会福利院近年来开展的一项工作,主要是为智障、脑瘫、自闭症等儿童,体验视觉、触觉、嗅觉和听觉等感官*而设立的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把趣味性融入其中,孩子们容易接受。自开展多感官互动训练以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专注力和感知认知、手眼协调等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极大地改变了他们肢体和智力状况。

福利院大多数残疾儿童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他们与社会接触较少,以致社会化程度低。为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更快地融入社会,市社会福利院还设置了情景体验课程,一是设置情景教室,积极开展模拟课堂活动,让他们体验银行、超市、马路、小厨房等社会、生活场景;二是开设“绿色课堂”,室内绿植养护与室外菜园地种植相结合,让他们体验劳动与收获的乐趣;三是开展主题活动,促进交际能力提升和偏差行为矫正;四是加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等课程的学习,让他们掌握实用、简单的文化知识;五是定期带领部分行动方便的孩子游公园、玩游乐场、参观科技馆、逛超市、走进菜市场等,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生活。

凝聚大爱动人心

每逢节假日,市社会福利院里都会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端午节,包粽子;儿童节,组织孩子们文艺汇演,不断促进养教康融合。特别近年来,该院注重部门联动,加强适龄儿童教育,形成养、教、康一体化服务模式。根据儿童特点,教师、康复治疗师制定发音练习、手工制作和主题教育活动等引导计划,进行一对一康教融合训练。将铺床、叠被、抹桌、拖地等基本劳动技能训练,作为大龄残疾孩子康复训练的有效途径,纳入特殊教育课程,并在日常生活中检验实际效果。一线护理人员也作为生活引导老师,加强引导工作,全面拓展教学、康复内容,转变传统单一班级教学、功能室训练形式,促进养教康的融合,提升认知能力和运动技能等。

吴名是一名大龄脑瘫孩子,智商偏低、语言表达含糊不清、四肢畸形,腰部无法直立。经过两年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目前,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具备简单的劳动技能,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她还以极大的恒心完成了数幅十字绣、点钻画和油画涂色作品等。

为满足孤残儿童特殊情感需求,加强心理疏导,市社会福利院以“一路同行·成长护航”社工服务项目为平台,积极实行1+1社工服务模式。近年来,院内每一位工作人员分别与孤残儿童结成一对一爱心帮扶关系。服务中,工作人员利用休息时间每周至少与服务对象见面沟通交流一次,每次交流时间不少于45分钟,每月参加一次由社工组织的小组或主题活动。1+1服务模式运行良好。今年的“六·一”汇报演出节目,都是由经过康复矫正和教育引导的孩子们表演的。

“一切为了孩子,一心想着孩子。”这里的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凝聚着福利院里的“爸爸”“妈妈”们爱心、耐心、责任心。他们的特别之爱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与称赞。为此,市社会福利院一线护理班长吴敏被评为“全省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六安市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一线护理员张燕林获得“六安市十佳孝老模范”提名奖,有两名护理员在安徽省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六安市社会福利院也被评为全国“青少年*岗”。

生活在福利院里的孩子一出生下来虽然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现在他们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正在茁壮成长。当日采访结束,记者离开福利院孩子们的生活区时,看着眼前活蹦乱跳可爱的却遭到抛弃的孩子们,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但我相信:只要人人多付出一点爱,多献出一份温暖,多给予一些关注,这些“苦丁花”定会快乐绽放。皖西日报 融媒体记者 程传军(六安新闻网)

[责任编辑:汪明飞]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