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榜样|孟影:淮河琴书传承人 红色文艺轻骑兵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千里淮河孕育了一批璀璨的文化瑰宝,淮河琴书便是其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它发源、流传于蚌埠、阜南等地,是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今天的《榜样》,带您走近淮河琴书第五代传承人,扎根

千里淮河孕育了一批璀璨的文化瑰宝,淮河琴书便是其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它发源、流传于蚌埠、阜南等地,是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今天的《榜样》,带您走近淮河琴书第五代传承人,扎根农村舞台的国家一级演员——孟影。

“小时候就有野心,要让它走上更大的舞台”

两块檀板,一架扬琴,这是琴书表演者的全部道具。孟影8岁就跟着父亲学琴书,12岁便登台演出,在淮河两岸,从一个村唱到另一个村,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孟影出身琴书世家,不光是父亲、祖父,家里其他亲戚都会唱琴书,从很小的时候,孟影就在琴书的世界里耳濡目染。

“那时我父亲唱琴书,作为民间艺人,靠唱琴书来养家糊口。”孟影回忆,“父亲拉一个板车,母亲在后面跟着,我和弟弟都坐在板车上面。走到哪唱到哪,无论是刮风、下雨、下雪都得演唱。可以说我就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

在跟随父亲走家串户唱琴书的过程中,孟影也开始学习琴书。第一次正式登台的情形,孟影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时我12岁,在我的家乡阜阳唱《揭棺盖》,是反映偷税漏税的。在农村唱惯了,上台很紧张。那一次获了曲艺大赛一等奖,对我的鼓励特别特别大。”孟影回忆。

也就是从这一次登台,孟影意识到,琴书不仅仅是自己一家的谋生手段,还是一门艺术。“那个时候,幼小的心灵就在想,我要继承这个传统文化,要更好地去创新、去发展,让它走向更大的舞台。甚至有那个野心,要把它推向全国,那个时候就有这种理念,有这种信念。”

盘着亮丽的发型,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讲究的旗袍,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皖北乡村,只要孟影父女俩一登场,就会掌声不断。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纷纷赶来观看演出,乡亲们或站着,或蹲着,或端个小板凳坐着,把集市围得水泄不通,年轻的孟影那清凉的声音,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这样,孟影父女俩一路走一路唱,渐渐地,他们的名气在当地越来越响。

“我在台上唱,他在台下哭”

琴书虽然给父老乡亲们带来了欢乐,却不能给琴书艺人带来更优渥的生活。尽管孟影天赋过人,12岁就夺得阜阳市比赛的奖项,十七八岁就已在皖北等地唱出了响当当的名气,但是为了家庭,她一度还是离开了琴书。

1987年,孟影结婚了。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的阻力。“当时他们就觉得一个女孩,家里面又不缺吃穿,又不断你的零钱花,抛头露面,南跑北闯地唱琴书,家里人不是很理解,也不支持。”

尽管回归了家庭,孟影对琴书的热爱却没有削减。一次偶然的机会,孟影重新站上了琴书的舞台,并从此在舞台上扎下了根。

1994年初,阔别舞台7年的的孟影收到阜南县梆剧团邀请,参加一场晚会。当时,她演绎的是一位教师背学生过河时摔断了腿,依然坚持给学生上课的事迹。唱到感人之处,台下的观众跟着流下了眼泪……那一刻,站在舞台上的孟影知道,自己离不开琴书,她要用琴书,唱颂颍淮儿女的百姓故事。

由于家庭的羁绊,孟影重返琴书舞台的心愿,实现得并不轻松。两个孩子小,没人照顾,最终,孟影决定放弃家里的生意,背着孩子们进了剧团。

一位女性带两个孩子,同时还要在剧团演出,谈何容易?“有时候演出完回来以后都是半夜了,她一个人还要照顾孩子,一边还要把她的作品再提升。”阜南县演艺中心副经理李莉回忆。

“有时候我在台上唱二十分钟,他会在台下看着我哭二十分钟,有时候嗓子都会哭哑,下来我就感觉到特别地心疼。”现在的孟影,不知道当时是什么,给了她那么大的勇气,回想起来,心中只有亏欠:“有时候也很想兼顾,但是没办法。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大学,我几乎没有没接送过,他们的家长会我也基本上没去参加过……”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柱小时候不理解妈妈,但是随着年纪渐渐成长,对母亲的事业越来越支持。“在我记忆中,我跟我妈根本没有过过除夕,那时候真的是很不理解。现在看到我妈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以及传承琴书文化的精神,真的非常佩服。比如说我现在自己做事业,都学着我妈的精神,认定一件事一直做下去,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

二十五年来,孟影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日,共演出近万场,其中八成以上都是在农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4年9月,孟影凭借琴书《一块碎玻璃》,荣获中国曲艺界最高奖“牡丹奖”,2010年6月,凭借琴书《买巴掌》,捧回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2016年,凭借琴书《亚狗风波》,赢得全国第十七届群星奖……在安徽曲艺界,孟影取得的成绩,被形象地称为“一丹两星”。

“我的舞台就在乡村,就在老百姓身边。”

为了创作出广大百姓最需要的,接地气、冒热气的好作品,在近40年的演艺生涯中,孟影始终注重从基层汲取创作灵感,从小切口展现大主题。

2016年,她有感于基层官员作风转变,从一个跑运输的农民轧死当地乡镇干部宠物狗的细节切入,邀请国家一级编剧庄稼创作了琴书作品《轧狗风波》。作品一上台,就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更在当年获得了第十七届国家群星奖。

“习总书记就是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有四个‘有’,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一定要想办法创作一些正能量,有时代气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进老百姓的作品。”

细数孟影及其团队近年来推出的淮河琴书作品:《一块碎玻璃》歌颂了守护百姓的好警察,《我为阜南唱文明》展现了皖西北小城的崭新面貌,《猫和老鼠》助力社会共建反腐倡廉文化氛围……一部部作品无不彰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的效果。

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孟影主动把自己的艺术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断创作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精品佳作,赢得了群众的口碑,也树立了自己艺术上的丰碑。

孟影的努力和坚守,最终换来了百姓的喜爱和社会的认可。早在2005年,孟影就被宣传部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现在的孟影是国家一级演员、安徽省曲协主席,虽然拿到很多奖项,也登上过各大舞台,但是表演次数最多的,还是乡村舞台。

 

扎根农村舞台四十余年,孟影甘做“红色文艺轻骑兵”,她说:“演员就是一个灯泡,我们的群众、观众就是一个电源,如果没有电源,你是不能光芒万丈的。”

正是一代代艺人跟随时代步伐,坚持不断创新,淮河琴书才能够一步步发扬光大,在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眼下,孟影正在努力培养更多的琴书人才,让琴书走进校园、走进更多人民群众的心中,目标坚定地把这一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徐媛媛]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