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徽眼第72期:韩再芬与她的一世黄梅情缘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朗读者》中,董卿有一段独白的台词: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当孩童时代的韩再芬遇见黄

《朗读者》中,董卿有一段独白的台词: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当孩童时代的韩再芬遇见黄梅戏,便有了她的第二次生命。(摄影/塔影横江编辑/邓燕铭)

当年招录韩再芬时,她是那批考生中年龄最小又是唯一被破格录取前来参加复试的,所以当时的团长麻彩楼老师就特别关注她一些。毕竟还是10岁的孩童。当时韩再芬在那些少年大哥哥大姐姐中并不出彩,在老师的示意下她唱了一段歌曲,甜美圆润的嗓子给麻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场的一位武功老师下场捏了捏韩再芬的手和腿骨骼,量了量女孩的手臂,又在她的后腰稍稍托了一下,韩再芬很轻松地做了一个下腰动作,显示了身体很好的柔韧性。

武功老师总结,“这个孩子手臂很长,将来身材会很高。”于是当即拍板录取了韩再芬。谁也没有想到,当时的一个决定成就了当今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当代黄梅戏重要领军人物.

十三岁那年,她成功扮演了莫愁,登台演出了大型舞台悲剧《莫愁女》,小小的年纪,表演天赋初见端倪。时过三年,十六岁的韩再芬去应考黄梅电视剧《郑小娇》的主角,当时省、市、县十几家剧团纷纷推荐当家花旦前来竞争郑小娇这个角色,最后却是韩再芬脱颖而出。在电视剧《郑小娇》中,韩再芬不负众望,成功塑造了郑小娇的形象,一举夺得了大众电视第三届金鹰奖。韩再芬一生中获奖无数,奖项与黄梅戏伴随着她一路成长。

在老师麻彩楼的印象中,韩再芬对学戏有过人的悟性,进步神速得让老师们惊讶,灵气堪比严凤英大师。全剧团上下的人都喜欢她,都愿意把自己的一手绝活传给她。“严凤英老师是1968年去世的,你是1968年出生的,也许你是严凤英老师的灵童转世,你一定要努力,将来黄梅戏振兴的担子会落到你的肩上的。” 麻彩楼老师曾对韩再芬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正因为老师的期望和自己的努力,韩再芬多年来一直在基层坚守着中国黄梅戏曲的传帮带,所到之处,丢下黄梅的籽,发了黄梅的芽,开了黄梅的花。

几十年来,韩再芬在舞台上塑造的很多女性的形象,做黄梅戏演员,一生只能睡半生的觉,却要洗两生的脸。不断化妆,不断扮演不同的人生。演员晚上演完戏以后是很难入睡的,因为她始终在创作的角色里,不能立刻停止,这种兴奋度达到一定程度,要平复下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她用她的心,她的身体,她的思想在传达情感,每一次的作品出来就要让大家满意,这是自己给自己约束和压力,必须把老师传下来的黄梅戏接力棒接好。她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希望黄梅戏能够后继有人,希望黄梅戏艺术一代代的繁荣发扬光大下去。

韩再芬对黄梅戏那份割舍不断的挚爱,对黄梅戏事业那份牵肠挂肚的责任感。上个世纪80年代,黄梅戏有过十年的黄金期,但是到了90年代,黄梅戏和其他剧种一样开始走下坡路。 那个时候,北京某部门有意招览韩再芬,但韩再芬没有动心,而是选择了坚守,坚守在安庆故土,坚守在黄梅戏舞台。

韩再芬说,她舍不得离开剧团,舍不得离开黄梅戏,一是前辈把黄梅戏的接力棒交到她手里,她不能半道上把接力棒给丢了,这样会让呕心沥血培养她的黄梅戏前辈们伤心的;二是她小时候就离家来到剧团,团里老师们都把她当作自己家的孩子养,她在团里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现在她应该报答他们。

近年来,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在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外面的预约演出不断,剧院的效益也一年比一年好;韩再芬认为黄梅戏还很年轻,兼具传统和现代特点,很灵动,黄梅戏可以继续创新,能成为年轻人喜欢的剧种,她要坚持下来做这方面的努力,把流失的观众拉回来。

这些年来韩再芬的黄梅戏演出、创作、改革一直得到了社会上方方面面鼓励和支持。国家有关部门也给了韩再芬极高的社会荣誉,中国文联两次授予韩再芬“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黄梅戏缺剧本、缺导演,新戏贫乏,看来等米下锅不行,她要为黄梅戏艺术创作寻找新的援军。为此,找导演、找编剧、采风、创作……《徽州女人》的新剧本写出来后,韩再芬既当新剧的总策划,又当剧组总后勤,剧组上上下下各方面复杂的人事关系需要她一一去协调解决,那半年韩再芬遇到的困难和艰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后来《徽州女人》一举获得了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六项大奖、第九届“文华奖”、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十一届上海“白玉兰奖”,为黄梅戏有史以来争得了最高荣誉。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韩再芬默默付出了多少汗水和艰辛。

韩再芬认为,戏剧改革的方向决定权在观众,一台戏是否成功的评判权也在观众。1998年韩再芬的《徽州女人》面世后,曾经被认为偏离了传统黄梅戏而引发争议;2003年,韩再芬又新创了另一部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黄梅剧《公司》,这部戏在人物形象、剧本语言风格、舞台美术和演员舞台表演程式等,都大胆进行了创新。结果引起了更多的争论:批评《徽州女人》和《公司》这两台戏改变了黄梅戏固有的戏曲程式,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误区,被现代人一直视为代表黄梅传统戏的《天仙配》和《女驸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统黄梅戏,与我们早年演过的传统黄梅戏表演风格差异也很大。

2005年12月,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在原安庆市黄梅戏二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韩再芬出任院长。力邀老艺术家们出山,挖掘、整理出一批早期的传统黄梅戏,让剧院的演员们给排演出来。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发掘整理了解放前在民间流传的《卖杂货》、《瞧相》、《於老四与张二女》等10个传统黄梅小戏和折子戏的剧本,在排演中将其传统唱腔、传统表演技巧一一传授给了现在的年轻演员。

2009年底,经韩再芬的多方努力,在有关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安徽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已经正式成立,有了专门基金用于黄梅戏的创新、发展和培养新人。2010年7月,“再芬黄梅”青年团正式成立,一批85后和90后的孩子们入团,带来了新鲜血液。

2012年,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开创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2013年,韩再芬的新剧《徽州往事》全国巡演叫好叫座,票房口碑都非常好。年底,中国黄梅戏传承基地——安庆再芬黄梅公馆也正式开馆,广迎海内外宾客,让黄梅之香飘出宜城。声声唱响全国,萦绕世界艺术之巅。黄梅戏薪火相传,代代不熄。

[责任编辑:查亚栋]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