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城市突围!安徽这座城加入“高校争夺战”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近日,一位宣城市民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给安徽省长留言,表示宣城急需一所省属本科大学。这近600字的留言,承载着大部分宣城人对拥有一所省属本科院校的渴望。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针对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

近日,一位宣城市民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给安徽省长留言,表示宣城急需一所省属本科大学。这近600字的留言,承载着大部分宣城人对拥有一所省属本科院校的渴望。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针对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简称“皖江学院”)转设独立办学的提问不断。

“希望省政府在统筹考虑安徽省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能够优先考虑宣城。”

“宣城目前的本科院校留不住人才,目前在宣城的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是一所教育部直属211大学的一个校区,每年为全国、全省培养几千名优秀毕业生,但是留在宣城的人数很少。”

凤凰网安徽发现,宣城在安徽16个地级市中,是唯一一座没有省属本科院校的城市。在国内独立院校转设的大背景下,宣城市能否抓住这次机会,争取到一座属于自己的本科院校,为城市发展带来较为丰富的人才和科技资源,实现城市突围?

“没有本科院校是宣城人民的痛!”

拥有一所大学,是宣城人多年的梦想。宣城位于安徽省南部,2000年设立地级市,处在沪宁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线上,是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2018年末,宣城市常驻人口达到264.8万人。一位宣城当地官员曾对媒体表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宣城人一直重视文化和教育。公开资料显示,宣城一带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古代文明,历史上长期作为州、郡一级政区存在,文化底蕴深厚。

实际上,宣城曾经拥有过一所公立大学,即安徽劳动大学。其创办于1965年,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拆分、迁出,直到90年代初,安徽劳动大学完全迁至合肥,从此宣城再无本科院校。

网友留言截图

这带来的是人才资源的匮乏和相关产业的疲软。正如留言的网友所言:“没有本科院校一直是宣城人民的痛!”

2012年,在宣城市政府的争取下,合工大分校区在宣城建成并招生,宣城迎来了一所本科院校。但是这所大学却有些“水土不服”,曾有宣城市民表示:“宣城地方小,发展机会少,市政府大量资金,大量精力,奈何留不住合工大的学生。”

凤凰网安徽发现,宣城市政府曾在首届学生毕业之前就出台了相关政策,试图挽留合工大宣城分校的毕业生。数据显示,当年毕业的2600名首届生,留在宣城的远远不及10%。

招生4年后,宣城又因合工大宣城校区的招生数量问题与合工大产生“纠葛”,一时被推到风口浪尖。据媒体报道,2016年6月,合工大在2016年招生简章中将宣城校区招生专业由30个减为16个、招生计划由3000人减为2000人。

当月,宣城市政府发函至合工大,并抄报安徽省委、省政府的“红头文件”,对这一变动“感到十分不解,非常吃惊”。

如今,皖江学院转设工作的消息,似乎让宣城看到了转机。今年6月1日,宣城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陶方启,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冬云等一行前往安徽师范大学调研交流。双方就皖江学院的合作办学等内容进行了交流探讨。

6月17日上午,宣城市委召开常委会议,听取了关于争取有关大学独立学院来宣城转设独立本科高校相关工作的汇报。会议指出,创办独立本科高校是宣城人民期盼已久的愿望,要积极争取有关大学独立学院来宣城转设独立本科高校,争取政策支持,举全市之力共同把好事办好。

7月5日,宣城市教育局在网上回复网友相关提问,表示正在积极争取承接皖江学院。一周后,安徽省教育厅表示,“积极鼓励和支持宣城市参与安徽省独立学院转设推进工作。”

两城争夺皖江学院?

皖江学院位于安徽芜湖市,据其官网介绍,皖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安徽师范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而宣城又紧靠芜湖,两市紧密相连,2020年皖赣铁路芜宣段改造建成后,宣城人坐20分钟火车即可到芜湖。

但是,皖江学院转设,闻风而动不止是宣城市,还有铜陵。同样在今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也迎来了铜陵的“客人”。

就在宣城市政府一行前往安徽师范大学洽谈两周后,安徽师范大学和铜陵市人民政府举办了合作交流对接会。会上,双方就铜陵市人民政府就皖江学院合作办学等工作进行了交流磋商。

宣城市的“对手”铜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是皖江新兴工贸港口城市、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铜陵唯一的公办本科学校,铜陵学院就坐落于这里。据学校官网介绍,铜陵学院有翠湖、育秀两个校区,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财经特色鲜明。

面对皖江学院,铜陵市政府也在积极争取承接。铜陵市长胡启生表示,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希望进一步加强同安徽师范大学在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以及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一所大学对提升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宣城和铜陵对高校的渴望并非没有道理。高校可以触动一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神经,可以源源不断吸收人才储备和科研资源,这在当下各大城市抢人大战中,显得尤其重要。

凤凰网安徽注意到,在全国独立学院转设进程中,宣城和铜陵的“大学之争”只是其中一个缩影。2019年6月,全国又有4家独立学院迎来了教育部批准完成转设的文件,原来的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转设为马鞍山学院。

相关数据图

根据教育部网站发布信息,截止至2019年7月23日,除了备受宣城和铜陵市青睐的皖江学院外,安徽还有7所独立学院或待转设。

目前,安徽大学江淮学院的转设也广受关注,有关部门称,多个城市和企业正在积极争取。

独立学院即将“谢幕”?

独立学院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日渐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提升。然而,当时国家专门用于高等教育的公共财政经费不足,高等教育资源难以满足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据教育部统计,截至1998年,全国仅有591本科院校。

僧多粥少,高等教育急需资金投入。90年代末,民营企业发展不景气,民间闲散资金多,而教育行业风险低,滞后性强,于是,民营企业与本科公立高校合作办学,成立二级学院的风潮轰轰烈烈开始了。1993年至2006年,全国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投入民办高校的办学总经费飙升至近600亿元。这为我国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做出了很大贡献。

2003年,国家规范了二级学院的管理办法,下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板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将“国有民办二级学院”正名为“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由教育部负责审批,与其它普通高等学校一样,都是国家承认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

长久以来,独立学院摇摆于公办和民办的边界之间,没有得到规范管理:“校中校”、没有获得审批就直接招生、毕业证颁发混乱......问题层出不穷。

针对这些乱象,2003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名为《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8号文件。教育部表示,对于独立学院必须要规范发展。但是,乱象屡禁不止,教育部在2008年又出台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下文称“26号令”),对独立学院的建校规模、整体状况进行了规定,同时,也对独立学院转设提出了规范发展路径。

现有独立学院及其举办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力,选择不同的未来发展走向。条件好、实力强的,可以继续举办独立学院或转设为出资者独自举办的民办本科学院;条件差、实力弱的,可以转为高等职业学院或其他层次的民办学校,也可以并入其它学校或停办。

据报道,2010年,全国独立学院总数量为323所,到2016年下降至266所。据不完全统计,26号令颁布至今,共有66所独立学院转设成功,转设进度比较缓慢。(文/刘李冬 王顺)

(参考资料: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澎湃新闻、中国知网、青塔微信公号)

[责任编辑:王顺]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