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徽眼第75期:“青”瓦白“阳”国粹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我们是安大戏曲表演专业的,本来是过来青阳腔博物馆实习的,之后通过考试选拔正式进入了文化馆开始进行青阳腔的表演。”青阳腔博物馆的年轻演员柯敏说道。(邓燕铭 潘绮晨/摄 邓燕铭/

“我们是安大戏曲表演专业的,本来是过来青阳腔博物馆实习的,之后通过考试选拔正式进入了文化馆开始进行青阳腔的表演。”青阳腔博物馆的年轻演员柯敏说道。(凤凰网安徽 邓燕铭 潘绮晨/摄 邓燕铭/编辑)

青阳腔,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声腔,发源于皖南青阳县。2018年5月23号,青阳腔博物馆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正式落成。今年75的江进老师是青阳腔的传承人之一,虽然老师早就已经退休了,但仍然会教导青年演员,不论是表演还是日常生活。

江进老师从小与戏结缘,是土生土长的青阳人,青阳县成立青阳腔剧团时,她积极协助前期筹备、招募演员、准备服装道具,并亲自担任导演,两年间排练了大小剧目二十一个。

江进老师与青年演员们的感情非常深厚,“江进老师不仅仅是我们的老师,更像是家中的长辈,他不仅关心我们青阳腔的学习,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十分关心。”男孩介绍到。

青阳腔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唱练坐打,一个也不能落下,“刚来文化馆的时候,孩子们都是学的其他剧目,别不过来,就一遍遍教,现在都好多了。”江进老师一边看着演员排练一边跟我们说道。

青阳腔近几年发展得很好,青阳腔博物馆的建立更是让大家了解到青阳腔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排练结束的江进老师对着博物馆里的照片说道,“博物馆里的一些剧照都是我们和馆长那时候出去表演时候的一些照片,时间真的太快了。”

“博物馆里的藏品太少了,我们就把自己的藏品贡献出来,这本就是我年轻的时候收藏的,后来博物馆建起来了,我就把这本青阳腔原始的手抄本拿出来了。”江进老师说道。

青阳腔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单单是原来的那种绑子戏了,音乐,妆发,舞台布景等,越来越专业化。“青阳腔精致的妆面和服装。拍红、画眼、勒紧头带将眼睛吊起,都是中国传统戏曲别具特色、独树一帜的地方。因此我们青阳腔的传承人,不仅包括台上表演的演员,还有掌握独特技艺的化妆老师们。”馆长汪应培介绍道,“中国戏曲在形式上最显眼的就属脸谱了,青阳腔也毫不例外。“生”、“旦”施以淡彩粉脂起到俊扮效果,“净”、“丑”则用夸张浓烈的色彩和变化无穷的线条来勾勒角色的脸,与素净的“生”“旦”形成对比。”

博物馆里有一个小剧院,平时有一些小型表演就在这个剧院里举行。第二天在荷花节上有青阳腔的表演,江进老师邀请我们去看。

第二天早晨6点,青阳腔演员就集合在博物馆里做准备工作。因为青阳腔的妆面复杂,通常要提前两个小时开始准备。

服装比较复杂,一般去现场再进行换。除了表演人员,还要一些人手帮忙。江进老师的一手妆发,很少有人能赶上。

夏季出去表演,后台条件都很简陋,顶着妆发的表演人员十分辛苦。江进老师正在给他绑束发带。

演出现场经常会有些小意外,这次表演就将绑发片的带子落在博物馆了,江进老师急中生智将衣服上的带子剪开拿来用化解了这场小事故。

“大大小小的演出都参加了很多了,现在比以前好很多了,以前送戏下乡,戏台子都是临时搭的,有的戏台子也没有,还不是音乐响起来就唱。”江进老师笑着回忆。

江进老师说:“这种我能去的表演我都会去帮忙,看着青阳腔发展的越来越好,这几年还成立了专门的青阳腔表演团队,我就很高兴。”

严格说起来,青阳腔滋养了黄梅戏,又哺育了徽剧。包括京剧、赣剧、湘剧、川剧等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该唱腔,借鉴其唱法。“现在又有很多年轻的孩子来继承发展青阳腔,看着让人觉得青阳腔年轻又有活力。”江进老师微微笑着。

[责任编辑:查亚栋]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