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70年看合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合肥活力”举世瞩目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今天上午9:00,“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1场在市政务中心举行。发布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闫萍、市政务服务管理

今天上午9:00,“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1场在市政务中心举行。发布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闫萍、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陶兴林、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许业武介绍了合肥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合肥市人民政府

优化营商环境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我市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早在2006年我市就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出台了《合肥市优化投资环境条例》, 2013年又作了进一步修订,对优化营商环境做出详细立法规定。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紧紧围绕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工作目标,出台《关于合肥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创最优营商环境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高位谋划,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办事不跑腿”城市、2018营商环境省会十佳城市、首届中国营商环境评选进步奖第1名、全国7个网上政务服务能力“非常高”的城市之一。

一、我市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主要成效

及时做好国务院取消调整行政审批等事项的衔接落实,持续深化“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80%以上实现全程网办。全面开展“减证便民”,实现“清单之外无证明”,减证幅度58%,申报材料比原来减少50%。全面开展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及工程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实现企业开办3日、不动产登记5日、工程建设项目120个工作日办结。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全市231家执法部门全部完成“一单两库”建设(一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两库:随机抽查市场主体名录库、随机抽查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并实现动态管理。推进诚信政府建设,合肥市政府透明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治蓝皮书(2018)》中排名第1位。

“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取得重要突破,依托“安徽政务服务网”,完成省市县乡村五级网络全覆盖。实施清单标准化建设和流程优化同步进行,全市三级以上办理深度事项占比99.96%,全程网办事项占比89.8%。推进“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市直部门1524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服务大厅办理,占全部事项的89.24%。G60科创走廊和长三角“一网通办”试点顺利实施,异地收发营业执照数量居试点城市之首。

二、我市打造特色营商环境的主要做法

以优质的人才环境推动创新发展。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先后制定出台“人才政策20条”和“‘养人’新政8条”,重点实施人才发展“6311”工程,形成覆盖各类别、各层次人才在各个发展阶段的政策扶持体系。创新人才投入方式,5年内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依托产业集聚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以便利的贸易环境引领对外开放。积极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简化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压缩整体通关时间、优化通关流程和作业方式、提升口岸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2019年上半年,合肥海关进口平均通关时间3.1小时,在全国排名第5位;出口平均通关时间0.15小时,在全国排第2位。

以公平的交易环境激发市场活力。2013年制定出台全国首部公共资源交易地方性法规《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深入实施“标准化+公共资源交易”战略,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率先构建全新的“淘宝”式的政府采购网上商城——徽采商城,2018年商城成交金额18.9亿元,同比增长2.3倍。推进省市县一体化,实现平台互联互通,运用大数据对各类交易活动进行动态监督和预警。

以高效的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积极推广续贷过桥、税融通、政保贷等一系列创新财政金融产品,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精简水电气接入的办理流程和外线施工审批程序,简化环节、精简材料、压缩时限,拓宽服务渠道,水电气办理时间、成本持续降低。全力推进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优化流程,缩短纳税时间,上半年减免税74.14亿元,社保降费比例达18.9%。

以精准的服务促政策落地见效。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今年以来,走访调研企业8500余家,妥善办理企业反映问题与诉求1695个,获得企业较好的评价。

合肥市政务服务管理局

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服务平台

助力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建设

近年来,合肥市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审批流程,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服务平台,全市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企业和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全力打造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全力以赴推进网上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网上服务功能。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及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政务服务网络全部建成,持续规范政务服务事项网上运行。2018年,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办件166.27万件,网上申报办件91.24万件,占比54.87%,其中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办件78.32万件,网上申报71.31万件,占比91.05%。全市网上办件覆盖率86.71%。大力开展移动端建设,目前移动端皖事通APP接入事项57个,皖事通注册人数36.8万人,服务访问量110万人次。全市三级以上办理深度事项占比99.96%,89.8%的事项实现了全程网办。在全省率先开展智能搜索建设,订制个性化表单,自动调用数据资源,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占比达100%。试点开展“马上办、立即办”智慧审批应用建设,通过数据碰撞核对,实行审批自动受理、智能审查、自动办结,提高服务效率。建设政务服务无人超市,提供“365天、24小时”不打烊服务。积极推进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九城市跨城办事“一网通办”,在市服务大厅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设立“一网通办”综合窗口,提供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服务,为企业或个人提供接收咨询、协调联系、物流对接、代验材料、代发证照等异地事项办理服务。今年5月,该项试点扩展到长三角25个城市,增加了21个个人事项。截至目前,我市已办理异地营业执照363份。

2018年,合肥市获得全国十大办事“不跑腿”城市称号、2018营商环境省会十佳城市、全国城市营商环境—政务环境第9名、长三角城市群营商环境第5名。2018年国务院电子政务办委托国家行政学院所做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19)》中,我市在32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6,被评价为“网上政务服务能力非常高”。

二、全力打造全国政务服务标准化平台

2009年6月,经国家标准委批准,开始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2012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级服务业试点评估,被授予“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称号,合肥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评估的省会城市,实现了“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2014年10月,《合肥市审批服务标准化》项目在全国724个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是全国唯一市级行政审批服务入选单位,全面开展标准化“四个全国基地”(即标准化展示基地、标准化验证基地、标准化创新研究基地和宣传培训基地)建设。2019年3月,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第一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的通知》中,合肥申报的《政务服务中心服务满意度测评规范》列入该计划,填补了安徽省在政务服务国家标准上的空白。

三、全力打造基层为民服务平台

扎实推进基层为民服务平台建设,组织编写《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建设规范》等,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指导全市基层平台建设和业务运行。截至2019年6月底,各县(市)区开发区全部建立政务服务管理机构及办事大厅,另设立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148个、行政村(社区)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站1583个,分别达到97%和98.93%,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基层为民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成为推进我市政务服务均等化、规范化、高效化的重要抓手,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全市“一盘棋”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已经形成。

四、全力打造“12345”一站式平台

2000年开通市长热线电话2678000。2004年建成12345市长热线电话办公系统。2008年在全国率先将85条服务热线整合为12345政府服务热线,实现了“12345,一个号码找政府”。2009年将149家行政负责人信箱统一整合为政民直通车网络系统。2012年将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与政民直通车和市长信箱整合为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实现电话和网络的全面融合,创设了“一站式”服务群众模式。2015年开通“合肥12345”微信公众号。2017年12345智能语音信息系统上线运行。2018年,将人民网、省市政府微博微信、安徽政务服务网合肥分厅诉求办理工作整合到12345。2012年至2019年6月底,市领导95人次接听来电558个,成员单位342批2332人次接听来电7925个。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利益诉求,限时办结,办理结果通过网站及时公开回应,或通过电话回访,接受群众评价。同时,加强舆论监督,2012年至2019年6月,与新闻媒体联办12345专题节目或专栏1573期,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现象予以曝光。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加大督促解决力度,共立案督查5476件,下发《合肥市人民政府督办通知》2267件,赴现场督查491次。

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纵深推进改革持续创新提升

勇当公共资源交易行业领跑者

2006年,合肥市以整合政府采购、建设工程、产权交易等交易平台为破冰之举,成立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行统一平台、统一进场,并实行统一规则、统一监管。同时,打破行政地域壁垒,实行省市共建、互联互通,并迅速形成示范效应。改革十余年来,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累计成交金额17656.68亿元,累计节约、增值资金6719.2亿元。

一、省市共建,市县一体,打造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第一品牌

平台整合成为样板。2014年10月,安徽省政府确定省市合一、共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了交易体系架构搭建,省级项目全面由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承接进场,使合肥成为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建设和改革最为彻底的城市,有效解决了“九龙治水”、行政干预、腐败高发等突出问题,形成了在全国可复制和推广的“合肥模式”。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的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合肥的改革成果。

市县一体化在全省率先完成。合肥市把县区一体化发展纳入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的改革方阵,采取“限额交易、分级管理、资源共享”的管理方式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市一盘棋。建立市级平台与县(市)区交易平台在制度规则、交易平台、服务标准、信息公开、评审专家、信用管理方面“六统一”的运行机制。

公共资源交易总量质提量升。2018年,合肥公共资源交易成交金额3408.12亿元,同比增长4.21%。2019年1-7月,合肥公共资源交易成交金额1866.26亿元,同比增长47.52%。完成合肥市(含县区)项目标段数11931个,成交金额累计1686.47亿元。其中,建设工程成交金额848.96亿元,节约资金365.75亿元;政府采购成交金额61.96亿元,节约资金9.26亿元;产权交易成交金额40.26亿元,增值5.52亿元;土地拍卖成交金额731.14亿元,增值281.57亿元;PPP项目成交金额4.15亿元。完成省级项目标段数2385个,成交金额170.47亿元。其中,省级建设工程成交金额127.82亿元,节约资金47.46亿元;省级政府采购成交金额27.17亿元,节约资金3.11亿元;省级产权类项目成交金额15.48亿元,增值0.41亿元。“徽采商城”完成订单数8.38 万笔,成交金额9.32亿元。其中,合肥市(含县区、国企)成交金额2.34 亿元,省直单位成交金额0.92 亿元,商城共建的外地成交金额6.06 亿元。

二、建立机制,建成统一规范的交易管理体系

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机制。2013年5月1日,经省人大批准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公共资源交易地方法规———《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实现公共资源交易由管办合一向管办分离、分散交易向集中交易、分散监督向综合监督的三大转变。2015年,市政府将原属交易中心的代理机构和专业交易所整体剥离划转市国资委管理,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真正形成了“决策、监管、服务、操作”四分离的工作格局。

确立刚性交易制度规则。合肥市采用国际通行评标方法建立全市统一的刚性交易规则,最终形成了“规则统一、科学可控”的市场价格体系;扩大三阶段评标办法的应用范围,包括大型公建、复杂市政工程等项目,以防止不同档次企业的无序价格竞争;强化清单控制价编制工作责任制,调整重大项目清单的审核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提高效率、保证质量。截至目前,在刚性交易规则框架内,公共资源交易累计完成87581个项目,节约、增值资金达6600多亿元。

三、信息技术引领,打造“智慧交易”新模式

推行全流程网招。目前,合肥市通过电子服务系统、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全程电子化招投标、远程异地评标、网上竞价、网上商城采购等“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功能,全程电子化项目交易率平均已达95.87%;通过电子监管系统实现在线审批、在线备案,交易过程实施电子化行政监督,强化对交易活动异常情况的动态预警。

实行“互联网+政府采购”模式。依托“互联网+”,构建“淘宝”式的政府采购网上商城,着力提升政府采购效能。目前,“徽采商城”与省内芜湖、滁州、马鞍山等12个地市签署《“徽采商城”合作共建协议》,跨平台共建共享共用成为国内政府采购领域合作典范。运行以来,共受理完成交易订单26万多笔,交易总金额超32亿元。

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分析。合肥市首次探索电子招投标至今,共完成交易项目87581个,入库交易主体95000多家,汇聚近20个T海量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形成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资源富矿”。研发分析市场主体交易数据,形成企业交易竞争力指数,帮助企业判断交易能力是否契合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引导合理报价。通过交易行为关联分析模型,捕捉、还原围串标痕迹,为交易预警研判监管提供依据。挖掘政府采购成交参数,研选单位采购热点,快速推荐商品,比对成交价格,为消费决策提供支撑,提升政府采购质效。

四、健全监管体系,严格执法监察

成立全国唯一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十多年来,合肥市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建立全新监管模式,成立全国唯一执法队伍,负责查处交易中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标后履约监督管理,以规范化监管、精准化打击,呈现出合肥公共资源交易新模式的新内涵。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违法违规适用处罚层级,实施违约追责、失信惩戒、同案同处、同案同罚,强化监管“零容忍”。同时,对市、县两级监管机构做出的不良信用评价结果共享、共用,同发布,建立市县统一的信用管理体系,自动汇入信用数据库,强化联合惩戒,营造“不能不守信、不敢不守信”的交易环境。

督促投标承诺从“纸面上”走下来。建立健全标后综合管理制度,规范公共资源交易项目标后履约各方主体责任,明确项目单位是标后监督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定期开展标后履约监督检查工作,依法依规查处竞得人违约行为,并纳入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管理体系,促进依法、诚信履约,维护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和施工现场“两场联动”。

(素材来源于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微信公号)

[责任编辑:李元礼]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