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70年·肥西】韩来业:亦为边疆松 亦为孺子牛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编者按70年栉风沐雨,70年奋斗征程。辉煌70年,肥西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从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风景如画的乡村道路,春风化雨般公益队伍和步履铿锵的教育事业等方面,都可一窥肥西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建设、

编者按

70年栉风沐雨,70年奋斗征程。辉煌70年,肥西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从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风景如画的乡村道路,春风化雨般公益队伍和步履铿锵的教育事业等方面,都可一窥肥西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建设、大跨越。成就有声,奋斗无言。蓬勃崛起的肥西,载着一路汗水、一路荣耀走来。请跟随凤凰网安徽,一起聆听肥西奋斗者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背一个小药箱,踏一双旧胶鞋,“赤脚医生”就这样走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一天要赶上十几里路。他们背着药箱行走村落,给一方百姓送去简单又温暖的关怀。肥西县的韩来业就曾是其中一员。

肥西“赤脚医生”韩来业

一根针,一把草

上世纪六十年代,韩来业参军报国,在军营中奉献了六年青春。在此期间,韩来业成为了医疗队的战士,包扎、打针、量体温......这些医疗知识为他后来成为乡村医生奠定了基础。

韩来业在使用温度计

1970年,韩来业退役回到家乡肥西县。脱下绿军装,换上白大褂。面对家乡贫瘠的医疗资源,韩来业毅然成为了肥西县农林村卫生院的一名医生。

韩来业告诉凤凰网安徽:“当时这里医疗条件很差,而且交通不便,全是土路,自行车都骑不了,看病非常困难。”当时如果有重症病人要送医,只能靠大家合力,一起抬到卫生院。

不仅如此,曾经的农林村药材资源也十分匮乏。韩来业清楚的记得,自己的药箱里几乎没有药品,治病基本靠一根针,一把草药。韩来业就背着这个小药箱,靠两条腿,从一家走往另一家。

风、雨、雪,韩来业对这些恶劣天气习以为常。他回忆:“谁家需要,我就过去。”韩来业常常在晚上出诊,有一次碰到下大雪,他走了20多里弯弯曲曲的田埂路,翻山越岭去治病。韩来业说:“那时候只能穿着胶鞋护膝盖,不然走在雪地里,腿冻得太冷。”

即使条件艰苦,但韩来业依然能为大家带去希望。当时村中有一位老人病重,他的家人已经放弃,开始准备后事。韩来业告诉凤凰网安徽:“但那家人还是想让我去看一眼,我当时就说了一个字,行!”

一个字像一粒定心丸,韩来业最终治好了老人,他笑着说:“这个老人完全好了,现在也很健康,今年84岁了。”

“只顾看病,顾不上家”

几十年前的乡卫生院人手极度缺乏,一开始只有韩来业一人。“只顾看病,顾不上家,还是看病要紧,人家老百姓老的老小的小,需要我去治疗,我不去哪行呢,家庭只能放弃了。”他说道。

上世纪七十年代,面对艰苦的条件,韩来业只有一句话:“党培养我,就要为老百姓服务!”这一做就是四十年,直到2009年,韩来业才从卫生院退休。

曾经的肥西县农林村疟疾盛行,发病率高,韩来业的药箱常备防疫药、防疫针。乡村医院也办过学习班,进行医疗宣讲,由韩来业向乡亲们宣讲防疫知识、用药常识。

即使退休后,还有人习惯性的来找韩来业看病,为村民们服务多年,大家都相信韩来业的医术。韩来业告诉凤凰网安徽:“退休后我没有药了,但医疗器械都在。”

韩来业曾经的小药箱已经废弃,家中常备的是量血压的仪器,他说:“以前条件不好,都是疟疾多,现在条件好了,老人们需要量血压的多了。”

韩来业为村民量血压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之一,韩来业对肥西县多年来的变化感触颇深:“最大的变化是交通方便了,药材也能供应上了,医疗器械也齐全了。”

2002年农林村修了路,交通条件大大改善,韩来业说,“现在乡村里也有救护车,打一个电话就行,路也修好了,不像原来是泥路,走路都费劲。”

从“老古董”到“互联网+”

韩来业背了多年的药箱已经废弃,门前曾经窄窄的土路也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站在院子里还能看到后山上用来发电的风车。

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历史的亲历者,他深刻感受到了家乡的医疗事业、交通条件的变化,也享受到了国家富强带来的幸福生活。

从医药箱到“互联网+”,从靠人力运送病人到救护车开到家门口,肥西县医疗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肥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近年以来,肥西县以“健康肥西”为目标,着力打造“互联网+智慧医疗”新格局,努力实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文/刘李冬)

[责任编辑:王顺]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