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庐阳,在首善路上#新老合肥“双城记”之三:城隍庙穿越千年演绎“三生三世”


来源:安徽网

原标题:#庐阳,在首善路上#新老合肥“双城记”之三:城隍庙穿越千年演绎“三生三世”如果非要选一个最能代表老合肥的地标,城隍庙无疑是很多合肥人的首选。城隍

原标题:#庐阳,在首善路上#新老合肥“双城记”之三:城隍庙穿越千年演绎“三生三世”

如果非要选一个最能代表老合肥的地标,城隍庙无疑是很多合肥人的首选。城隍庙不仅见证了合肥古老的文化历史,也书写了合肥改革开放后的商业传奇,如今经过全面改造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座已经存在近千年的城隍庙,在合肥城最繁华的所在,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三生三世”。几乎每个合肥人,都在城隍庙有过一段记忆和往事。

1986年1月,城隍庙开业时盛况空前,人潮涌动。  厉福昆摄

每年的城隍庙新春文化庙会,各种大戏粉墨登场。图为2019年新春文化庙会现场。王从启摄

千年往世:庙井杏泉,见证合肥苦难与重生

合肥城隍庙,原名“庐州府城隍庙”,始建于968年前的北宋皇佑三年(1051年),庐州首任知府孙觉被百姓尊奉为庐州府第一城隍。孙觉,字莘老,江苏高邮人,北宋文学家,是苏轼、王安石、曾巩的好友,是黄庭坚的岳父。清咸丰三年(1853年),天平军攻打合肥的时候,城隍庙毁于战火。

清同治十年(1871年),地方官筹款重建,并按照李鸿章的意思仿北京颐和园内戏楼式样修建,后因经费缺乏中途停工。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李鸿章之弟李鹤章出面募捐续建。二十世纪50年代,合肥城隍庙遭到了严重破坏,仅存山门、戏楼、大殿、娘娘殿、钟鼓楼等建筑。1980-1982年,合肥市文物管理处主持修复城隍庙。1985年,合肥市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安徽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肥城隍庙曾盛极一时,有“庐州城隍庙,三绝天下稀”的美誉。根据已故安徽知名民俗专家牛耘当年回忆:其一绝是花戏楼仿照北京颐和园戏楼建造,为合肥空前未有;其二绝是城隍塑像于威严中显示慈爱,其木制的活动身躯,可以起立、转头、抬手,使人称奇;其三绝是立于山门西边走廊上的一匹泥塑白马,右蹄微扬,尾巴翘起,好似正在奔跑,民间传说每到夜深人静,神马就要离开城隍庙,奔大街,穿小巷,调查人间善恶,为民驱灾除害。

走进城隍庙内,“一绝”花戏楼背靠山门、面朝正殿,雕栏画栋精美无比。每逢新春庙会以及传统节日,花戏楼都会上演庐剧等传统剧目,总是会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驻足。在花戏楼与正殿之间的院子里,最引入注目的是院内正中位置的古井。根据记载,这可是一口千年老井,周边百姓都称之为“庙井”,井深6米,井壁用青砖砌筑,水质甘冽,大旱不竭。据说在南宋时期,词人姜夔拜谒城隍庙,品尝井水赞不绝口,取名“杏泉”。

经过修复,庙井得以重见天日。左图为发掘庙井时的场景,右图为恢复后的庙井。

“小时候我们就在这口古井边玩耍。1965年前后,老城隍庙东边的几间屋子被用来做煤球厂,老井上面就被堆了黄土。”城隍庙附近的原住民胡运寿老人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城隍庙复建,这口古井被砌实,彻底看不见了。”回忆起当年的往事,胡大爷感慨,以前城隍庙周边很荒凉,他小的时候庙里还住着两个道士,井水就是供道士用的。2017年,城隍庙二期改造对大庙进行了修缮和复原,曾被砌实的古井得以重见天日,合肥六任城隍历史故事壁画跃然墙上,供后人品读城隍庙悠久的历史。

这一世,近千年,合肥城隍庙的功能定位主要是庙宇,却饱受战火和人为破坏,多少浮生若梦成烟云。

前世盛景:城隍脚下,庙前庙后上演众商崛起

在城隍庙市场庙前街上,经营内衣店的女老板汪真云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30年前她的堂哥就来到城隍庙做手表生意,从摆地摊起步,现在已经身价千万。她是看到堂哥在城隍庙做得不错,才从老家安庆来此做生意的。

像汪真云堂哥这样从摆地摊起步成就千万资产的经营户,在城隍庙里并非个例。作为全国第一个营业的步行商业综合体,合肥城隍庙市场曾是安徽省内小商品集散中心,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涌现出了一大批快速致富者。

20世纪80年代,城隍庙市场南门外景。 乐卫星摄

振兴门是市场庙前街的过街楼,图为振兴门背面。

时钟拨回到30多年前。20世纪80年代,历经“破四旧”的城隍庙迎来重生。除了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复建,合肥市还以城隍庙为中心进行综合改造,建成了合肥城隍庙市场,整体为徽派仿古建筑,并在城隍庙内开设了白石斋、九狮楼、徽光阁、庐阳宫、小商品世界和古玩城等。

1986年1月,合肥城隍庙市场正式开业,随即便创造了多个“第一”。庙前街可以说是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合肥第一家歌舞厅爱丽斯歌舞厅开业,整个市场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综合体。当时的城隍庙市场还有云集了全国各地风味小吃的“百味园”,可以说是第一个美食街,合肥第一家粤菜馆——广东酒家就开在这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城隍庙仿古商业街全是单间小店。一家名叫“美军如意”商店专门经营服装(左);两名女顾客满意而归(右)。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卖茴香豆的摊贩,生意很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张开遮阳伞的摊贩井然有序排在两边,街面十分热闹。

城隍庙市场快速崛起后,与三孝口、百货大楼三分天下,百货大楼是国有经济,三孝口当时是集体经济,而城隍庙市场则是个私经济的大本营,也是最有活力的地方,被誉为“百万富翁的摇篮”。

当年全国知名的杨百万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杨百万真名叫杨永保,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庙前街租了一间商铺,开始代理全国知名的品牌衬衣,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经过十几年的经营,杨永保把生意从合肥做到了上海,成了远近闻名的“杨百万”。

城隍庙市场后来不断扩大:1987年,庙东街小百货批发专业市场形成;1989年,布匹批发市场形成;1991年,合肥市第一届“庐州灯会”举行;1992年,城隍庙夜市开业;1994年,徽光阁二楼开辟为鞋类专业批发市场……

图为城隍庙夜市,摄于1993年4月。据介绍,当时有100多家个体和数十家临街商业参与夜市经营,从业人员300多人,城隍庙市场管理处还专门成立了“城隍庙夜市管理办公室”。

城隍庙市场刚刚开建的时候,设计容纳的商户大概是一两千,到1996年最高峰时,有三四千商户,节假日的时候,整个市场有8到10万人。

不过,2000年的庐阳宫大火,则敲响了安全隐患的“警钟”,成了悬在城隍庙市场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改造前的城隍庙,受经营空间约束,一到节假日就非常拥挤。(资料图)

今世初醒:青砖黛瓦,亦商亦文荟萃城市繁华

在车水马龙的合肥市庐阳区安庆路中段,古香古色、石狮护门的城隍庙南大门显得格外醒目。站在门外,庞大的徽派建筑群便赫然出现在眼前:高高竖起的马头墙、古朴典雅的青砖黛瓦、韵味十足的飞檐翘角、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精细讲究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无不给身处闹市的人们一种时空交错之感。老合肥与新合肥的美妙连接,在城隍庙里看不出任何的缝隙。

2019年9月25日,秋高气爽,清风拂面。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踩着青灰色的石砖走进城隍庙,仿佛置身于徽州的古巷。擦肩而过的路人,既是购物者,也是参观者,不少人一边走一边拍照。一扇扇镂空的木格花窗,一块块精致的砖雕门罩,一座座横跨两侧建筑的廊桥.....建筑的韵味和风格的古朴,让人忘却这里竟是合肥城最繁华的所在。

而在2014年之前,合肥城隍庙虽然商业繁盛至极,但建筑老旧、管网复杂、线路老化,安全隐患问题突出,十几年前庐阳宫大火正是因为电线短路起火引燃了易燃物。合肥市庐阳区于是从2014年5月起至2018年9月,分批次、分区域对城隍庙的基础设施、建筑立面等进行综合改造,改造范围包括庙前街、庙后街、庙东街、环形街、庐阳宫、徽光阁、古玩城、动漫城、饮食文化城、娱乐电玩城、工艺礼品城,并对花戏楼、娘娘殿等古建筑进行了修缮。

以往斑驳破旧的老建筑被重新粉刷装修以后,外观全部改造成木质雕刻的造型。街面铺砖采用青石砖,屋顶采用徽州特色的马头墙设计,营造浓厚的徽州韵味。此外,石雕照壁、人文雕塑、徽派盆景、陶缸石鼓和老旧木船等景观小品,更是给城隍庙增添了文化氛围和艺术感受。

经过这次前后达到4年之久的大规模改造,合肥城隍庙如同大梦初醒。今世,繁华不改,旧貌换了新颜。

2015年,图为正在改造的城隍庙,一期工程即将完工。(资料图)

俯瞰正在改造中的的合肥城隍庙,面貌已经换然一新。(资料图)

改造后的城隍庙,古色古香,华灯初上尽显徽风皖韵。

改造后的城隍庙,霓虹灯掩映古朴建筑,美妙无比。

改造后的合肥城隍庙,不仅外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业态定位也与过去不同,不再承担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功能,而是成为吃、喝、玩、乐、购的场所。整个城隍庙街区目前分为时尚庙前、创意市井、老字号集萃、城隍之根、徽商雅集等五大板块。城隍庙在保留原有知名老字号基础上,引入知名餐饮企业及文玩玉器、娱乐休闲、民俗工艺商家。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是城隍庙街区最大的优势和特色。

如今,这里正成为合肥最具人气的文化展示地之一。每逢传统节日,街区内都上演独具特色的民俗化庙会,尤其是每年一届的新春文化庙会,整个街区人头攒动、游人如织。今世的合肥城隍庙以历史文化为载体,与上海豫园、南京夫子庙等一起,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集聚地域文化大众体验、地方风情观光和多业态商业积聚的商业旅游文化景点。

每年春节期间,城隍庙的新春文化庙会,总是成为合肥人的年味大餐。

虽然在电商网购风潮的冲击下,城隍庙里实体店面的人气已大不如前,但前来购物的市民和游客仍旧络绎不绝。

9月25日正午时分,城隍庙庐阳宫里一家丝巾店里,一对来自法国的情侣正在选购丝巾。他们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这是他们第一次到合肥旅游,城隍庙让他们体验到了合肥的与众不同,在这里不仅能购物,还能吃到合肥特色美食,还能欣赏魅力的建筑,感受合肥的文化,这是他们在中国其它城市不曾发现的。

2019年9月,两位外国游客正在逛城隍庙。

与城隍庙一路之隔的四古巷,曾因有四座古墓而得名,后来因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出生在这里而闻名。2019年,9月18日,首届“墨子量子奖”在合肥颁奖,97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发来视频祝贺,他还特别提到四古巷往事:“我记得我喝着院子里的井水,在烛光下学会写下的汉字,回忆这些时光,再环顾今天合肥这座城市,我认为,在未来这里将会有更加新的巨大的发展。”

经过修缮的四古巷,北边竖起了7米多高的石雕门楼,墙上印着杨振宁年轻时的照片和他创作的诗歌《归根》:“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这里,是杨振宁先生的根。这里,也是合肥的城市之根。

[责任编辑:杨胜男]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