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池州带“货”入局!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让这一区域的未来更加清晰,《纲要》指出,“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rd

近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印发,让这一区域的未来更加清晰,《纲要》指出,“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这对已“入长”近三年的池州是重大机遇。

知安徽注意到,作为安徽西南部的城市,池州一直在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2011年,池州承办了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系会议办公室第一次会议,2016年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一员,2018年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

拥抱大都市圈,融入大城市群,池州如何扬长避短,利用自身优势,带“货”入局?

池州

两拆三建的池州

登池州齐山,往北俯瞰,已然看不到池州曾经方正的布局,城区正不断在拓展。

池州,别名“秋浦”,位于安徽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虽然这片土地的历史很长,但池州的历史却很短,它是安徽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2000年,池州撤地设市,至今不过二十年。

齐山平天湖湿地公园

自1949年池州专区设立,到2000年撤地设市,两拆三建的曲折和短暂的立市历史给池州遗留下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稳的问题,而一直声名在外的九华山旅游产业也难以发挥拉动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知安徽注意到,在2019年前三季度长三角41市GDP排名中,池州以531.3亿元位列末位。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池州正谋求“突围”!

池州的“生态牌”

从唐李白的“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到南宋文天祥“五老湖光远,九华山色昏。”池州的美好生态一直被传颂。

实际上,池州历届政府一直在坚持绿色发展。池州市委书记王宏在去年一次座谈会上指出,如果不保护好生态,池州将失去最大的特色优势。池州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知安徽注意到,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池州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定位,严格把好绿色准入门槛。2017年池州成立绿色发展行动专项小组办公室,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在招商引资时也不再是“拣进篮子里都是菜”,而是精挑细选,立足绿色生态,吃好“生态资源”这碗饭。

九华山 凤凰网安徽特约摄影师 陈磊/摄

最新数据显示,池州全市森林覆盖率60%,林木绿化率66%,主要河流水质均在优、良以上,人均森林面积、水资源、湿地面积分别是全省的5倍、4倍、3倍,景区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是国家标准的35倍。2019年池州荣获“2019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

可以说,绿色是池州的底色,生态是池州的优势。天蓝、地绿、水清、土净是美丽池州的日常“妆容”。池州告别了“晴天是灰州,雨天是池州”这个时期。

打好“文旅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池州打好“文旅牌”的底气。

池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操龙灿指出,发展旅游经济,要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市域、长三角和全国重要景区互动。

知安徽了解到,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到池州的游客人数,每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池州与长三角主要客源城市文化旅游部门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主动加入长三角旅游合作组织,实现了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送。

2019年5月,池州联合黄山、宣城、安庆共赴上海、杭州、南京等长三角城市举办“美好大皖南,迎客长三角”系列旅游推介会。

池州城区齐山平天湖景区

近年来,池州与周围友好城市之间相互协作,积极打造皖西南旅游产业连接体,凭借南邻黄山、太平湖,北接安庆天柱山的地域优势,秉承着“多点成线”的旅游发展理念,致力于形成以九华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集群——“两山一湖”皖南旅游系统。

这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城市群践行“搭建大平台、推进大合作、共创大品牌”战略思想的具体行动,皖南四市发挥各自优势,突破地域和空间限制,全面树立整体营销理念,共同做大旅游市场“蛋糕”,共同打造“美好大皖南”的旅游品牌。

据官方数据,2018年池州旅游总收入692亿元,同比增长12.5%,整座城市所有景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92万人次。

角逐长三角

根据《纲要》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定位分工明确,其中安徽要推进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

作为皖江城市带其中的一员,早在2019年8月13日,池州印发《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按下了全面融入长三角“快进键”。

《行动方案》显示,池州的战略定位不仅是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还将自己定位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池州利用拥有大面积工业用地的优势,努力将自己打造成长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带,现如今,池州已拥有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一大批工业园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南集中区在池州也开始稳步推进。

石台县内景区 凤凰网安徽特约摄影师 陈磊/摄

按照“建一片,招一片,成一片”的滚动发展思路,池州引进的不仅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精密零部件加工等高精尖企业,它们的配套产业也落户在了这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产业集聚,产生了规模化效应。池州奉行招大引强上新的理念,希望打造产业转移新高地。

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池州生产总值532.3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年初预期1.4个百分点,快于安徽0.1个百分点,自2015年4季度以来首次赶超全省。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9.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39.1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253.7亿元,增长7.4%。

池州从一个皖南滨江小城,逐渐成长为今天产业初兴、生态宜居、游人青睐的皖江新城。池州在文旅资源和产业承接下足功夫,带“货”入长三角一体化大局。从单个城市空间走向更广阔的城市群空间,池州正努力“后来者居上”!(文/王顺 蔡庆 实习生周泳)

更多安徽城市深入分析文章,请扫描下方图中二维码查看:

(参考资料:安徽省人民政府官网、池州市人民政府官网、中安在线、池州日报

图片来源:中共池州市委宣传部、凤凰网安徽)

(来源:知安徽)

[责任编辑:蔡庆]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