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安徽加快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来源:安徽网

原标题: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安徽加快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商合杭高铁今年全线贯通、扩大按病种收付费实施范围、新建5G 基站1 万个以上、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15.3 万套、合肥都

原标题: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安徽加快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商合杭高铁今年全线贯通、扩大按病种收付费实施范围、新建5G 基站1 万个以上、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15.3 万套、合肥都市圈加快打造“一小时通勤圈”……昨日,省长李国英向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描绘了2020 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

杭黄高铁开通一年多,拉近了我省与浙江的时空距离。新安晚报资料图片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

扩大异地就医门诊结算覆盖范围

原文: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安徽行动计划。

解读:我省将全力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国家规划纲要及安徽行动计划,切实抓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考察对接成果落地。推动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配合编制并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规划,加快G60 科创走廊宣芜合段建设,支持联合建设离岸科创中心,积极吸引沪苏浙一流大学、科研院所来皖设立分支机构。联合沪苏浙共同研究制定覆盖长三角全域的全面创新改革方案,探索建立一体化协同创新长效机制。积极构建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带,规划建设“一岭六县”产业合作发展试验,推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全面深度合作。

此外,我省还将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推进滁州、马鞍山与南京城际轨道对接建设。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深化沿江港口与上海、宁波舟山等港口合作,强化与上海机场战略合作。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扩大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范围,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一网通办”。

关键词: “一圈五区”建设

合肥都市圈打造“1小时通勤圈”

原文:统筹推进“一圈五区”建设。

解读:“一圈五区”即合肥都市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今年,我省将实施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打造“1 小时通勤圈”,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合肥骆岗中央公园,打造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

同时,我省还将印发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意见,按法定程序修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条例,扎实推进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出台进一步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启动建设“6+2+N”产业承接平台,深化园区合作共建,建设100 个以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深入落实对大别山革命老区倾斜政策,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和对外联通通道建设,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红色旅游示范基地,推动促进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发展条例立法工作。

加快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皖浙一号风景道”等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谋划建设长三角康养基地。

关键词:转型发展

促进科技资源向资源型城市流动

原文: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解读:我省将完善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开拓新旧动能转换路径。促进科技资源向资源型城市流动,布局一批创新平台。研究编制资源型地区、老工业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支持铜陵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政策措施,修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依托煤炭、钢铁、有色等资源优势,做好延链、补链文章,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陶铝新材料、铜基新村料等产业深化城区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国家级试点,加大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支持力度。

关键词:文化事业

支持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原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解读:我省支持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举办第十三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第七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送“文化年货”“乡村春晚”“送戏进万村”、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快省文化馆新馆建设,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5%,选拔培育“村级文化带头人”。

我省将实施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工程,制定烈士纪念设施修缮管理维护建设规划,推进大别山等革命老区革命文物集中维修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出台安徽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和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建设非遗数据库。加强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文艺创作,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参事文史档案方志等事业。

关键词:社会保障

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15.3万套

原文: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

解读: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我省将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常态化推进“2+N”招聘活动,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推进技工大省建设,深入实施“创业江淮”行动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强化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认真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按月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开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确保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开展医养结合示范创建,推进医养资源整合和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推进城市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全覆盖。

强化社会救助兜底功能,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50%。编制儿童福利事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出台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升级指导意见。实施精准康复行动,确保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比例不低于80%。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基本建成城镇棚户区改造15.3万套。

关键词:科技创新策源地

基本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框架

原文:加强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功能。

解读:作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的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预计中心将于2020 年基本建成,2030 年成为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我国科技长远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0年,我省将建成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一期工程,大力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同时,我省还将加快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和合肥先进计算中心,推进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等预研。并加快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组建大健康研究院、环境科学研发平台。建设未来技术综合研究基地。

另外,我省还将稳定运行和发展“一室一中心”,组织实施500 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把更多创新链、产业链的“根”扎在安徽的土地上。另外,我省还将加快创建智能语音、硅基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一批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并支持科研单位参与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组织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

让更多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

原文: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领域,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促进更多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

解读:我省将积极在有条件的市布局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构建科技研发、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的完整机制。我省也将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发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另外,我省还将组建一批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新型研发机构。并提升安徽创新馆运营水平,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以上。我省还将在2020 年办好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并加强产业中介组织建设,发展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态。

同时,我省将建立健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支持政策,构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支持平台,努力让安徽成为创新动能成长壮大的肥沃土壤。

关键词:人才

外国人才签证全流程在线办理

原文:打造创新愉快的人才发展生态。

解读:我省将健全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首席科学家、岗位管理、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柔性引才等制度政策,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2020 年,我省将扶持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并健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体系,实行外国人才签证全流程在线办理,构筑起海内外英才向往汇聚的磁场。

我省还将深化科技“三评”改革,赋予科研院所、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成果处置、职称评审等方面更大自主权。并支持企业以股权、期权、分红等多种方式激励核心科研团队和管理人员。

另外,我省也将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维权效率。

[责任编辑:袁瑾]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