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临渊“护鱼”:安徽长江渔民上岸谋求新生活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临渊“护鱼”:长江渔民上岸谋求新生活正值寒冬,44岁的郑来根忙着在自家的鱼塘里清淤、晒塘、消毒,为来年养鱼做准备。就在一年前,这位水产养殖户还在长江的支流姑溪河上捕鱼为

原标题:临渊“护鱼”:长江渔民上岸谋求新生活

正值寒冬,44岁的郑来根忙着在自家的鱼塘里清淤、晒塘、消毒,为来年养鱼做准备。

就在一年前,这位水产养殖户还在长江的支流姑溪河上捕鱼为生。从“捕鱼者”到“养鱼者”,郑来根是长江渔民退捕转型大潮中的一员。

2019年底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自2020年1月1日起,长江实行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约11万条渔船、28万渔民将逐步告别“水上漂”的生活,退捕上岸谋求新生。

“过去十年,长江的鱼越来越少,以往我们每天可以捕近80斤鱼,最近几年每天捕不到30斤,鱼的种类也越来越少,大鱼更是少见了。”郑来根说,面对长江的“无鱼之困”,上岸是必由之路。

渔民郑来根在清理鱼塘。新华社记者屈彦摄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曾表示,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全面衰退,白鱀豚、白鲟、鲥、鯮等物种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极度濒危。禁捕是有效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危机的关键之举。

去年7月,郑来根所在的安徽省马鞍山市施行全域禁捕,一万多渔民转产上岸,拆解了1000多条渔船。郑来根的9条渔船被拆解,政府补贴了近20万元,同时还提供了4万元的住房补贴。

凭着之前积累的资金和养鱼经验,这位渔民流转了近200亩水塘,养殖螃蟹、青虾和鱼。去年夏天生意红火,他还雇了4个人帮忙,一年收入达到30万元。

为了解决渔民上岸后的住房问题,当地政府提供住房补贴或安置房。33岁的马鞍山渔民张来喜上岸后,在政府安置的小区购买了一套60平方米的公寓。

“政府给每个人提供15平方米的优惠面积,每平方米1600元,超出的面积按每平方米2000多元算。”张来喜说政府的帮助让上岸后的生活有了保障。

张来喜在整理小超市的商品。新华社记者屈彦摄

就在小区门口,这位昔日的渔民告别老本行,开了一家90平方米的小超市,每天营业额1000多元。

为了解决渔民上岸后的生计问题,安徽省政府多次在当地举办长江经济带退捕渔民就业帮扶专场招聘会,为渔民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健康检查等服务。

不同于大多数渔民的彻底“上岸”,铜陵市大通镇的朱长宏夫妻俩选择继续住在江边,打捞长江垃圾,守护“水中大熊猫”江豚。

朱长宏所在的大通镇位于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江豚,该保护区沿线58公里长江段一年前开始全面禁渔,朱长宏同当地1000多渔民、206条渔船以及不计其数的渔网一同早早上了岸。

“小时候经常看到成群江豚跟在船后面,我们把它叫江猪。后来江上的船多了,鱼少了,江豚也慢慢变少,成了濒危动物,很难看到。”朱长宏说江豚的数量就是长江生态的风向标。

朱长宏和妻子在长江上打捞垃圾。新华社记者屈彦摄

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夫妻俩加入了江上清漂队,专门打捞长江垃圾,人称水上“清道夫”,每天在江上巡查十几公里,清理垃圾四五百斤,并报告江豚的情况,月收入能达到5000元。

从昔日长江的“捕鱼者”转变为江豚的“守护人”,世代捕鱼的他们,换了种方式,最终还是留在了江上,反哺“母亲河”。

一年多来,让夫妻俩高兴的是,江豚的身影开始再次出现,“最近在江面上打捞垃圾时,几乎每个月都能看见江豚。”朱长宏说这让他觉得“上岸”是个十分值得的事。

[责任编辑:李元礼]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