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防疫后的新变化:毕山村的蝶变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多年来,枞阳县会宫镇毕山村虽在不断发展,但“贫困村”的帽子始终没有摘掉,基础设施差,产业单一,村民没有稳定经济来源,不得不外出务工。自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特别是这次

多年来,枞阳县会宫镇毕山村虽在不断发展,但“贫困村”的帽子始终没有摘掉,基础设施差,产业单一,村民没有稳定经济来源,不得不外出务工。

自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特别是这次疫情防控以来,毕山村发生了极大转变。

户户引入自来水、润及心田;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改变生活;不断延展的道路,通达便捷;各类特色产业发展,助力增收;环境卫生整洁干净……曾经的省级贫困村毕山村在短短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坐落在会宫镇西南部的毕山村,全村共有37个村民组,1010户3878人口。过去,这是个典型的以农业种植为主、靠天吃饭的贫困村,产业单一,交通、信息闭塞,村集体收益几乎为零。伴随着党建引领,村容村貌的改造,农村道路的硬化,扶贫项目的落实,3年时间,毕山村率先实现脱贫摘帽,5年时间,毕山村一跃成为县脱贫攻坚“优等生”,村集体收益逾33万元,贫困发生率0.3%,一场毕山“变形记”正如火如荼上演。

从出行难到基础设施完善

“水库取水灌溉有问题”“生活用水难,吃水难”“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平时活动场所少”……在实地入户了解村民需求后,毕山村党总支书记方修贵带领村“两委”多方联动衔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集中力量逐一击破难题。

“缺什么就建什么。”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认为,只有全面改善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让村子摆脱落后面貌,才能真正激发出群众的内生动力,让群众觉得生活有希望、有奔头。

说干就干。2015年,老虎洼水库除险加固,造福900亩农田灌溉,惠及1500人;2016年,村民喝上自来水,现已实现全覆盖;2017年,投入约79万元,建成村民文化广场、党员远程教育广场和190平方米村民电子阅览室,与此同时配有便民服务代办大厅、党员活动室,努力践行群众办事不出村、政策咨询不出村、纠纷调处不出村、困难帮扶不出村;2020年,已完成全村实施农村道路硬化工程7.4公里,村庄道路已基本实现组组通。

近几年,毕山村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开始实施,村组道路、产业路、入户路得到改造硬化,饮水、用电问题得到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整个村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看得到的变化,既提靓了村容村貌,也夯实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

从产业落后到齐头并进

基建“一子落”,振兴“开新局”。为了摆脱村财零收入的窘境,村两委和驻村干部想了很多办法。

光伏发电,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2016年建设了“晒着太阳”就能挣钱的100KW光伏电站1座,一年增收村集体收入8万多元,凭借这项收益毕山村成为会宫镇首个出列贫困村,先后开发了37个公益岗位。

大棚出租,村集体经济“由少变多”。“万不能只依赖光伏收入,需要拓宽产业渠道。”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话不多说,先后投入50万元建成30亩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发包给大户,种植反季节蔬菜、平菇、草莓,带动10户贫困户就业,每年收入不少于6000元。通过承包费用稳定增加村集体年收入3万多。

笔者走进平菇种植大棚,一簇簇鲜嫩肥厚的蘑菇如白色“小雨伞”一样从菌袋中探出头来,密密实实,长势喜人。在这里打工的贫困户方宏中说,离家近,干的是熟悉的农活,也不耽误平时菜地的活,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方便我能及时照顾坐在轮椅上一级残疾的女儿。接着干了会农活的方宏中告诉笔者,这比在外打工可舒心多了。

面对好评如潮,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并没有就此放缓脚步。浙江淳安下姜村、池州石台洪墩村等多地,他们留下学习的脚印,深入交流考察,只为毕山发展这不变的初衷。

“扶贫车间”出租,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谋定而后动,他们利用废弃厂房,投入100万元,建立第一个扶贫车间,占地1250平方,引入雨具厂生产车间进驻。方修贵介绍,企业入驻后,村里每年可以获得9万元的租金收入,贫困户计件工资,多劳多得。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当地更多贫困户就近就业,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果。

乘胜追击。扶贫车间交出的这份亮眼“成绩单”,让毕山村对于产业扶贫有了更多的发展思路。2019年,投入75万元,通过征收农户闲置房方式,建设第二个扶贫车间,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经验,租用给同样生产雨具的产业。“落成后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7万8千元,并且也能促进解决贫困户和本村劳动力滞留就业问题,两全其美。”方修贵说道。

目前,毕山村坚持“战疫”“战贫”两手抓、防控生产两不误,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曾经落后的贫困村正发生“绿色”蝶变。(吴玉婷)

[责任编辑:杨胜男]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