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淮南暖新闻1、2月盘点:爱心力量助力疫情防控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2020年1、2月,淮南暖新闻共收录稿件8篇。一份爱的坚守 淮南一女工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我是这全国几百万人中找到的唯一一个能救她的人,我不救,她的家就散了。人家有愿意捐的还配不上,我好不

2020年1、2月,淮南暖新闻共收录稿件8篇。

一份爱的坚守 淮南一女工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我是这全国几百万人中找到的唯一一个能救她的人,我不救,她的家就散了。人家有愿意捐的还配不上,我好不容易配上了,不能不捐。”1月15日,在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淮南一名普通女工宫敏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完成了她的承诺。她也成为淮南市第24例、安徽省第21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今年41岁的宫敏家住大通区洛河镇,是附近一家民营企业的普通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一张小课桌大小的工作台上不停地重复熨烫着服饰的小零部件,可谓枯燥、单调、辛苦。

2015年8月的一天,宫敏难得有时间到市区,在地下步行街路过献血屋时,红十字志愿者热情地向她介绍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抽一点点血样就可能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善良的宫敏动了心,白血病对她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以前在电视里看到过,同事家的孩子也曾患这种病,是自家人配上型移植造血干细胞救好的,但以前真的不知道一般人怎么捐献。于是宫敏在志愿者的引导下爽快地填表、献血、采集捐献血样。

四年后的2019年8月,正在忙碌的宫敏接到了红十字会电话,告知她当初留取的血样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匹配成功,征询她的意见,宫敏这才想起当年那个不经意的举动有了如今奇妙的机缘。她一时懵懂,犹豫了一会又同意了。

宫敏一面找适当的理由与工友协调换班配合做好捐献前的一道道工作,一面也进一步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当后来得知患者也是一个人在中年、比自己还大几岁的女性时,宫敏下定了决心,要挽救这个姐姐、这个家庭。

在宫敏启程那天,没想到,她的妯娌大嫂方纪芬也是她的工友,和另一位好工友孙娟特地请假,不仅一同来欢送,还将全程陪同她住院捐献。

“快过年了,祝愿那个姐姐一家能安心过个好年。” 1月15日,离过年还有9天,经过六个小时的采集,宫敏完成了她的承诺,她捐献的那宝贵的生命种子将被送到北京,挽救那位患者的生命。

退役老兵交纳3000元特殊党费 助力武汉抗击疫情

“同志,这是我和老伴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3000元。虽然不多,我们年纪大了,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尽一点力。”1月30日,85岁高龄的淮南市八公山区新庄孜矿退休老党员、退役老兵赵士明匆匆赶到新庄孜街道团结社区,通过社区向组织交纳3000元的特殊党费。

老人介绍,自己和老伴都经历过艰苦岁月,知道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现在退休工资涨了,平时老俩口也没什么花销,看到武汉发生的疫情后,夫妻二人便商量着为武汉人民做点什么。

“前几天我们就做了捐款的决定,但是不了解渠道。这几天老伴一直催我,于是我就想到了社区,今天特地赶过来交纳党费。”赵士明说,作为一名退休老党员,又是名老兵,党培养教育了他这么年,他觉得应该尽己所能帮助别人,回报党恩。

据了解,赵士明老人祖籍芜湖,1949年加入革命队伍,参加过渡江战役。1955年,为支援煤矿建设他独自来到淮南,此后便一直在新庄孜矿机电科工作。1986年退休后,他和老伴住在新庄孜街道洗云居小区。四个孩子平时都在外地。

老俩口的生活非常简朴,赵士明还是团结社区的党员志愿者,热心公益活动,经常带着一批老年党员志愿者义务参加社区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和公益活动。

脱贫老人捐款千元助力疫情防控

2月2日中午,淮南市大通区孔店乡河沿村刚刚脱贫不久的高秀兰、周庆英老人结伴来到村部,将每人手里紧紧攥着的1000元,交到淮南市财政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更生手上,委托他将钱捐给相关部门,用于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高秀兰、周庆英两位老人今年都已八十多岁高龄,最近听说全国爆发了肺炎疫情,就开始在村里打听怎么捐钱,想尽一点绵薄之力。

“我们平时花销的钱都是共产党给的,看病都是国家报的,平时花销用不了多少钱,这次我捐点钱也是一点心意。”周庆英老人说。

两位朴实的老人,平时省吃俭用,一下捐这么多,让大家十分感动,也充满了敬意。1000元,对于普通人而言,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刚脱贫的两位老人而言,绝对是弥足珍贵的一笔钱。在两位老人的影响下,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成员也踊跃捐款,点滴善举汇大爱。

热心市民连续10来天自制盒饭送防疫一线执勤人员

2月11日晚10时25分,一辆现代越野车停在了安徽省滁新高速淮南南防疫情控检查点,车上下来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把十几份打包好的蛋炒饭和一箱牛奶,送到了淮南交警机动大队执勤人员的手上,转身就要离开。同在执勤的一位民警急忙站起迎了上去,他知道,这已经是该市民连续10来天为执勤人员送上宵夜了。

据悉,这位热心市民名叫谢施磊,今年40岁,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阜阳工务段淮南桥梁车间的一名桥梁工。“他每天都是下班后来送餐,把东西放下就开车匆匆离开,我们好多天都不知道他是谁。” 淮南交警机动大队的一位民警告诉记者,谢施磊已经默默为他们送了100多份盒饭,“味道特别棒。”

“这些饭菜都是我亲自做的,疫情肆虐,看着他们终日奋战在前线,吃不好睡不好,我尽一点微薄之力而已。”谢施磊告诉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直牵动着他的心,一次施工回来,他看到值班民警顶着寒风执勤,决定利用自己的特长,为他们送上夜宵,也算为战“役”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综合中安在线、安徽网、淮南网)

[责任编辑:袁瑾]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