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安徽泗县黄圩镇王宅村:从贫困村到“五面红旗村”的蜕变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刚到这里,吃住在村部,当时没有水没有电,我自己生活都有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村里几乎没有硬化道路、路灯,更别说农业、产业……”泗县黄圩镇王

“刚到这里,吃住在村部,当时没有水没有电,我自己生活都有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村里几乎没有硬化道路、路灯,更别说农业、产业……”泗县黄圩镇王宅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韩海士回忆道,“在党的政策支持下,王宅村在2016年摘掉了贫困村‘帽子’,在此基础上稳固提升,现如今贫困发生率仅为0.1%,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贫困村实现了华丽转身,并评为县“五面红旗村”。

让支部堡垒强起来

基层党组织不牢,其它都是天方夜谭。为了能够有个稳健的班子队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该村“村两委”干部经常阅读学习关于农村党组织建设的相关材料,大家互相主动谈心交流。并因地制宜、因人而设对党员干部进行多种形式素质教育,通过对党员干部教育,使干部队伍能够把党的各项政策精准落实到户。时时刻刻的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两委班子建设,选优配强干部队伍,聚焦“一抓双促”,领会贯彻落实泗县县委“争创五面红旗、实施五牌联动、助推脱贫攻坚、引领乡村振兴”党建工程精神。

凡事村里有到村到户的项目,都通过“四议两公开”,全部公开、公平、公正,真正做到干部担当、干净,群众监督、放心。“刚任职时,对村里工作确实了解不多,全靠我们主动去干,不懂的请示上级部门,后来慢慢的发现,凡事主要在于人,只要村里事务能够公开透明,那么干部群众的心也就透明了,干群关系有了缓和,党组织建设才能有保障。”该村村党总支书记王云说。

让大家腰包鼓起来

2014年确定178户383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宅村通过认真贯彻各级系列决策部署,以“三农”发展为主题,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团结干群关系,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户脱贫,村出列”,夯实贫困人口基础信息,落实产业脱贫等“十大工程”,依托特色扶贫产业带动,着力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稳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户收入。

以前王宅村6680亩土地几乎是一季小麦一季玉米的传统种植,产业结构单一;村民零星地进行养殖,规模在也基本都是个位数,外出务工的土地荒废较多。面对这一现状,在各级的政策支持下,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鼓励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成立了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在王宅村先后落成蔬菜种植基地项目、204KW和60KW的两座光伏发电站、主体培育工程等项目,初步形成光伏发电、大棚果蔬种植多元化产业结构,村民收入也年年创新高。

让群众生活美起来

大家“腰包”鼓起来了,村集体经济也壮大了。如何引导群众转变传统思想观念、革除陋习,养成讲卫生、重健康的好习惯。结合村实际情况,挖掘典型,树立榜样带动群众,评选一批“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讲,用先进文化占领乡村的思想阵地。实际制定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及户下环境改善计划清单,以“爱心超市积分”为抓手,并对照“六净一整齐”“七不七要”标准,鼓励群众自行开展户下环境卫生整治,激发其内生动力。

这些年来,通过村庄的硬化、净化、绿化、亮化,让群众,走上平坦路、喝上安全水。一盏盏路灯,照亮了村庄小巷,温暖了群众的心窝,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大大提升。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一庄一风景,一巷一文明”,群众抬头见文明、沐浴文明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滋养,激发脱贫致富的奋斗意志,好日子越过越美。(朱立杰)

[责任编辑:蔡庆]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