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宣城市:最美战“疫”人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猝然来袭。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280万宣城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勠力同心,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春光里,让我们回望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ldq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猝然来袭。

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280万宣城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勠力同心,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春光里,让我们回望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疫”瞬间,再现那一个个熠熠闪光的最美战“疫”人身影。

共产党员:一线上的鲜艳旗帜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以冲锋姿态,奋勇前行。

“我是党员,我上。”1月26日,飞彩街道办事处莲西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展开。刚刚完成两天禁燃禁放值班任务的郭彬还没来得及和家人好好团聚,又投入到一线防疫工作中。

自从抗击疫情以来,郭彬几乎没有一天完整的睡眠:群众来电来访的巨量信息,他认真处理,直至深夜;防疫物资紧缺的关键时刻,他四处奔波、多方联系……

2月23日晚上,连日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郭彬突发脑部血管破裂,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倒下前的最后几分钟,他还在协调解决入住辖区的企业复工职工返宣事宜。

3月10日,市委决定,授予郭彬“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这是旌德版书镇龙川村党员志愿服务队成员张灶林的铮铮誓言。

疫情发生后,这支由26人组成的党员志愿服务队,除了全天候在卡点值班值守外,还参与开展消杀作业、入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以及为外地返乡人员送去防疫用品等工作。

居家隔离期间,龙川村村民郑丹丹的爷爷正在为即将吃完的药而发愁。了解情况后,服务队成员第一时间上门询问药品清单,驱车前往县城买齐药品,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滚烫的话语,让党旗更鲜艳;炽热的深情,让党徽更闪亮。

一支支扶贫工作队就地“转身”为抗疫先锋队,主动承担起疫情防控重任,用爱和责任守护一方平安。

“我不仅是扶贫工作队队长,也是村里的第一书记,抗击疫情村里需要我。”说这话的是绩溪县板桥头乡下溪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章建军。

下溪村距绩溪县城60多公里,被誉为板桥头乡的“北大门”,同时也是该乡最偏远的行政村。1月27日,章建军从绩溪县城奔赴下溪村,主动加入到疫情防控战斗中。他积极发动党员、村民组长、村民代表,一家一户摸底排查、一村一巷宣传引导。

既当指挥员,也当排头兵。为保障其他同志能够得到充足休息,章建军经常主动要求值夜班。山区夜间寒冷,但他从未叫苦。值班中,除了要做好进出车辆登记和外来人员劝返外,他还主动宣传防疫知识,一遍遍叮嘱村民提高防疫意识。

战“疫”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各地扶贫工作队还持续为贫困户排忧解难,指导他们做好春耕生产,谋划扶贫项目,切实推进防疫与扶贫两不误、齐步走。

基层工作者:防线上的硬核力量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

“你好,我是你的社区包保联系人,有什么问题请随时和我联系。”这个春节,泾县泾川镇幕桥社区党委书记岳建强格外忙碌:为包保责任人提供代购服务,挨家挨户上门发放防疫宣传单……

除了“奔跑”,长久的“站立”也成了岳建强的常态。一个雨棚,一张桌子,成了他全新的办公场所。“疫情防控工作来不得半点虚的!”他说,每个环节都一定要规范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居民们的充分支持。

才下老“战场”,又上新“阵地”。3月27日,连续多日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宣州区澄江社区党委副书记洪玫没有顾得上休息,立即前往境外人员转接第一线,坚决做到“进来一个、登记一个、隔离一个、服务一个”的要求。

平凡的坚守,不平凡的担当。在战“疫”最前沿,一个个“小巷总理”无私坚守,用血肉之躯筑成了抗疫防线上的“铜墙铁壁”,践行者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农历大年初一,已连续24小时坚守在“禁放”值班一线的宣州区鳌峰街道办事处宝城社区党委书记赵玉莲,突然接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指令。“我是社区的党委书记,也是一名党员,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她坚定地表示。

行动胜过语言。赵玉莲组建了10个网格的疫情防控包保责任点,以及三支由街道联系干部、社区干部、联点共建单位、网格员、楼道长、网格党员组成的疫情防控宣传小分队,确定了每天要开的疫情碰头会、抗疫布置会和战“疫”推进会,并安排专项经费购买口罩、消毒物资以及方便面等应急食品。

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辖区内原计划的一大型群众活动被取消,四家棋牌室、五家网吧、两家KTV、两处大型洗浴中心全部暂停营业,杜绝了菜市场野生动物和活禽交易,并对错峰开门的商场、超市督促实施早晚消毒处理。

战“疫”期间,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副乡长王词银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手握体温枪在小区入口一守就是10个小时,三步并作两步奔走在楼道走访住户,不分昼夜地为隔离户送去新鲜蔬菜……

云梯畲族乡作为皖浙两省交汇处,每天进入宁国市的车流量极大,精准登记每台进入车辆的信息,给每个进入宁国市的人员测量体温,劝返外来人员,每一项工作背后都是繁杂庞大的细碎工作。

疫情防控期间,每天大清早王词银都会赶赴检测点,夜深了再回到单位,几乎没有回过一次家,累了就在椅子上靠一会,有时候来不及吃饭,就自己泡一碗方便面,每天仅能在工作的间隙抽出一点时间给家里人打电话报平安。

从城市社区到偏远乡村,一个个基层工作者坚守在战“疫”最前沿,以点点星光汇聚万丈光芒,成为我市疫情防控战线上的硬核力量。

逆行者:火线上的热血出征

“支援武汉,我义不容辞!”

1月26日下午,得知市里要派医护人员去支援武汉时,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刘永平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作为一名重症专科护士,我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她的语气里透着坚定。

时间紧,任务重。匆忙告别家人后,刘永平和其他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第二天晚上11点多钟抵达武汉。经过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和培训,1月30日,她所在的ICU科室开始收治病人。

面对当时防疫物资极度缺乏的局面,刘永平没有退缩,她一边和“战友”将带来的物资集中起来,优先供应给病人使用,另一方面多方联系、沟通协调解决医疗设备的有关问题。

支援武汉期间,最大的挑战是护目镜布满雾气,导致视线模糊。刘永平戴着多层手套,凭借经验反复摸索,顺利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静脉采血、静脉输液、深静脉穿刺等作业。

由于在战“疫”中表现出色,日前,经过组织推荐、网络点赞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刘永平获评“安徽省向上向善好青年”。

踏雪出征,迎春凯旋。4月1日起,我市支援湖北医疗队员陆续踏上了归途。上午11点多,张永华、胡菊香、宫婷婷、陈园园、汪群5名医疗队员正式乘车回家。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想亲亲我儿子,抱抱我的父母,见见我最爱的人。”汪群是市仁杰医院内二科护士长,2月15日,她随着安徽省第五批医疗队驰援武汉,开展医疗救援工作。问及回家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她直言“就是想看看亲人”。

问及在武汉参与抗疫期间最难忘的事,市仁杰医院护师陈园园直言“太多了”。“在方舱医院工作的每一天,看到的每一个画面,都难以忘怀。”她说,自己感触最深得就是“武汉的确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每个人都在为战‘疫’努力,让我和同事们也更加用心做好本职工作。”

今年51岁的市骨科医院副院长张永华是我市第四批援鄂医疗队的领队。谈及在武汉救援的日子,他说,作为医疗队的队长,自己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

“去武汉前队员们还是很担心的,但真正到了‘战场’,融入了那种抗疫环境,大家也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张永华说,这次难忘的抗疫经历,让队员们得到了一次难得的锻炼。

据统计,自1月27日起,我市共组建6批医疗队奔赴湖北,共计87名医护人员临危受命,以最美“逆行”,显最强“担当”。

白衣战士逆行而上,“蓝衣战士”也热血出征。

2月8日,元宵佳节,来自宣城蓝天救援队的5名队员——苏成龙、王岳明、胡德意、李诚、陈晓雨共同驰援武汉。“接到去武汉参与抗疫工作的通知后,队员们纷纷主动报名参加。”宣城蓝天救援队队长苏成龙说。

一到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防疫物资仓库,队员们就进入了战时状态。苏成龙介绍,每天都有几百吨的物资到达仓库,队员们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分发、装卸和配送任务。

“60斤一桶的消毒液,队员们用手从车上往下拎,全身湿透是常有的事情,有时还要加班到凌晨,但是没有人抱怨过一句。”苏成龙说,因为工作强度高,有队员腰部受伤,也有人手臂肌肉拉伤,但全都咬着牙坚持。

除了高强度的体力支出和工作压力,还有来自生活上的难题。刚到武汉的前几天,宣城蓝天救援队队员们的衣食住行都靠自己解决。没有地方住,他们自建营地搭帐篷。为了做饭吃,他们买来液化气灶,勉强对付。

谈及支援武汉的时光,苏成龙表现出的更多是“不舍”。“虽然任务繁重、条件艰苦,但没有人退缩。”他说,希望自己和队员们的点滴付出,能够为战“疫”添一份宣城力量。

从武汉回来后,队员们自我隔离后再上“战场”。连日来,他们戴着口罩,背着重重的药水桶,义务给许多学校消毒,为学生们开学复课做好准备。

志愿者:战线上的暖心担当

这一场人民战争,广大志愿者在不同的阵地上扮演着“一线战斗员”“防疫宣传员”“后勤保障员”“心理疏导员”……各种角色,用爱心和奉献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3月27日,设在市防疫指挥部的线上口罩销售分拣处,完成了它的“使命”,正式圆满谢幕。自2月1日起,宣城一次性口罩供应改由市民通过线上平台购买后,口罩的分拣工作就由防疫志愿者负责。

早在1月30日,团市委面向宣城市区招募青年防疫志愿者,建立了“宣城防疫青年志愿者服务”微信群。1月31日起,志愿者们正式投入到疫情防控战斗中,负责口罩的分拣包装工作。

志愿者队伍负责人何钦锋告诉记者,看似简单的数口罩、装袋、封扎这几步,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为了节省时间,志愿者们往往一上午都不喝水、不上厕所。

就这样,150多名志愿者连续奋战57天,分拣了近165万片口罩。“我不能去湖北一线参与疫情防控志愿工作,但是家乡的防疫工作我绝不会缺席。”从2月17日开始,陈磊就来参加口罩分拣工作,他表示,能够为抗疫工作贡献力量,特别自豪。

隔离疫情,但不隔离爱。为解决居家隔离人员生活上的问题,广德市东亭乡高峰村志愿者张昌伟化身“快递员”。“村民有采购需要,只要在微信群里一发,我们‘接单’后就近购买,然后送到村民家中。”他说。

交流隔着门,关怀连着心。郎溪县十字镇“红色代办员”、宁国市白云社区“跑小二”……战“疫”中,一支支志愿服务队主动开展“跑腿”服务,积极为居家隔离的广大群众开展代购。

爱心在宛陵大地涌动。战“疫”期间,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捐款捐物,助力战“疫”。

这是心系家乡的奉献——

在我市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市政府驻北京招商办联系乡贤梅德辉以梅氏文化研究会的名义向市人民医院捐赠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一批防疫专用物资。市政府驻上海招商办联系在沪宣城籍企业家、苏州点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郜安国捐赠近20万元核酸检测试剂,为我市新冠肺炎防疫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这是跨越千里的援助——

“当宣城人民需要帮助时,恳请各位小伙伴尽力而为、踊跃出手……”疫情期间,在泰国安徽老乡群里,一条特殊的信息打破了往日的宁静,远在泰国的华侨们立即响应了这条来自宣城的求助信息。自1月27日起,他们组织60余名在泰宣城人,跑遍曼谷城乡每一间大小药店,零散购买到1000个N95口罩,并立即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宣城。

这是笔墨含情的温暖——

全市文艺界志愿者们记录感动瞬间,讴歌英雄事迹,传播防疫知识,传递温暖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战“疫”以来,全市文艺界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600余件……

一笔笔捐赠,倾注着同舟共济的无价情谊;一声声祝福,彰显着共克时艰的暖心担当。

还有他们:前线上的倾力护航

全市卫生健康、公安、市场监管、商务、交通、经信、住建等机关强化防控措施落实,共同护航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这个春节假期,陈灿是在岗位上度过的。他所在的市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疫情防控领导组办公室,不仅负责统筹指导全市道路运输行业防控工作和统筹、协调全市应急运输保障运力,更承担了全市车辆通行证办理工作。

1月26日是大年初二,正在巢湖和家人团聚的陈灿接到单位通知后,立即改签了车票,踏上了回宣的旅程。

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车辆通行证》办理需求量大,陈灿每天都会接到许多个“要证”的电话。群众对通行证办理条件和流程不清楚,她耐心答复,不厌其烦。“有时会遇到因不理解而辱骂的群众,我也会全力帮忙解决问题。”她说。

“疫情防控是一场考验,也是一次淬炼。”对于这句话,宁国市青龙派出所所长汪毅体会得更深。

从战“疫”打响的那一刻起,无论是走访摸排、集中清查还是防疫宣传,汪毅总是冲在最前面。

1月31日,青龙乡派出所再次组织对辖区聚集场所的统一清查行动。在检查一家棋牌室时,汪毅不慎踩空,从高处跌落在地,膝盖的剧烈疼痛瞬时袭来,但他没有立即回去休息,强忍着剧痛直到清查行动结束。

第二天下午,汪毅抽空去医院检查时发现右膝盖骨严重受损,医嘱建议卧床休息数月。但“执拗”的他还是忍着痛、拄着拐,开展入户走访、防范宣传,送达隔离告知书。“行动虽然慢了一点,但总能干一点!”他这样说。

战“疫”的磅礴伟力,源于一份份绵薄之力的累积。在前线,有这样一抹亮丽的橙色尤为惹眼,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守护着城市的清洁。他们就是环卫工人。

今年40岁的杨青凤就是他们中的一员。疫情发生后,她起早摸黑清扫街道,组织环卫开展消杀,同时为一线环卫工人测量体温、分发防护用品。

环卫设施消杀点多面广,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心城区。接到组建消杀分队的任务,杨青凤马上从各队抽调人员,怎么做好防护、怎么配制消杀液、怎么进行消杀,她都要亲手操作、亲身示范。“仅垃圾桶消杀就有5000多个,我们常常顾不上回家吃午饭,只能在路边吃点泡面应付一下。”她说。

督促检查医院垃圾无害化处理,是杨青凤近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杨青凤说,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的生活垃圾,必须做到密闭运输、由专人负责无害化处理,不能有半点闪失。因此,自己盯着垃圾清运干净彻底,运输车辆有效消杀,收运工人防护到位,直到疫情结束才能放松下来。

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大年初一,市疾控中心紧急召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动员会,刚刚完成援疆任务回来休整的梁小虎得消息后,主动要求到一线参加防控工作,开展高速公路出入口体温监测工作。

“大疫当前,我绝不能‘闲着’,我申请到一线和同事们并肩作战!”他坚定地说。

刚开始时,检测体温的工作人员较少,梁小虎要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他身穿防护服、戴口罩、手持红外线体温计,冒着严寒为车辆上的每位乘客测量体温,对体温异常者逐一询问登记,及时引导至相关医院检查诊疗。

“每天3万多步,日平均监测体温3000余人。”这是梁小虎的抗疫“成绩单”。由于白班和夜班两班倒,他常常眼睛布满红血丝,腿已经僵得不听使唤,但仍坚守岗位。

还有一群人也不能忘了,他们是“战地”记者。战“疫”中,报社、广电台,以及新媒体的广大记者编辑,深入一线,连续作战,采写出一批感人故事和典型事迹,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正能量。

……

我们无法一一讲述最美战“疫”人的故事,只能描绘这一组宣城战“疫”人的群像,作为记录,更是致敬!(全媒体记者 顾维林)

[责任编辑:李元礼]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