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春游江淮请您来|潘小平:凤阳有一座明故宫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第一次听说北京的故宫是以凤阳的中都城为蓝本,我真是吓了一跳,但是千真万确,凤阳就是有一座“中都城”。据说历史上的中都殿宇连绵,气势宏伟,几十里外,就能看见它金碧辉煌的宫殿群落。

第一次听说北京的故宫是以凤阳的中都城为蓝本,我真是吓了一跳,但是千真万确,凤阳就是有一座“中都城”。据说历史上的中都殿宇连绵,气势宏伟,几十里外,就能看见它金碧辉煌的宫殿群落。足以证明这一切的,是那方目前仍被称为“世界之最”的盘龙石础,我第一次看见它的时候,它正陷落在一口水塘之中,有农妇蹲在上面淘米洗菜。水塘四周的庄稼地里,散落着一些明代的城砖和汉白玉雕件,而远处,曾经华美高大得无与伦比的中都午门,正将它残断的身躯,在黄昏的天宇下无声地展开。

图为凤阳明中都皇故城遗址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作沧海桑田。传说中的麻姑,有一次从东海边路过,看见从前涨满了海水的地方,现在变成陆地了。她没有惊讶,她已经几次看见大海变为桑田。但那天,站在凤阳城墙下一个庄户的院子里,看着那些遗落在猪圈旁和草垛下的皇宫石雕,我的心里真是感慨万千。据说西方人是很难体会到什么叫作沧桑感的,而中国的普通百姓,从身边发生的人和事中,就能感受到什么是沧桑巨变。

那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情绪,有点感慨,也有点感伤,令人想到渺远或是短暂……这样的时候,你就会想到“人民”这个词,想到帝位霸业的转瞬即空,而老百姓的日子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而现在,现在我再次站在了凤阳的中都城下,虽然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相信,它曾经是一座比北京故宫还要逶迤华丽的宫城,但它历经风雨的高大城门,仍然有着昔日的奢华。洪武四年二月,朱元璋在自己的家乡凤阳“设立中都”,“中都”是“中天下而立”之意。中都的城池宫阙,一如京师之制,处处体现出皇权的庄严和威霸。清人诗中,尚有“飞甍画栋连空起,濠梁城外月如水。踏青人踞最高颠,灯光散落千门里”的描画,可以想见,它当年是多么的磅礴而富丽。从目前中都仅存的一座城门看,它两侧绵延不断的白玉浮雕,显然比北京故宫的午门,南京故宫的午门,都要华丽多了。在北京和南京的故宫,城门下的白玉石构件都是素面,而这里都是雕花。而且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四个石础,直径也只有中都石础的三分之一,上面也没有纹饰,不像凤阳石础,蟠龙缠绕,雕刻精美,面积巨大。

更更重要的是,北京故宫以中轴线贯穿整个紫禁城的建制,也是以中都皇城为蓝本。而今那些高大的箭垛与城堞,早已成了断壁残垣,曾经有过的东华门、中华门、文华殿、武英殿,也都坍塌成一片瓦砾了。当年,为了营造这座超豪华的皇城,这里聚集了上百万劳工。运送香楠木的32轮大车,要200人才能拉得动。那时驿道上日夜奔腾不息的,都是前往凤阳的车马。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在碓筑中都“大社坛”时,朱元璋诏令“取天下五方之土”,结果“天下郡县计一千三百余城”,每城取土百斤,日夜兼程运往凤阳。

经过6年的兴建,中都皇城初具规模,几十里外,就能看见它巍峨壮丽的宫阙。这座依凤凰山而建的都城,有一种傲视天下的开国气象,当然,它更体现出皇权的威严。但就在这时候,朱元璋突然罢建中都,究竟因为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历史深处,烟云弥漫。

但还是有一些信息,隐约其间。据他的开国军师,民间所传《烧饼歌》作者刘伯温透露,当时中都的建筑工地上有很多军士病死,随处可见工匠们的尸骨。在《 明史》128卷中,也有“军士多以疫死,工匠骸骨暴露”记载,虽是寥寥十多字,仍然能够感到事态的严重性。是因为工地上的劳工造反,还是因为瘟疫蔓延呢?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确切地知道了,一座工程浩大,极尽奢华的皇城,就这样废弃,朱元璋转而经营南京故宫,已深感人力物力的不足。所以只好拆除凤阳中都的城砖,用以修筑南京的城门。

图为凤阳明皇陵

后来,那些带有烧制者名字的城砖,就辗转到了南京的中华门。春天,城墙上放风筝的孩子,有时会停下来,去摸摸那些字。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砖来自东南5省27府121个州县,更不知在这些模糊的字迹背后,有多少悲剧发生。

几千年来,中国的封建帝王,总是周而复始地做着大一统的美梦。

朱元璋称帝前,出家仅两个月的於皇寺,也于洪武十六年重建,赐名“大龙兴寺”。因为是拆中都皇宫巨大的梁木和五彩琉璃瓦修建而成,所以大龙兴寺看上去规制宏大,金碧辉煌。

在这座等级崇高的皇家寺院里,一直供奉着朱元璋的画像。在他生前,有两种不同的画像流传,一张头角峥嵘,面目丑陋,一张一团和气,威严沉稳。这两张画像,北京故宫和南京明孝陵都有收藏。民间相传,朱元璋五岳朝天,虽为大贵之相,但看上去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也许是因为这个,朱元璋把那些画出他真实面目的画工,全都杀了。

出身低微的朱元璋,在做了皇帝之后,将他的四代祖先一一追封,为他们大修陵墓。凤阳的皇陵,是他父母的合葬地,原先是一片方圆28里,金碧彩绘的建筑群,如今保留完好的,是神道上这36对石人石兽。

在中国封建帝王的山陵中,这些石人石兽,体态最为巨大。

它的雕刻,继承了盛元风格。

而位于江苏盱眙的明祖陵,规制更为宏阔。多年以前,一个初春的下午,我第一次前往盱眙,记得当时天有些阴,河滩上的明祖陵,看起来格外冷清。它的主体建筑,也曾和凤阳的皇陵一样耗资千万,但这座巨大的陵寝,却在黄河夺淮入海的1680年,与古泗州城一起,沉没于滔滔洪水之中。直到1963年苏北大旱,它们才重新露出水面,当一群放牛的孩子,在太阳底下看到这些巨大的石人石兽时,大吃一惊。

而明朝的历史,就凝固在这些沉默的石头里。

更让我震惊的是阳山碑材,位于南京汤山镇西北侧的阳山南坡,是明成祖朱棣为颂扬朱元璋的丰功伟绩,而开凿的神功圣德碑石材,是从山体上直接采割,如果竖起来,有100多米。金陵才子袁枚形容说:“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为取此石,数千民工死在采石场,它最终没能竖到朱元璋的陵前,是因为根本无法搬运。

明朝开国之初,人民尚未从连年战乱中缓过气来,朱氏父子就在凤阳、盱眙、南京和北京,修建了三都三陵。罢建中都之后,朱元璋仍在家乡设置了一个超级凤阳府,它的辖区包括安徽、江苏、河南、湖北四省中的12府23个县,差不多将整个淮河流域都划了进去。他是希望以凤阳为中心,在淮河流域,形成一个经济、文化、政治共同体。

在中国历史上,从贫苦农民登上封建大一统的皇帝宝座,朱元璋是仅有的一人。他在位31年,以强硬的手段,扼杀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延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崩溃。他的子孙虽然不堪,也还存国277年,所以明史研究,目前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明王朝是一个惨痛的王朝,尤其是晚明。而这个王朝,最初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发迹。在皇恩的沐浴下,有明一代,凤阳名满天下,煊赫一时,就是在今天,夏季的傍晚,老人们给孩子讲古,也会用一种复杂的语气说,早先哪,咱这里,出过一个朱皇帝……

动身吧,去安徽,去凤阳,去看看这片土地上,曾经比北京故宫还要雄伟富丽的中都城。

作者简介:潘小平,安徽蚌埠人,安徽省作协副主席、安徽大学兼职教授、省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王顺]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