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安徽宿松: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原标题:特色产业助农增收在山高林密、植物资源丰富的乡镇,大力发展雨花菜种植产业;在山林苍翠、雨量充沛的乡镇,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香菇种植产业;在沿江及湖区乡镇

原标题: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在山高林密、植物资源丰富的乡镇,大力发展雨花菜种植产业;在山林苍翠、雨量充沛的乡镇,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香菇种植产业;在沿江及湖区乡镇,推广“稻虾连作”等新型种养模式……

近年来,宿松县在山区、丘陵和湖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发展山珍、水鲜等特色产业,把农民致富的着力点定位在产业发展上,充分调动群众的内生动力,一大批群众靠产业发展走上了致富之路。

柳坪乡邱山村村民在采摘雨花菜。

一片叶子一两银

山珍,是大自然赐予山区的珍宝。宿松县有北浴、柳坪、趾凤、陈汉四个深山区乡镇,山高林密、植物资源丰富。靠山吃山,如何利用山区资源发家致富,各地都在长期探索中找寻到了主打产业。

雨花菜是柳坪乡邱山村特有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初夏时节,这里随处可见一片片雨花菜长势正旺。

“自2004年以来,邱山村先后培育雨花菜种苗近10万株,分栽到400多农户的承包地里,并重点扶持一些雨花菜种植户,带动村民脱贫致富。”邱山村党总支副书记吴泽虎说。

一片叶子一两银,邱山村村民已尝到了甜头。

村民吴留枝说:“我家种了三四亩雨花菜,一年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到了这个季节就要把它全部采摘,到明年这个时候又会长出绿叶。”

吴泽虎介绍:“含苞待放的雨花菜营养非常丰富,加工出来能卖一两百元一斤。”

正因为雨花菜风味独特且营养价值高,一直是邱山村所特有,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上山地,具有耐寒、喜湿润、适应短日照等特性。为了充分利用特有资源,邱山村积极引导农户大面积进行栽培。

吴春华是该村一位种植大户,每年的这个时候是他最忙的季节,白天忙于收集工人采摘的雨花菜,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制作成品,打造成宿松的特产。“我种了三百多亩雨花菜,目前正是采摘的高峰期,每天都要叫来六七十个人采摘,每天能采六七千斤。”吴春华介绍道。

目前,邱山村通过“乡引导+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进行推广种植雨花菜,面积已达到500多亩,成为当地村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方”。

邱山村雨花菜年产值50万元,带动整个村里群众增收超过20万元。下一步,邱山村还将继续扩大雨花菜种植产业。

一棒香菇一串金

宿松县丘陵地区山林苍翠、雨量充沛,成为菌类生长的乐土,随便将一截木头扔到雨地里,第二天就会长出木耳、香菇来。

近年来,该县程岭乡因地制宜、精心谋划,乡村两级结合实际发展扶贫产业,该乡龙安村的香菇基地就成了撑起贫困群众的“致富伞”。

龙安村党总支书记肖素平介绍:“我们这个香菇基地目前规模是13个大棚,其中11个大棚里面有菌棒,每个大棚里面是五千棒,总共是五万五千棒,另外两个大棚用于下半年进的香菇菌料储备。”

香菇基地技术员李世洲一边干活一边介绍:“先要把消毒做好,避免杂菌感染,种子的成活率会高一点,感染也会少一点,尽量做到成活率百分之百。”

龙安村发展香菇种植产业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该基地吸收周边群众就近就业,收益可观,贫困户王银英就是其中一个,她在基地里摆菇棒,每天劳务收入120元。

“香菇基地菌棒今年9月份可以出菇,每棒产菇量是一斤半到两斤,每斤市场价是六七元,平均年收入三四十万元,除了成本和其他费用,每年给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肖素平说。

一棒香菇一串金。“开伞”是香菇成熟的表现,但过分成熟会降低营养和品质,为了使香菇在“开伞”前及时采摘,连日来,宿松县五里乡金龙村香菇基地老板陈义桂和工人们一直在棚内夜以继日地忙碌。目前,该基地流转土地近50亩,建香菇培植温室大棚52处,平均每天产香菇400多公斤。

“产菇旺季基地每天三四十个人务工,参与制棒、浇水、除草、采摘等,贫困户和周边留守妇女居多,每天劳务收入一百元。”五里乡干部吴昌明还介绍道,“金龙村香菇产业基地项目的顺利推进,也为五里乡其他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宝贵经验,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对产业基地后续发展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把这个产业进一步做好。”

一尾龙虾一片红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初夏时节,正是宿松县沿江及湖区“虾稻共作”养殖户最忙碌也是最幸福的日子,徜徉在水网密布的田野上,稻花香里龙虾红,特色产业展新颜。

“一只虾”“一袋米”成为宿松县洲区和湖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该模式的广泛推广,既保住了“粮袋子”,又鼓了农民的“钱袋子”,成为了当地一张特色名片。

一田双收。在宿松县汇口镇,新型种养模式不断推广,一批批肥美的小龙虾被打捞上市,这里已不只是普通的农田,而是一片稻花飘香、鱼肥虾鲜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

近年来,汇口镇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适时调整产业结构,鼓励贫困户发展“稻虾连作”特色种养业。该镇一批回乡青年成为创业致富带头人,全镇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8家,稻虾种养面积达35707亩,仅龙虾一项亩均产值就达3520元,总产值达1.26亿元。该镇还通过土地租赁、入股、务工、技术服务等方式带动近800户贫困户发展“稻虾连作”特色种养产业,龙虾产销经纪人11名,农民自发建造龙虾交易平台4处。

一尾龙虾一片红。“稻虾连作”从养殖到捕捞加工,再到运输产销产业链,需要大量的劳力资源。汇口镇发展“稻虾连作”为本地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年4月至6月为龙虾丰产期,全镇每天需要季节性用工400个,每人每天能拿到150元至200元。据初步统计,该镇各基地已安置380户贫困户常年就业,平均户增收可达1.2万元。

千里平畴成沃野,疏经通脉地生金。做好“一只虾”、做强“一袋米”已然成为撬动宿松乡村大振兴、农民真富裕的有力杠杆。(安庆新闻网)

[责任编辑:蔡庆]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