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一个贫困村的蜕变 凤阳县金庄村脱贫攻坚之路纪实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有一种生活你没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品尝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真谛。地处凤阳县城东部的小溪河镇,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诞生地,也是“凤阳花鼓

有一种生活你没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品尝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真谛。地处凤阳县城东部的小溪河镇,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诞生地,也是“凤阳花鼓”的发源地,那凄惨的“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歌谣传遍了中国大地。金庄村与小溪河镇政府相邻,地处高岗,历代贫穷。

人间四月天,春风轻灵,春光明媚。“喏,那儿那儿,那就是我家的新房子。”安徽凤阳县小溪河镇金庄村贫困户赵勇指着不远处的新房笑得合不拢嘴,“漂亮吧,我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不远处,花草掩映下,一排排崭新别致的新房沐浴在春光里,叠水景观相映成趣,民居的墙体外观美化亮化,又为村子增添了许多活力。“能住上这样的房子,享受到这样好的环境,是我们乡下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这真的要感谢党的脱贫好政策,更要感谢扶贫工作队的努力啊!”

金庄村位于凤阳县东部,距县城约40公里,312省道从中穿过。沿柏油路走进村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红瓦白墙的二层连体楼,屋舍整齐、错落有致。走过“乡村振兴文化长廊”,那别致的金亭湖、状元桥吸引眼球,“点石成金”的传说和金庄村“状元榜”令好奇者驻足。水车、老房子留住乡愁,银杏大道,文化广场、健身设施、“AA级”省级旅游乡村游客接待中心别致雅观,一应俱全。没人能想到,曾经“脏乱差穷”的贫困村、落后村摇身一变,化腐朽为神奇,竟然成了示范村、红旗村、样板村。这个村的变化是从2017年开始的,迈出的每一步无不透露浸透着党的扶贫政策落实落细的艰难,其间的酸甜苦辣也证实着金庄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张继带着队员在上级的支持下,一步接一步走出来,一件连一件干出来的。

用求学的精神钻研扶贫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号召扶贫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贫困户摆脱贫穷实现小康,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更在于全国贫困乡村的全面振兴。只有乡村全面振兴,才能解决三农问题。经过集中培训后,扶贫工作队驻村,虽早有心理准备,但脏乱差的人居环境、破败不堪的老村部、民房、旱厕、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交通;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贫困户;大片撂荒的土地、守旧的生活方式、人心涣散的党员、村两委既不团结也不作为的局面还是形成了巨大冲击。

从2014年起,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张继的分工中就有一项联系帮扶金庄村的任务,面对现状,他并不陌生,曾在军队当过团政委的张继和扶贫队员们统一思想,决心从“人”入手。他带领工作队挨家挨户的走访统计,详细记录问题,倾听村情民情。一个多月下来,摸清在村的党员80多人,60户贫困户159人,20多户残疾,30多户文盲、智障慢性病家庭。因病因残占贫困户总数的60.6%;一方面是缺劳力,更重要的是文盲率几乎百分之百,还有一些家庭因祸对生活丧失了信心,近乎半数的贫困户都有打麻将赌钱的恶习。当时的金庄村集体经济收入为0,贫困户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饮水无安全,庄稼靠天收,三年两旱,“两不愁三保障”根本谈不上。多数青壮村民选择了外出打工,背井离乡......

解绳扣斩乱麻理顺关系

攻心为上,从“心结”入手,张继决定先摸清党员队伍基本情况,抓住要害,主动团结一些有觉悟的老村干、老党员、老乡贤,耐心求得理解支持,初步形成正气后,运用脱贫攻坚政策和任务,《农村党支部工作条例十二条》,采取“三会一课”制度不断疏导、灌输,前拉、后推、分化瓦解、批评斗争,成功唤醒了多数党员,用新思想、正能量武装他们,以党的政策唤醒正义良知。

2018年借村两委换届契机,张继决心克服困难尽量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剔除了个别素质极低的人。在最大范围内选出了党员群众相对拥护的班子成员。他“以斗争求团结”,化解矛盾、压实工作,定期召开村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以前所未有的新模式,严肃纪律、严格要求、客观评价、严厉批评、热情帮助。亲自带领村干部手把手教、面对面谈、背靠背评。三个月后,终于使“村两委”认识到思想上的误区,从前的短板所在,督促他们查摆问题、理清思路、提高认识。还把村里的日常工作与脱贫攻坚巧妙量化、分工到人、成果控制、定时讲评。

为唤醒乡亲们的希望,在持续强化党员教育的基础上,张继动员常年在村的50多名党员,开展“我家有党员,乡亲向我看”活动,所有在村党员的家门上都挂了牌,让党员亮身份、定职责、做榜样。通过互相监督,严格讲评,坚决斗争,使多数党员鼓足了干事创业的信心,激发了担当作为的决心,成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可用力量。

攻坚之路显担当

张继带领工作队始终紧盯“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这个中心,依据“一安全两不愁三保障”与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共同精准甄别贫困人口并动态调整。为贫困户因户制宜制定“一人一方案一户一措施”。做到了“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为9名贫困户争取公益辅助岗位,月收入800元/人。发挥扶贫车间作用,请县人社局到村开班,免费培训9人在扶贫车间就业,人均月工资达2000元左右,全村在外务工的1030人中,有800多人是经过陆续培训推荐的。符合“三五一、一八零”报销条件的,符合办残疾证需鉴定的,有找后老伴没办手续同居的,有“五保户”抱养子女的,有全家外出务工见不着人的贫困户等等,按政策规定逐一严格落实落地。凡符合种养殖补贴的,挨家挨户统计并丈量土地。

为帮助、鼓励贫困户扩大发展种养殖业,享受奖补政策,张继登门拜访多家企业争取援助款,统一购买鸡、鸭、鹅苗,免费发放给贫困户,让他们多发展、多受益。通过扶智和扶志相结合,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享受政府补贴。联系买家,上门收购鸡鸭鹅、羊等家禽家畜。仅2019年,就为32户贫困户申报种养补贴10万多元。

为因病因残的贫困户办理慢性病症、低保证、医疗证和残疾证等手续,帮助贫困户申请教育补贴、残疾补助等各项政策。联系县残联和医院,为行动不便的贫困户上门残疾鉴定,把轮椅送到家……无数个日日夜夜,无数次登门走访,金庄村民对扶贫工作队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了同村的村干部。

基础设施换新颜

2017年夏天,张继带领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美丽乡村规划与细节设计。那年“三伏”天格外炎热,连续一个月30度以上高温,他和镇、村领导依然冒着酷暑奋战在工地的每个角落,原来的岗吴大塘被他取名为“金亭湖”,原来的小木桥取名为“状元桥”,金亭下的金黄色大石头变成了“点石成金”,亭子外矗立起了“状元榜”,原来的贫瘠土地注册申报成了“金色农庄”,这些为日后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

金庄村地处高岗,历史上缺水,这也是从古至今致贫的重要原因。张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去市里联系领导反映、汇报,终在2018年底争取水利改造资金五百多万。2019年春竣工,从附近的小溪河通过四级机站和暗管,把水提到村里百十面塘坝里,打通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结束了“三年两旱”的困境,灌溉了八千多亩土地,在2019年旱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年多来,他带领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大力推进金庄村美丽乡村建设,四处争取领导,广泛动员人脉,建成了金庄村村民文化乐园、金庄村污水处理厂和金亭湖、银杏大道、叠水景观等工程,新建金庄村便民服务中心,配套留守儿童之家、游客接待中心、儿童足球场、“金亭人家”农家乐等。“一场两堂三室四墙”,“小溪河·大舞台”,让村民学习有图书、娱乐有场地、精神有追求、阵地有占领。如今,年轻人拍抖音选择金庄,老年人户外拍照选择金庄,人们晨练选择金庄,国内三十多家媒体数次来金庄采访……

产业兴旺壮家底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张继坚持因地制宜谋规划,产业发展促增收。申报安装了180千瓦三期光伏,年固定收入15万左右;免费给40个贫困户安装了户用光伏,户均月收入增加近300元,争取130万元扶贫工程款实施稻虾蟹连作,每年为村里增收8万多元。市文旅局每年拿出十多万元,给村里架电建连体和单体大棚,合同签了十年,增加年固定收入4万多元。

2018年注册成立了凤阳老房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自己动手设计“小溪河老房子”的农产品绿色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2019年6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电商平台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的难题,且为村里提供了长久可持续的收入,也打消了种养殖户的内心顾虑。

村里有147面大小塘坝,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被私人占有,村民敢怒不敢言,历届村两委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不畏黑恶势力,果断地统一收回,集体招租。此举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解决了村民长期诟病的侵占集体资产行为。上下同欲者胜,这项行动,不仅在村里树了正气,还为村里每年带来5万元以上的固定收入。

为创新产业发展和资金使用模式,2018年开始发展稻虾连作项目,在增加村级集体收入的同时,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发展,今年又新建了大型冷库,目前村内已形成一千多亩稻虾养殖规模,成为周边小龙虾螃蟹收购交易基地,2020年成立了金色农庄稻虾蟹合作社。

2020年,金庄村与农民合作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近一千亩,利用合伙人形式融资100万元,种植金银草,成立了金银草股份合作社。目前金庄村已有两家合作社,形成两条种养殖链条:金银草种植加工饲养,稻蟹虾养殖,形成市场。

张继又利用撂荒地谋划种植了100多亩艾草,每年增收15万元以上,并将与明光清山艾草有限公司签订50万元的投资合同,年收益率不低于20%。正在试种的无花果、黑果花楸作为后续推广项目,预计明年成功后即可大面积推广,大力增加产业发展后劲。此外,他还把凤阳罗县长请进村,现场办公,批准了养牛棚、蛋白草两个新项目,综合这两个项目,年固定增收将达到15万元以上。至此,金色农庄综合种养殖形成一体化,农家乐蔬菜果棚一条线,贫困户种养殖全年翻番,一村多品全面开花!

村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6500元,增加到2018年的1.2万元。稻虾连作、村级光伏、果蔬大棚、村级电商平台多项产业让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的2多万元到2018年突破20万元,2019年11月已超过30万元,2020年底将冲刺100万元。

扶危济困顺民意

由于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才能关键时刻有用到刀刃上的钱。贫困户赵本白祖孙四代,由于家境贫穷,爱人和儿媳在宁波打工时,都先后离开了这个家。2018年一场大雪将赵本白的猪舍压塌,20多头小猪崽全部冻死,身患糖尿病、类风湿的赵本白急火攻心,瘫痪在床。躺在医院的赵本白奄奄一息,医保自费部分也负担不起。张继得知后,当即带领工作队连夜到蚌埠医院送去“救命钱”,并请来赵本白的妹妹负责护理,又把常年在外依靠捡破烂为生的赵本白父母请回家共同生活,把两位老人也纳入贫困人口。

潘吉忠家父子二人生活,2017年,他的儿子正读高中,由于家贫,被人看不起,丧失了继续读书的信心。而老潘一有钱就喝酒,不省人事,没钱就东借西挪,狐朋酒友一大堆。张继带着扶贫工作队不断登门,协调资金为他买了5只母山羊,解决了老潘儿子读书、住宿、吃饭的经费问题。花三万元为他家单独修路,挖了虾塘,又找镇领导花8千元为他盖了两间厨房。“农民的心也是肉长的,张书记这样关心我,我再不干还算个人吗?”老潘终于鼓起生活的勇气,戒了酒,养了羊,挖了虾塘,没事还到附近的小河沟里捉鱼虾卖。2018年,老潘家收入达到三万多元,儿子也考取了大学。现在的老潘,经常上报纸、电视,整天唱着小曲,放着30多只羊,日子过得美着呢!

乡村文明得人心

在物质生活取得进展的同时,张继还非常注重用乡村振兴文化引领乡风文明。三年来,乡规民约深入民心,金庄村先后承办“全国三下乡”安徽省启动仪式、中央电视台首届“农民丰收节”分会场等大型活动,中央组织部、人民日报联合调研《农村基层党支部工作条例》实施情况,中央巡视组临时实访两个贫困户等。每年举办“好婆婆”、“好媳妇”、“十星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示范引导,打牌喝酒的少了,跳舞锻炼的多了。

2019年打造“小溪河·大舞台”文化品牌,搭建老百姓自己的演出舞台,通过现场直播,小溪河大舞台在线点击量已超20万,吸引了本村长年在外务工的游子关注、勾起浓浓乡愁、感叹家乡变化。在无锡做灯饰生意的企业家赵耀通过直播平台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联合朋友一起,萌生了回乡投资的想法。

破茧成蝶又出发

2016年至2019年村里贫困人口率从3.6%降到0%,全村顺利实现了小康路上不落一人,提前一年完成脱贫任务。金庄村美了,村集体富了,贫困户脱贫了,参观见学的也多了。这三年,金庄村完成了蜕变式的跨越,成为“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优秀基层党组织”、“花园式单位”、“省级AA级旅游乡村”等荣誉称号。张继本人也获得滁州市首届“人民满意的优秀领导干部”、“全市十佳帮扶干部”、“滁州好人”等荣誉称号。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段信刚也被评为“滁州好人”、“优秀共产党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张继谋划的“三步走”计划已顺利实现,在他和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将继续迎难而上,一定会实现全民分红的计划。(杨韵)

[责任编辑:徐媛媛]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