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赏合肥诗词:寻文化基因 品庐州之美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合肥,古称庐州、庐阳,位于长江淮河间,立于巢湖之滨,襟江拥湖,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两千多年的历史为这座古城积淀了深厚的

合肥,古称庐州、庐阳,位于长江淮河间,立于巢湖之滨,襟江拥湖,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两千多年的历史为这座古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频频到访于此,留下了无数文学经典作品。其中,和合肥有关的古诗词足有数千首,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今天读来仍然意境美妙,回味无穷,让人沉醉。

从战国《楚辞·招魂》中的“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到取材于“庐江郡”的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再到南北朝的《经陈思王墓》……很久很久以前,古诗词中就有了“合肥”的身影。

从李白的《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到王安石的《汤坑泉》、苏轼的《孙莘老移庐州》,再到罗贯中的《逍遥津上玉龙飞》、王阳明的《立春日合肥道中短述》……历史上诸多文学大家曾为合肥写诗。

从古诗词中,我们一观南宋才子姜夔眼中合肥地区的风土人情,一赏包拯、李鸿章、刘铭传等合肥名人的励志故事,从数千首“庐州”诗词中窥见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赏合肥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让我们循着合肥的诗风、词韵,一品这座城市自古以来的美丽与风情。

《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

唐/李白

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

暂别庐江守,将游京兆天。

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

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

李白在谒见庐江郡守吴王李祗时相处甚欢,与吴王一起为当地一名杜姓秀才送行,作《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此诗虽为应时挥毫之作,却留下了“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这样的佳句,清爽秀丽、浑然天成。

合肥怀古·曹公教弩台

唐/吴资

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

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

诗句道出了“教弩台”与“明教寺”的历史关系。教弩台,亦名点将台,史载三国鼎立时期,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南朝梁时,在点将台原址上建寺(明朝时始称“明教寺”)。“明教寺”屡经兴废,至清咸丰三年(1854年)复毁于战火。同治初年,太平天国将领袁宏谟于太平军失败之后,慨然出家于紫蓬山西庐寺,后参禅于明教寺(为西庐寺下院),经多年苦行募化,终于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寺院。现在的大雄宝殿后殿即为当年的建筑,也是寺庙的主体建筑。1981年,明教寺被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咏四顶山二首(其一)

唐/罗隐

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

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

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

游人来至此,愿舍发和须。

这首诗描写的是庐阳八景中的一景“四顶朝霞”。四顶山,位于肥东县长临河镇境内、 巢湖北岸,海拔174米,山体面积2.67平方公里。因山有四顶,故名。四顶山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全其美和独特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而雄居皖中。

秋日湖外书事

唐/杜荀鹤

十五年来笔砚功,只今犹在苦贫中。

三秋客路湖光外,万里乡关楚邑东。

鸟径杖藜山醫雨,猿林欹枕树摇风。

朱门处处若相似,此命到头通不通。

秋日巢湖风光撩人,契合作者心境,两者产生共情。作者在巢湖岸边,望湖抒情,感叹人生。

仙人洞看花

北宋/ 欧阳修

学书学剑未封侯,欲觅仙人作浪游。

野鹤倦飞为伴侣,岩花含笑足勾留。

饶他世态云千变,淡我尘心茶半瓯。

此是巢南招隐地,劳劳谁见一官休。

仙人洞在巢湖市银屏镇南银屏山上,《巢湖地区简志》记:“洞高约20米,宽30米,纵深200余米。洞内曲折幽深,蔚然奇观。仙人洞上方为悬崖峭壁高有百米,临空欲倾,形极险峻。”

汤坑泉

北宋/王安石

寒泉诗所咏,独此沸如蒸。

一气无冬夏,诸阳自发兴。

人游不附火,虫出亦疑冰。

更忆骊山下,敞然雪蒲塍。

这是王安石被贬至舒州赴任途中,受李公麟邀请游东汤池,品香茗,泡温泉,遂题诗《汤坑泉》。“汤坑泉”就是今天的汤池温泉,在庐江县汤池镇境内。丁汝昌亦曾题诗云:“青川水常流,骑马去闲闲。温泉如有意,暮雀相与还。名城藏古刹,落日满秋山。待到还乡日,归此且闭关。”

范仲讷往

合肥南宋/姜夔

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赤阑桥是南宋词人姜夔与合肥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个重要地名。从字面看,赤阑桥是红色栏杆的木桥,姜夔走过这座桥,就走进了合肥历史文化的重要一页。姜夔是江西鄱阳人,诗词创作的鼎盛时期,却是不断往返于杭州、合肥之间,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许多文字都是和合肥这座古城联系在一起的。

经考证,赤阑桥具体位置在今桐城路的月潭庵北侧,45中门口。2002年,合肥市政府在45中(当时是合肥师范附小)门口立了一块“赤栏桥”石碑,并将姜夔的《送范仲讷往合肥》刻于碑上。2006年,该桥附近进行改造,结合姜夔的诗句,再次将桥更名为更有历史意义的赤阑桥,成了桐城路上的标志性景点。

书端州郡斋壁

宋代/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谒包公祠

清/宋衡

孝肃祠边古树森,小桥一曲倚城阴。

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

清代思想家宋衡诗中所描绘的孝肃祠指的就是合肥包孝肃公祠,坐落在合肥包河的香花墩之上。包拯辞世之后,灵柩从开封运回合肥,归葬于包孝肃公墓园,后在包河东南畔重建。

到了明朝,包河岸边的香花墩兴建“包公书院”,供包家后裔及城内百姓读书,后被定名为“包公祠”,可惜毁于战火。直至光绪年间,晚清重臣李鸿章捐资,重建包公祠堂,一直延续至今。包公墓、包公祠、香花墩、廉泉,承载着后人对包拯的崇敬之情。

巢山二首(其一)

南宋/ 陆游

巢山避世纷,身隐万重云。

半谷传樵响,中林过鹿群。

虫锼叶成篆,风蹙水生纹。

不踏溪桥路,仙凡自此分。

此诗应该为陆游九年川陕生活后(淳熙五年)东归经巢山而作,细腻笔法,语言豪迈,描绘了巢山的优美风光,讴歌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诗中的巢山,据《太平环宇记》载,本名道人山,唐天宝六年改为巢山,即今巢湖市坝镇境内的象山。

立春日合肥道中短述

明/王阳明

腊意中宵尽,春容傍晚生。

野塘水轻绿,江寺雪初晴。

农事沾泥犊,羁怀出谷莺。

故山梅正发,难寄欲归情。

立春日为重大节日,巢湖流域称之为迎春日,仪式隆重。此为作者在立春日赴合肥途中见闻抒怀。

中庙

明/储良村

湖上高楼四面开,夕阳徙倚首重回。

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

罗隐诗留仍水殿,伯阳仙去只山隈。

长空送目云霞晚,两腋天风下凤台。

明御史储良村这首诗描述了巢湖之中,傍晚之时,众多船只打鱼归来,降下风帆的画面。同时,描写了中庙的气势。 巢湖北岸延伸湖面百米的朱砂色巨石矶,突入湖中,形似飞凤,用“凤凰台”三字形容中庙最恰当不过,凌空映波,壮殿压云,缥缈于河岸烟雨之间。

湖上七绝

清/李鸿章

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

姥山塔如羊毫笔,够写青天八行书。

李鸿章对中庙、姥山有过设计与建设,此诗应为文峰塔续建后,登舟泛湖时的即兴之作,诗中透露出作者心情舒展,浪漫且不乏豪放与傲物。

题《巢湖图》四首

清/石涛

(一)

百八巢湖百八游,游人至此不轻游。

无边山色排青影,一派涛声卷白头。

且蹈浮云登风阁,慢寻浊酒问仙舟。

人生去往皆由定,始信神将好客留。

(二)

波中遥望凤崔嵬,凤阁琳琅台壮哉。

楼在半空云在野,橹声如过鹤声来。

巢湖地陷赤乌事,四邑水满至今灾。

几日东风泊沙渚,途穷对客强徘徊。

(三)

东风阻我巢湖边,十里五里一泊舟。

湖头人家白鹅岸,晚风齐送荷花田。

水清苔碧鱼可数,金沙民地是何年。

主人爱客高且雅,下水采荷意颇坚。

谓客有花以诗赠,吾只爱诗不爱钱。

采花偏采未全开,一枝菡萏最堪怜。

始信壶中别有天,插花相向情更颠。

欲开不开日复日,记程好事花当前。

(四)

且喜无家杖笠轻,别君回首片月明。

从来学道都非住,上处天然未可成。

无题

清/孙枝芳

天与人间作画图, 南谯曾说小姑苏。

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

登牛山望焦湖

刘桢

纵目湖天远,烟霞一望收。

水光寒落照,山色淡深秋。

雁群浮云外,渔歌古渡头。

姥峰青似髻,砥柱立中流。

巢湖打渔诗

清/李恩绶

三河前接柘皋河,鱼贩纷纷港口多。

听说沿淮鱼价涨,月明处处有渔歌。

从师游冶父山(其二)

清/钟文贞

无梁殿冷石门秋,铸剑池空水不流。

苔藓照人心自古,漫天晴雪落峰头。

咏巢湖

当代/郭沫若

(一)

当年亚父出居巢,七十老翁气未消。

对友只能图暗杀,看来奇计未为高。

(二)

暗杀阴谋未遂图,居然一怒返巢湖。

未到彭城疽发背,空余孤冢在湖濡。

(三)

马上何能治天下,项羽根本不读书。

咸阳一炷书烧尽,秦政焚坑未此愚。

(四)

今日楚歌声未休,鼓舞人民战地球。

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如油。

三河古镇“十大舍不得”

一舍不得三河街花花世界,

二舍不得大河水淘米洗菜,

三舍不得“中和祥”焦切玉带,

四舍不得“凌宝泰”雨前茶,水倒茶开,

五舍不得“吴恒隆”虾米干子,香到门外,

六舍不得石头大桥大鲫鱼,摇尾鼓腮,

七舍不得小月埂上拉拉拽拽,

八舍不得“天然楼”油炸烧卖,

九舍不得“吴宏兴”家大瓜子,一嗑两开,

十舍不得“新华春”炒菜,一喊就来。

(信息来源:合肥文旅)(来源:合肥发布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杨胜男]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