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怀宁县三桥镇:老村干为民服务40年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喂,陈老吗?我来碾米了。”“好的,稍等,马上到。”中午12点多钟,在家吃中饭的陈南接到村民电话后,立马丢下碗筷,疾步来到离家不到500米的加工作坊,开

“喂,陈老吗?我来碾米了。”“好的,稍等,马上到。”中午12点多钟,在家吃中饭的陈南接到村民电话后,立马丢下碗筷,疾步来到离家不到500米的加工作坊,开动小机器,不一会功夫,一担大米就加工好了。“谢谢,谢谢,耽误你吃饭了。” 连声答谢。“没事、没事,为大家服务是应该的。”

今年67岁的陈南是怀宁县三桥镇湖滨村绍河村民。年轻时响应祖国号召,光荣入伍参军,1976年退伍回乡。过去社会落后,科技不发达,村民要将稻谷变成大米,菜籽打成油还要靠肩挑背驮到安庆去加工,来回要一二天时间,很是辛苦。头脑灵活的陈南想:何不在家门口办一个小型加工点,为村民服务?说干就干。1980年,陈南购回碾米机、扎花机、榨油机,在家门口办起了来料加工,四乡八邻的村民听说陈南办了加工点,高兴极了,都奔走相告。“再也不用跑那么多路了,而且省了时间、省了工钱。”

“我买了一辆电瓶三轮车,印刷了留有自己手机号码的名片发给周边老年人。只要他们一个电话,我就上门把稻谷装来碾米,然后再把米送回去。我只把糠留下来算加工费,其他费用不收一分钱,糠我卖给养猪大户。我和妻子一道为老人开展碾米服务,一年也能够挣个近万元,够用了,知足常乐啊。”陈南笑着对记者说。

在陈南的加工点门外的墙壁上,挂了一个小黑板,上面写上姓名、电话,只要村民一个电话,陈南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都是随叫随到。在三桥镇有一个习俗,老人去世后,要及时做炸炒粉圆子,这就需要炒米、碾米,经常是深夜零点以后来加工,陈南都是第一时间感到加工点为村民服务。

1989年,陈南被组织上任命为湖滨村主任,这一干就是22年,22年来,他和村两委班子倾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由于担任村干,无法继续顾及家里的加工点,“感加工点不能歇,不然村民生活不方便。”陈南说。他就叫自己的妻子继续干。

2014年,陈南从村干位置退下来后,本可在家安享晚年,但他考虑到村民的实际,又和妻子一起干起了老本行。现在农村留守老人多,特别是年老体弱的老人运稻谷出来碾米确实不易,陈南,经常上门骑着电瓶车上门拉米,碾好米后再送到老人家里。而对家庭困难群众,陈南从不收取一分加工费。几十年来,只要是村里修路、修桥、修水利等公益事业,陈南总是第一个带头捐款。

当年,每天前往碾米的村民络绎不绝,从早上忙到晚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村民到超市转转,随手就能买到一袋袋色香味俱全的上等好米,碾米业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夕阳产业”。如今三桥镇方圆10公里内仅剩陈南一个碾米厂,现在一天也就一二个村民来少量加工大米,加工费还不及电费,但陈南一直坚守着。因为,他的碾米厂,带给村民的不仅仅是美好的回忆,更多的是温馨和便利。

怀宁县融媒体中心外宣部檀志扬胡雅倩

[责任编辑:杨胜男]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