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这样的安徽 配得起“英雄”二字!


来源:凤凰网旅游

安徽,地处中原腹地,中国的两条大河——长江与淮河,一南一北地从安徽流过,将其划分为皖南、皖中和皖北。

进入雨季以来,关于汛情的消息,一件比一件令人揪心。 从暴雨如注的四川,到泛滥失控的鄱阳湖,从洪水过境的重庆,到水位不断上涨的浙江,几乎整个中国大地,都变成了洪水的“秀场”。

在深受洪水威胁的地区里,安徽几乎是今年受灾最严重的省份。歙县暴雨,高考受阻;房屋农田被淹,古桥被冲垮;百姓半生的积累被冲走;千年古镇被淹没……

痛心之余,让人不免深思,为什么是安徽?

为什么安徽总被淹?

自古以来,安徽都深受洪水之患。

大江大河聚集的地方,从来都是洪水的游乐场。安徽,地处中原腹地,中国的两条大河——长江与淮河,一南一北地从安徽流过,将其划分为皖南、皖中和皖北。

大河,带来富饶与文明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诅咒”。

由淮河与长江塑造的安徽,地势坦荡低缓。除却位于大别山脉的皖西山地,及坐拥五岳黄山的皖南山地,省内平原相连,沃野千里,位于皖中的巢湖盆地,海拔仅有20米左右。

平缓无阻的平原,是农作物的乐园,也是大河的乐土。远道而来的淮河与长江,途径安徽时,挣脱了高山的束缚,在这片土地分出多条支流,编织成密布的河网。星星点点的湖泊点缀其间,将安徽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水窝子”。加之安徽地处梅雨带,每逢梅雨季节来临,降雨量丰富异常。

以安徽这样的地貌气候,本应该是人类起源、万物勃发的文明端始,然而观其后续发展,却不似淮河北岸的河南、长江南岸的江苏绵延丰饶。

毕竟水网密布,也意味着洪水频发,这恰也是安徽发展的掣肘。

相较于长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的淮河,纵跨4省,地势复杂,支流众多,是近代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尤其是皖北所在的淮河下游,历史上多次泛滥成灾。《史记》也曾记载:“荡荡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

且在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在之后的800年间,经常于淮河流域的皖北、豫东、苏北及鲁西南一带肆意泛滥。而这一区域,也正是后世人口中避之不及“黄泛区”。

泄洪,是洪灾治理的关键。为了治理淮河水患,早在清朝初年,中央政府就在淮河下游设置了归海坝,以通畅上游的洪水。然而每次开坝后,大坝下游要承载更多的洪水,极易成为一片汪洋。

上世纪五十年代,考虑到地形特殊,及淮河上游洪峰来不及从下游排流,安徽阜南三河(淮河、洪河、白鹭河)交汇处,修建了王家坝闸,全称淮河濛洼蓄洪区王家坝进水闸。

根据国家防总批准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当王家坝水位达到29.0米,且有继续上涨趋势时,开启王家坝闸启用蒙洼蓄洪区蓄洪。”

自“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建成以来,为确保上游洪水的疏散,和下游洪峰的排流,濛洼蓄洪区曾在1954年、1971年、1982年、1991年、2003等12个年份里,共计15次蓄水开闸。大闸一开,蓄洪区的沃野良田,瞬间化身为千里泽国。

蓄洪开闸,并不仅是淮河的治理方法。如今在全国,大约有98个蓄洪区,其中42个集中在长江中下游,而地跨江淮的安徽,就占了24个。

安徽被淹也无妨吗?

大约是蓄洪区占比较高,不少人认为安徽是默认的蓄洪区。甚至还有不少论调,称安徽经济不甚发达,“牺牲”一下也无妨。

事实上,安徽的周身,确实笼罩着不少的刻板印象。“没存在感”、“乞丐多”,亦或者是看客调侃南京的陪衬。撕下这些标签,或许你就会发现,原来安徽的真容何其清雅。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皖北的发展的确稍显落后,这也是安徽“贫穷”、“乞丐多”印象的来源。然而洪水来临时,蓄洪区的人只能背井离乡地讨生活。

在皖北蓄洪区,尤其是王家坝所在的县城,几乎每座房子上都有浸水线。新旧交替的水渍,不仅是洪水的见证,更是皖北人一次又一次重建家园的努力。

相较于皖北周而复始的返贫,皖南的经济发展却是另一番天地。和坐落在皖北的淮河相比,流经皖南的长江,颇有些黄金水道的意味。在交通运输不太发达的古代,水运是商贸的首选。

宋朝时,一批来自于徽州山区的商人开始活跃。他们利用长江水运,经常往来于江湖之间,最初以“放木排”的形式从事商贾贩卖。明清时,徽商的影响力达到全盛,和潮商、晋商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商派。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从徽商延伸出的徽州文化,不仅征服了汤显祖,更是无数人魂牵梦绕的白月光。

经商,并未让徽州变得俗气。

财富的积累,反而让徽州有了重视教育的资本。明清时,徽商结交文人墨客并不罕见,明朝才子董其昌、祝枝山就曾是徽商大家吴氏家族的座上宾。

对于徽商而言,结交士子文人的本意,在于兴建书院。“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徽商鲍柏庭的这句话,或许正是所有徽商的共同心声。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徽州“十户之村,不废颂读”,是古代中国传统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恰也因这群“儒商”,让徽州成为了中国的一个美学符号。大抵是学风兴盛,产自徽州的工艺品,多是汪笔、徽墨、澄心堂纸、歙砚这样的文房四宝。除此之外,还有应用于徽派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等手工艺。也正因徽州三雕的装饰,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素雅之余,更显精致。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的“徽”,就来自于徽州。

为什么安徽人甘愿牺牲?

这次汛情,让很多人看到了安徽“舍小家,保大家”的奉献精神,但其实这种气质,一直存在于安徽人的血脉之中。

提及安徽人的性格,“笑语江南客,无声塞北人”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形容。皖南,隶属于江南区域,有着最温润的性情,大多时候,温和是最坚定的一种力量支撑。

古时的皖南,不仅重视教育,推崇儒学,对于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尤为信奉。巧合的是,提倡程朱理学的大儒朱熹和程颐、程颢两兄弟的祖籍,正是位于皖南的徽州。在由程朱理学所阐述的“伦理纲常”学说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是重要的课题之一。

晚清时期,一只来自于皖西的军队武装,甚为活跃。1862年,清政府内外交困,在曾国藩的指示下,李鸿章于自己的老家合肥,招募江淮勇士,编练了一支汉人军队——淮军。这只淮军,不仅是当时清政府的主要国防力量,更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前身。

在当时,流行着“无淮不成军”的说法。区别于皖北人的朴实,皖南人的儒雅,合肥人的性格勇毅彪悍,而这恰也是淮军的优势所在。

每种性格的形成,自然都是有因由的。合肥,位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的东侧,是安庆的天然地理屏障,自古便是屯兵之地,在屯兵文化的浸淫下,合肥人的性格多了些刚毅。加之在淮军成立之前,合肥一度权利真空,各种力量在这里交错拉锯,太平天国时的“团练”、抗战中的游击队,都曾在合肥,尤其是肥西一带蓬勃发展。

淮军自成立以来,镇压太平军、平复捻军、取得基隆大捷,备战镇海保卫战、淮海海战及威海卫之战等多次战事,堪称当时中国的勇毅担当。

大约是把“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扛在肩上之后,安徽人就未曾松懈过一刻。包括后来的蓄洪开闸,安徽人更是一次又一次地牺牲小我。

这样的安徽,配得起英雄二字。(作者:李琦)

[责任编辑:王顺]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