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县青疃镇:扶贫队伍的乡村征程

涡阳县青疃镇:扶贫队伍的乡村征程

“老石、老单、老曹,你们又来啦!”亲切的话语,时常在青疃镇刘村这个偏远的乡村贫困户家里响起,三人每每听了心里都是暖洋洋的。他们,就是青疃镇刘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单位,但都是为了响应脱贫攻坚的号召,自愿扎根基层。他们团结一心,带领村“两委干部”,一手抓党建引领,一手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几年来,不仅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也涌现出了许多动人的画面。

查病根、找差距,摸清家底心中有数

青疃镇刘村位于涡阳县东北,距县城约50公里,与淮北市濉溪县接壤,现有耕地6024亩,人口4700人。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112户310人,脱贫任务较为艰巨。以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长石晓东同志为首的驻村工作队,深知身上担负的压力,下决心要让刘村早日丢掉贫困村的帽子,使贫困户真正远离贫困。通过走访调研,他们发现刘村落后的“病根”:一是由于地理位置十分偏远,产业结构单一,以粗放种养殖为主;二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村中多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内生动力不足;三是病人残疾人比例偏高;四是有部分群众以贫困户为荣,想依靠扶贫政策获得钱物补助等。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下大功夫,才能让刘村彻底摆脱贫困。

开药方、补短板,扶贫政策落地生根

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针对刘村的实际状况,驻村工作队会同村两委多次研究谋划脱贫措施和发展思路,帮助制定刘村脱贫攻坚发展规划,最后形成共识:要彻底摆脱贫困,就要把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同时打好政策“组合拳”。

发“羊财”,优化传统种养业。刘村有多年的养羊传统,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生产基地。2018年,养殖山羊“一村一品”扶贫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华龙养殖场和顺发养殖场存栏高达5000只以上,规模在青疃镇首屈一指。全村先后有20余户贫困户通过企业牵动、大户带动养殖模式实现了增收致富。此外,积极引导带动广大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殖,将贫困户纳入产业链条,2018-2019年,特色种植项目惠及30多个贫困户,户人均年增收达1500元左右。

做“老板”,开发就业岗位。“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村民吴莉常年在江浙一带打工,在“请你回家”和驻村工作队的感召下,利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回村创办了莉磊服饰有限公司。总投资300万元,占地600平方米,拥有缝制设备60余台、年生产能力20万件,产品销往上海、江浙等地。吴莉当起老板后,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和帮助下,积极就地吸纳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带动了十几户贫困户劳动者就业,月增收2000元以上,部分贫困户得以就业实现稳定脱贫。同时,刘村积极开发各类就业公益岗位,2018以来,共开发护林员、保洁员等50余个岗位,帮助贫困户实现年增收5000元左右,让贫困户实现了足不出户也能就业。

育“名人”,发挥头雁效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从根本上脱掉“穷根”,还要激发贫困户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多的贫困户的观念已经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这几年,刘村贫困户的“能人”“名人”不断涌现。

西吴楼自然村贫困户吴永发,由于给孩子治病陷入贫困。2018年驻村工作队伸出援助之手,以种植大棚西瓜为突破口,帮助联系技术指导员,并协调产业扶持资金和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吴永发建起55个西瓜大棚,当年就实现纯收入12万元,一举实现脱贫,还走上了亳州市脱贫攻坚先进事迹的宣讲台,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刘南三自然村贫困户谢金山,多年来七八口人挤在一起,儿子患有尿毒症,日子过的一贫如洗,家里又是出了名的“脏乱差”。在工作队多次登门“扶贫先扶志”的感召下,终于不等不靠,2018年至今,流转了100多亩耕地,养殖了鸡200余只、羊10余只,又租了两间房子在村里做起了水果零售的生意,一家初步尝到了劳动带来的甜头,两年实现了收入翻番。

刘北一自然村贫困户吴增节,患有心脏病多年,一家人5口人指望着6亩地,生活过的紧紧巴巴。老吴意识到,要改变贫困生活,光指望着上面的“救济”是不行的。老刘凭着多年的养殖经验,买了2头猪干起了养殖,眼看着猪仔越来越多、越长越大,“猪倌”老吴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这不,老刘又扩建起了猪场,猪舍达到20间,仅此一项,每年收入可以增加约四万元。

提“双基”,打造宜居乡村。刘南自然村有几条晴天是泥路,下雨就变成“水泥”路的路,给人们出行带来十分不便。工作队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刘村的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以来,就修建水泥路8.9公里,设立太阳能路灯近60余盏,解决了村百十户居民的出行难问题。刘村学校、刘村卫生室也得到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提升,极大地提升了村容村貌,这“看得见的变化”,昔日贫穷落后的刘村,仿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强宣教、重实效,锻造“不走的工作队”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真扶贫、扶真贫。工作队严格按照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把落实国家各项脱贫攻坚一系列政策措施当做政治任务,不折不扣地贯彻下去,充分发挥了驻村工作队的“传、帮、带”的作用,提升贫困户的满意度,让贫困户“有困难找工作队”,锻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涌现出了许多动人的场面。

政策宣传深入人心。为了将党和国家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进村入户、落地生根,工作队始终坚持走村入户,耐心地宣传和解释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充分发挥“新时代讲习所”的作用,既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又有各项政策措施,同时也面向群众回答他们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做到扶贫与扶智和扶志相结合,让党的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经常性召开自然村村民会议,开展“两册一审”,全面落实“三精准”,设立扶贫公示墙,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进入退出程序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热心帮扶暖化人心。刘北自然村吴苍山一家是个贫困户,吴苍山患有格林巴氏综合征,行动困难,部分用药也不在新农合报销范围,对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一直不理解,怀有抵触情绪。工作队多次去家里进行慰问了解,认真解读国家“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切切实实从多方面解决他的实际困难。除了享有一般贫困户的普惠政策外,还给他爱人解决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并积极为其申报养殖补贴。经过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吴苍山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变不理解为真心拥护,2018年底,一家人顺利实现脱贫,吴苍山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每次见了工作队,都竖起“大拇指”,热心邀请去他家“喝茶”。还努力建立帮扶联系人和贫困户之间的联系纽带,对帮扶责任人进行集中宣传核教,以真正发挥帮扶责任人的帮扶作用。

扎根基层感动人心。工作队的同志多次说,在这里工作是和刘村结缘,和刘村的父老乡亲朝夕相处都是一种缘分,乡亲们见到工作队不再称呼职务,都亲切地称呼为“老石、老单、老曹”。几年来,在田头、在地头,与广大村民拉家常,拉近了和村民的感情距离,无论刮风下雨,工作队经常起早贪黑、走村串户。2018年夏末,刘村遭到了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雨,田里的大豆几乎绝收,工作队彻夜难眠,挨家按户查看灾情,时刻关注着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贫困户生产生活面临着严峻形势。驻村工作队密切关注疫情,做到关口前移,严防死守,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的同时,密切关注贫困户家庭学生网上上学情况、健康情况、收入情况,对受疫情影响暂时不能外出务工的,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保障贫困户基本收入不减、生活水平不降。疫情影响期间,没有发生一起学生无法上网课的问题,没有出现一个贫困户看不起病的问题,也没有一户因为受疫情影响造成返贫致贫的现象。工作队把村当成家,谁家有打工的,谁家有上学的,谁家地里种什么,谁家养了几只羊几只鸡,队员心里都有一笔账,相处的跟一家人似的。由于吃住在村,村民有问题随时都可以到村部去反映,因为“老石”说了:不脱贫不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辛苦的努力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2017年底,刘村贫困村顺利出列;2019年底,没有脱贫的仅有2户8人,刘村贫困人口发生率从2014年的6.9%,下降到0.2%,脱贫攻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役的全面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