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枞阳整建制划归铜陵尘埃落定 桐城派文化传承遇难题


来源:澎湃新闻

枞阳整建制划归铜陵尘埃落定 桐城派文化传承遇难题

桐城派发展到乾嘉时期,刘大櫆门生姚鼐学冠群贤,学界视其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姚鼐(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安徽省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40余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40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姚鼐幼即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授庶吉士。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四库全书》成,44岁的姚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

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其弟子门生遍及南方诸省。其中声名显赫者如本邑方东树、刘开、李宗传、方绩、姚莹,上元梅宗亮、管同,宜兴吴德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等。这些门生多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

姚鼐的开馆授徒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师刘大櫆的启示。刘大櫆最终未能在官场争得一官半职,但却教授出一大批高足弟子。他的弟子在全国各地为官,也就将其文风文脉播洒至四面八方,桐城派的影响逐渐坐大。刘大櫆80大寿时,各地弟子纷纷来贺,一时间冠盖云集,雅士满座,其情其景堪与战国时期的邹鲁稷下学宫相媲美。

也是在此次寿筵上,姚鼐所作《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成为宣告桐城成“派”的点睛之笔。

该文声言:“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占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鼐曰:夫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郁千余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独浮屠之俊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岂山州奇杰之气,有蕴而属之邪?夫释氏衰歇,则儒士兴,今殆其时矣。”

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同乡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

有清一代,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载,拥有作家1200余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影响力跨越桐城江南,遍及全国,连晚清一代重臣、学界领袖曾国藩也“膺服于”桐城,其余声至今仍回响不绝。

嘉庆十五年(1815)九月十三日(公历10月15日),85岁的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后归葬桐城杨树湾。

百年根脉当代犹在,区划变更影响传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虽然“天下高文归一县”的辉煌于桐城和枞阳而言已成过去,但百年根脉犹在,传承至现当代的桐城派也并没有完全沉寂。

 

事实上,近现代以来,桐城和枞阳依然走出了在各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

培养这些人物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是桐城派晚期大师吴汝纶于1902年创办的安徽省桐城中学。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桐城(今属枞阳县)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中国近代功不可没的教育家。严复曾撰联吊唁吴汝纶曰:“平生风义兼师友,天下英雄惟使君”。

吴汝纶为清同治四年(1865)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国藩重其才,留佐幕府,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吴汝纶与李鸿章关系亦密切,先后在曾、李幕府任事,曾、李奏议,多出自他的手笔。在先后出任深州(今河北深县)、冀州(今河北冀县)知州后,吴汝纶弃官从教,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被清廷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后,吴汝纶自请赴日本考察学制,编成《东游丛录》一书,为中国最早介绍日本的专著。

吴汝纶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深入探求西方的科学和哲学。他竭力支持严复的翻译工作,并为其翻译的《天演论》作序。他博学多才,著有《易说》2卷、《校定尚书》1卷、《尚书故》3卷、《夏小正私笺》1卷、《文集》4卷、《诗集》1卷、《尺牍》7卷、《深州风土记》22卷、《东游丛录》4卷。

日本考察结束后,吴汝纶返归原籍,借安徽巡抚衙门南院,筹建桐城学堂,即今桐城中学之前身,自认堂长。其亲笔题写的“勉成国器”和“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的楹联,此后一直是桐城中学的校训。

桐城中学1958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重点中学,1999年被命名为安徽省示范高中。学校现有高中教学班58个,在职教职工180人,在校学生4000余人。

以朱光潜为代表的8位海内外院士校友,是桐城中学杰出人才的典型代表。

建校百年来,桐城中学的杰出校友主要包括:原中顾委常委、文化部原部长黄镇,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农工民主党首任主席章伯钧,北平市首任市长何其巩,当代美学宗师朱光潜,两院院士孙德和、慈云桂、陆大道、程和平、吴曼青、杨善林,哲学家方东美,古文论家马茂元,著名作家方令孺、叶丁易、舒芜,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书记储波,解放军少将曹新国、张国威、程尚武等。

因区划调整,上述人士中多人原籍地今属枞阳,如黄镇、章伯钧、朱光潜等。

划归铜陵之前,枞阳和桐城就已在名人归属方面展开了竞争:桐城中学立有黄镇纪念碑,而枞阳县城也建有黄镇图书馆。

多位枞阳籍人士向澎湃新闻指出,随着时代发展,行政区划调整有其必要性,但也不能仅从经济角度考虑,“区划调整对文化传承的负面影响应受到足够重视。”

而面对此次划归铜陵,上述枞阳籍人士却也已经分不清楚,桐城派文化对他们来说究竟是历史的财富还是融合的障碍?

关注更多资讯请添加微信号ahifeng、微博@凤凰安徽,也可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哦!

 

[责任编辑:康鹏飞]

标签:铜陵 文化 桐城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