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解读:安徽名校众多,默克尔与李克强为何首选去合肥学院?


来源:凤凰安徽

解读:安徽名校众多,默克尔与李克强为何首选去合肥学院?

据凤凰卫视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10月29日抵达北京,开启她执政以来第八次访华之旅。

10月30日,在李克强总理的陪同下,默克尔女士到访安徽合肥。当日上午,中德两国总理一同访问合肥学院,与该校师生互动交流。

众所周知,安徽高校云集,大陆知名学府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均坐落于合肥市。相比较而言,合肥学院既非“985”,也非“211”。

那么,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吸引中德两国总理的同时到访呢?

凤凰安徽(微信号ahifeng)经过梳理分析发现,两国总理选择走进合肥学院,是出于中德双方战略合作的深层次考量。

一、传承友谊:鲜为人知的中德共建校史

在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一期校园内,矗立着一片挺拔俊秀、生机盎然的雪松林,徜徉其间,每棵雪松树前都有一块特制铭牌,上面镌刻着栽种人的姓名,包括德国前总统克里斯蒂安·武尔夫、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威尔先生等。

这些雪松见证了中德交流与合作的友谊。

或许连许多合肥本地人都不甚了解,合肥学院是一所“中德合作共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1985年,安徽省与当时的联邦德国下萨克森州签订友好省州合作协定,明确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学院前身)与下萨克森州各应用科技大学之间的合作作为省州政府教育合作项目,合肥联大成为当时中德教育文化交流中,德方重点援助中国的2所应用型大学之一。

根据协定,下州先后无偿援助了400万马克,用于实验室建设、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下州的汉诺威、奥斯纳布吕克等应用科技大学分别与合肥联大合作共建机械制造工程、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在德方的支持下,合肥联大建成了一批实验室,70余名教师赴德进修。

也正是因为有了德国下州的国际援助,才奠定了原合肥联大早期的发展基础,也才有了合肥学院今日的办学成果。

而今,下州与安徽的合作已走过30载,作为双方的共建项目,合肥学院已然成为中德友好的见证。凤凰安徽从合肥学院获悉,就在10月30日,该校还举行了盛大的仪式,以展示中德共建30周年成果。

据当地媒体此前报道,德国前总统伍尔夫先生曾分别于2005年5月及2008年10月,两次访问合肥学院,推动下州的高校和企业与该校开展合作交流。

2010年合肥学院30周年校庆之际,时任德国总统伍尔夫先生还专门为该校发来贺信。在信中,伍尔夫称赞合肥学院是“中德合作的好榜样”。

凤凰安徽检索发现,除伍尔夫之外,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先生、德国教育和科学部部长约翰娜·婉卡博士、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威尔先生等德国高层领导人均到访过合肥学院。

可以说,德国政要到访安徽,走进合肥学院,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种“标配”。

二、办学现状:中德学术文化交流频繁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合肥联大与下州高校的合作由单一的受援逐渐向教育、科研合作交流及人才培养转变,开始互派教师赴对方讲学,互派留学生。

2003年,合并组建合肥学院以后,这种合作交流进一步发展,学校与下州所有应用科技大学达成了多项新的合作交流协议,与多所应用科技大学按照“2+3”、“3+1”等模式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开始了全面深入大规模的合作交流。

截至目前,合肥学院已与德国的16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合肥学院官网数据显示,该校已向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派出留学生1437人,派出320多名教师赴德进行学历教育或短期培训。

同时,德方先后派出330多名教授、专家到合肥学院工作、讲学。先后有米歇尔﹒莱勒斯、法尔克﹒霍恩两位德国教授获中国政府“友谊奖”,7位获得安徽政府“黄山友谊奖”。

近年来,合肥学院招收国外留学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共有613名德国学生来该校进行实习、完成毕业论文、参加研讨会以及学习汉语。

2008年,“中国安徽·德国中心”新址在合肥学院揭牌。

2010年,合肥学院与德国高校共建的“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Deutsche Hochschule Hefei)正式成立并对外招生。

2011年,教育部批准的安徽第一个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合肥学院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正式招生。此后,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德合作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德合作工业设计专业也在该校分别招生。

2012年,德国物流协会在合肥学院设立合肥分会。

2014年,合肥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委托培养高校。

在学术交流方面,由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支持的中德大学生工业设计workshop已在该校连续开展了14年。

此外,该校还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起跨区域、跨文化的交流平台,服务安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继主办或共同承办了七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以及“中德韩三国四校国际青少年教育研讨会”等多个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合肥学院先后与国外12所高校合作承担了欧盟亚洲链、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等9个项目。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在学校共建了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在此基础上,该校与4家企业联合建设了合芜蚌自主创新平台——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

在合肥学院的促使下,合肥市有关单位先后引进德国大陆轮胎公司、西伟德集团等外资企业。通过合肥学院与德国友好学校的牵线搭桥,合肥市先后与德国奥斯那布吕克市、罗斯托克市结成友好城市。

据凤凰安徽统计,2000年以来,先后有300余个来自德国政府、社会团体、友好学校及企业的代表团访问合肥学院。

可以说,目前该校已成为中国大陆地区对德合作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为推动安徽省与下萨克森州、乃至中德两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两国总理此次在合肥友好会晤,正是建立在安徽省与下萨克森州友好合作及频繁交流的基础之上的。

三、教改突围: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显效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部署教育工作时强调,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此前,中国高等教育已于2014年开启了一项重大改革,国务院部署引导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扎实做好改革试点,积极稳妥地加快这一进程。

事实上,在这项改革启动之前,中国大陆已有高校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率先转型突围。其中,合肥学院的探索,在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中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

早在1985年,原合肥联合大学成为中德两国合作项目,按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共建,由此踏上了应用技术型大学办学之旅。

2003年,合肥学院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思路,明确定位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

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界,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面临办学趋同化的问题。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上,都向重点大学看齐,走学术型道路,办研究生教育。而合肥学院的做法,显然突破了原有的办学模式。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合肥学院最终在应用型大学建设中转型成功。

目前,该校已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53所试点学校之一,国家首批承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大学之一,中德共建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门委员会副主席单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

从2009年至今,全国326所高校、416批次、4000多人次组团来校学习考察。《国内动态清样》和《内部参考》先后4次报道了合肥学院改革发展情况。

教育部高教司两次到该校进行专题调研,对合肥学院借鉴德国先进办学理念,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2009年,合肥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4年,合肥学院毕业生王红丽获德国红点设计大奖(Red Dot Award)“2013红点设计概念奖”。

同年,合肥学院《突破学科定势打造模块化课程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项目主持人,该校党委书记蔡敬民在人民大会堂得到习近平、李克强等人的接见。

而据公开资料显示,蔡敬民曾在德国留学深造:1987年至1988年在德国东福里斯兰应用科学大学学习;1993年至1994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99年至2002年赴德国参加德国科学与教育部重点项目“海洋生理活性物质”研究工作,同时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获德国耶拿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从个人学习工作经历来看,其本人深受德国教育理念的影响。

蔡敬民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合肥学院的发展道路上,一直有一个模仿、学习乃至追赶的目标——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

正是因为合肥学院借鉴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理念,才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应用型高校发展之路。李克强在10月30日考察合肥学院时当即宣布,中国政府将在该校建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及合作基金。

作为中国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成功的典范,此次受到中德两国总理的到访也在情理之中。

四、战略之需:“工业4.0”进入中德合作时代

而更为关键的是,合肥学院等一批高等院校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关乎中国版“工业4.0”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2015年6月,力推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受命兼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成员。

不难看出,高等教育的应用型转型改革,是国务院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

2013年4月,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德国所谓的工业四代(Industry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与之相对应,中国政府2015年5月8日公布了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规划。

根据规划内容,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事实上,中德两国的工业制造业合作已久,两国高层也均有意推进“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深层次合作。

2014年,李克强访问德国时,两国曾签署《中德合作行动纲要》。纲要中,有关工业4.0合作的内容共有4条,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工业4.0”)对于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和德国在工业发展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面临国际工业新的发展趋势,中德两国均有必要加强合作。

就在昨日(2015年10月29日),李克强在与默克尔会谈时表示,中国有完备工业体系和巨大市场,德国有先进技术,应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共同推动新工业革命和业态,达成双赢。默克尔也当即回应愿积极推动,力争对接取得早期收获。

安徽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较早纳入地方规划的先行省份,且具备良好的对德合作基础。李克强说,此次安徽之行是总理女士去年访华时双方就商定好的,也是他担任总理后首次陪同外国领导人到外地访问,这体现了两国间的良好关系。

分析认为,两国总理此次安徽行,将进一步达成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深入对接的共识。而中德两国能否达成实质性合作进展,则有赖于两国高层的经济智慧及两国政府及人民的共同努力。(凤凰安徽)

[责任编辑:楚武文]

标签:合肥学院 安徽 李克强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