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安徽肥东曾有片"辛德勒的工厂" 百姓呼吁应加以保护


来源:中安在线

原标题:肥东元疃曾有片"辛德勒的工厂" 百姓呼吁应加以保护

摘要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雇佣1100名犹太人到自己的工厂,使他们免受纳粹屠戮,这座工厂也成为犹太人躲避纳粹蹂躏的堡垒。在肥东县元疃镇义和村,也有这样一处堡垒——保华庵。

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雇佣1100名犹太人到自己的工厂,使他们免受纳粹屠戮,这座工厂也成为犹太人躲避纳粹蹂躏的堡垒。在肥东县元疃镇义和村,也有这样一处堡垒——保华庵,在抗日战争期间保护了成百上千的当地百姓,免受鬼子残害。建国后,保华庵被毁,面目全非,近几年内侧围沟也平整为油麦地。当地百姓呼吁应留住这段历史,不让其湮没,引起肥东县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围沟中间曾是保华庵所在地

[解封历史]

肥东曾有个护民“堡垒”

1月11日,远在杭州打工的长丰县埠里乡八里店村民组李先生反映称,他听祖籍肥东县元疃镇的父亲李明恒说,父亲小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日寇进攻肥东元疃镇时,在周边设立了一个据点,有一个大队兵力。鬼子隔三差五到村子里扫荡。村里西北角原先有一片滩涂,滩涂上建有庙庵一座,名为保华庵。滩涂外围有两道防护围沟,呈同心圆状,护卫着中间的庙庵,围沟上方建有吊桥,每逢鬼子扫荡期间,吊桥放下,百姓躲入滩涂避难,待百姓全部进入后,吊桥吊起。

据李先生介绍,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地方已面目全非,已经没几个人知道这片曾护佑一方百姓的地方了。李先生呼吁,政府部门应该充分挖掘这段历史,留存后世,供人凭吊。

如今已变成一片油麦地

1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当年保华庵所在的地方,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一片广袤的油麦地,处处绿意盎然。当年庙庵耸立、香火缠绕、双围护城的场景,已经荡然无存。

当地村民李明双称,1950年,元瞳地区上下掀起拆除封建宗教寺庙的活动,保华庵自然难逃打砸。此后,残破不堪的保华庵再也无人兴建。其间,义和村冯姓和杨姓两家村民,先后在旧址旁建起房屋,一住就是数十年。

据义和村党支部书记杨华林介绍,上世纪90年代,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曾来此考古,此后一直没有动静。2010年土地平整,里侧的围沟被平整,改为耕地。如今,只剩下外围的那道围沟。经历半个多世纪风雨,当年宽10米、深5米的围沟,如今只有5、6米宽,深不足2米。

[护民故事]

军民躲堡内一起打鬼子

据元瞳镇政府地方志记载,1943年春,侵华日军集合300多名士兵围住了元瞳镇陈圩村,烧光全村700多间房屋,枪杀村民13人,制造了“陈圩惨案”。

日寇扫荡期间,保华庵依靠易守难攻的战略地形,充当起周边一方百姓躲避日军屠戮的堡垒。“当时鬼子经常扫荡,有不少陈圩村的村民举家前往临近的义和村,跟我们义和村村民一起躲进了保华庵避难。”当地村民李明恒回忆,在日军侵华期间,保华庵凭借特有地理位置,多次发挥了护民御敌作用。他描述,保华庵外围的两道围沟,沟深且宽,“每道围沟前后方各架起一座可升降的吊桥。自己的人来了,吊桥就放下来;敌人要来,吊桥就拉上去。”李明恒还说,保华庵不仅让村民免受蹂躏,地方武装还与庵里的避难村民一起,在这座“堡垒”里建战壕、挖枪眼,同日军抗击到底。

抗日战争后期,日军撤出了元瞳地区。义和村的李老先生在保华庵上开办学堂,兴建起白塘小学,参学60多人。

[抢救行动]

村民自发搜集历史史料

元疃当地百姓曾自发地展开过挖掘抢救工作。在义和村当了几十年教师的湛叶海老人,受人之托花费一年时间遍访乡里老者,采访搜集保华庵新建到解放后被砸庙,直至荒颓至今的所有资料,并将材料由村委会上报镇政府。

据湛叶海介绍,义和村因为地处江淮分水岭,十年九涝。晚晴时期,一龚姓官员请一地理先生献策,想治理水灾。此地理先生告诉他,要想治好水,必须在河东边扒一双层围沟,内建庙宇。围沟扒成荷叶形,意思说这里是荷叶地,水涨荷飘,不会再被水淹。正是遵照此地理先生所言,保华庵建成。

保华庵将被写入地方志

最先呼吁挖掘历史的李先生,建议政府部门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带动当地旅游观光业态。他还建议:“最好能与邻近的长丰县整合资源,从历史挖掘、旅游休闲、产业规划、交通建设等方面统筹安排、合理对接。”

据肥东县元疃镇宣传委员许春飞介绍,保华庵的历史有着底蕴深厚的意义,必须尽早挖掘,让后人知道。据介绍,元瞳镇地方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已经展开对保华庵历史资料的深度发掘工作,并将其写入地方志。此外,元疃镇文化站近期还将把调查情况上报县文化局等相关部门,进一步确定抢救方案。

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商报作者: 齐美义吴洋刘职伟

关注更多资讯请添加微信号ahifeng、微博@凤凰安徽。

[责任编辑:吴振北]

标签:百姓 工厂 辛德勒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