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跨省共融 为长三角助跑
安徽
安徽 > 资讯 > 正文

南京都市圈:跨省共融 为长三角助跑

放眼整个长三角,南京是个独特的存在。

特别之处在于,它虽然处于长三角的地理中心,但作为江苏省会其经济辐射却有限,且这种辐射更多地体现在邻近的安徽沿江城市,而非苏南和苏北。

面对一众“好学生”,南京在省内的地位一度有些尴尬。但也正因为这样的特殊性,南京有了不一样的发展路径。

“请江苏、安徽两省共同推进规划实施,指导推动政策会商和项目对接,解决规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做法。”2021年2月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原则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这是在国家层面第一个获批的都市圈规划,也意味着全国首个通过自我认知探索形成的跨省都市圈协作成果获得了肯定。

“南京都市圈有望成为上海之后助力长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支点。”在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看来,叠加了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自贸区建设等多重战略机遇,南京都市圈未来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此次国家层面的规划获批后,南京都市圈能否借助连通东西的区位优势更好地传导上海和长三角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长三角西部的“后进生”们又能否借力南京迎头赶上发达地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澎湃新闻、红星新闻、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四大主流媒体强强联手,共同推出“‘城’势而上——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特别策划,以一组深度观察和一场线上论坛,为城市群未来发展之路贡献亮和光。

二十年谋一圈

作为全国都市圈的先行者,以南京为中心的这个“跨省朋友圈”已经走过了20年。

2000年7月,在江苏省城市工作会议上,南京都市圈的概念“破土而出”。

两年后,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省建设厅编制早期的《南京都市圈规划》,掀开了当时最早、也是全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的建设序幕。

2011年,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巢湖市,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调整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七市。2013年,宣城加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变为八市。

2020年12月5日,2020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在镇江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章程(修订稿)》,宣布吸纳溧阳市、金坛区加入南京都市圈。至此,南京都市圈形成了目前的“8+2”格局。

“到2019年,都市圈的GDP总量约4万亿元,我们以占全国0.7%的土地面积、2.5%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占全国4.0%的经济总量。”南京市领导在当时会议上透露的数字,宣告了这个已经走过20年的都市圈不俗的实力。

南京都市圈区位示意图。 南京日报 图

南京都市圈区位示意图。 南京日报 图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作为专家组负责人参与了本次《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起草。她告诉澎湃新闻,2002年《南京都市圈规划》的1.0版本当时是作为省内规划来编制的。而本轮《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苏皖两省政府以及各成员城市进行了充分协调沟通,吸纳了不同的意见和想法。

在陈雯看来,作为一个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要更好地发挥两个省级政府的协同作用,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共赢发展。

“圈主”南京的跨省影响力

南京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8座地级市和两个区(市),一省的省会城市能够对邻省多地产生深刻影响,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常见。

“南京都市圈20年的探索证明,在城市群结构之下中型化的跨省都市圈发展模式是可行的。”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认为,未来这种跨省域的的都市圈会越来越多,而南京都市圈的实践已经为后来者提供了良好而又清晰的示范。

“圈主”南京为何有如此大的感召力?

“这是南京自身城市实力和基于空间地缘因素所凝聚的天然吸引力综合作用的结果。”陈雯介绍,目前南京中心城市的常住人口约占都市圈的20%,经济总量占比超过30%,财政收入占比超过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作为都市圈经济中心的地位无可撼动。2020年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继续超过1.4万亿,第一次跻身全国城市GDP排行榜前十,4.6%的经济增速在前十城市中位居第一。

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 南京日报 图

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 南京日报 图

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成果,百姓的感受则更为直观。南京优质的教育、医疗和商业资源多年来持续为都市圈内其他城市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提升了长三角西部地区整体公共服务的品质。

这样的硬核实力使得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很早就成为了南京的铁杆小伙伴。

2月8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消息一出,很多网友都纷纷表示,南京终于坐实了“徽京”的名号。

“南京还是江苏的省会,但同时影他的影响力扩大到了安徽,这是对南京的跨省影响力以及城市气度的正面认同和肯定。”陈雯认为,“徽京”的称号虽然在部分人看来带着些许嘲讽的意味,但可以试着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个问题。

陈雯认为,南京在省内位置偏西,自然会辐射到周边地区,就如同上海也自然会辐射到苏州、嘉兴等地区。南京与周边城市形成的这种亲密关系有其特定的历史和区位因素,自然天成、无法割舍。

带领“圈友”起飞

作为长三角的“插班生”,安徽与长三角发达地区尚有差距。

对于已加入南京都市圈的四座安徽城市来说,南京不仅是身边学习的好榜样。更重要的,这些城市还能通过与南京的互动直接受益。

这其中,滁州的改变最为明显。

2020年初,安徽揭榜2019年经济成绩单,滁州成为一匹黑马,凭借2909.1亿元的GDP总量跨级站上了安徽“第三城”的位置。

滁州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向南京的积极靠拢。

滁州与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仅一河之隔。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长三角6个被“点名”的毗邻区域,滁州占了2个,且都与南京有关。

在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看来,滁州参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最现实的路径是推进与南京的同城化。

滁州紧紧拥抱南京江北新区建设的机遇,组织开展了“对接大江北、建设新滁州”的讨论,在全市上下凝聚共识,提出与南京江北新区实现全面对接、无缝对接、等高对接,推进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这之后,滁州通过打造苏滁产业园、滁州高教科创城、滁州经开区原创科技城、来安汊河水岸科技新城,积极呼应南京江北新区建设。

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滁州日报 图

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滁州日报 图

去年初,即便疫情防控形势仍然紧张,滁州党政主要领导仍在两个月内四次到访南京对接合作事宜。

逆袭的“黑马”不仅颠覆了人们对滁州的既有印象,也打破了安徽多年来相对稳固的经济格局。

不仅是滁州,观察南京都市圈的其他三个安徽成员不难发现,它们都已在不同领域的跨省融合发展中尝到了甜头。

“从历史上来看,区域边界的城市往往不是生产力布局的重点。但当融合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区域的边界也被打破了。此时,边界城市往往能成为融合发展的先行军。”在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宏看来,安徽东部这四个毗邻南京的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融合程度也将逐步提高。

南京都市圈内的江苏城市也感受到了同城化带来的红利。随着《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获批,宁镇扬一体化也进入加速期,三地正合力解答好1+1+1>3的不等式。

过去一年,镇江抛开“东张西望”的纠结,以产业对接为先导,城际合作为纽带,主动拥抱宁镇扬一体化,融入南京都市圈发展。呼应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沿G312国道布局创新产业转化带。据镇江市发改委透露,宁镇两市已初步计划在G312产业创新走廊上,打造“宁镇一体化产业合作示范区”。

同城化当然也离不开交通的助推。近年来,扬州也在综合交通上加快推进一体化,继宁启复线动车通车后,连淮扬镇铁路也建成通车,扬州实现了高速铁路直接跨江,进一步缩短了与南京的时空距离。

长三角离世界级城市群还有多远?

南京都市圈是组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次区域,但相较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有待增强。

国家发改委复函明确,南京都市圈将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为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南京都市圈要接续带动皖江经济带和淮河经济带发展,促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协同联动,形成跨省级行政区区域治理新模式,为我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彼此成就,命运与共。此前,都市圈跨省协调并无现成的案例。而南京都市圈通过20年的实践,成为了促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协同联动的生动案例。借助与安徽四市以及与合肥都市圈的互动,在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切实提升了南京在江苏全省的“首位度”。

城市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陈雯看来,以都市圈为载体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让发展从单个极点形成一片高原,是最重要的目的。

“南京都市圈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长三角范围内,上海的辐射也需要通过南京传导给合肥。”陈雯认为,要成长为真正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需要进一步创新和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缩小地区间发展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