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一切交给党和国家”

“我要把一切交给党和国家”

“多少志愿军战士,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我能够活到现在,看到国家繁荣富强,我感到很幸福,能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党和国家更是值得我一辈子骄傲的事。”刘长春是怀宁县秀山乡西涧村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先后4次负伤,多次立功。4月1日,91岁高龄的老兵刘长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起当年的种种经历,仍然记忆犹新。

八十年代初

八十年代初

图为刘长春和妻子的合影

图为刘长春和妻子的合影

19岁,入伍保家园

1949年,19岁的刘长春参军入伍。“我从小过着流浪乞讨的生活,年纪稍大点就开始做帮工,多数时候都吃不饱穿不暖,更别提什么理想和目标。我加入部队那天,虽然天很冷,但我穿的却是短袖单褂子,是部队培养了我,给了我更高的理想和目标。我那时就想,从今往后,要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交给党,交给国家。”坐在轮椅上的刘长春打开了话匣子。

1950年6月,刚满20岁的刘长春从原部队调出,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我是志愿军15军44师130团2营6连的兵!”至今,老人仍能一口报出了自己当年的部队名称。

1951年初,刘长春跟随部队一路来到鸭绿江边准备入朝参战。“步行跨过鸭绿江大桥的那天,江面上雾气很大,大家都埋头赶路,头顶上时常有敌机盘旋,按照部队‘白天不能有炊烟、晚上不能有明火’的要求,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万分谨慎,从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战争气息。”刘长春说。

“那时候夜晚赶路,天亮了就要找山沟或坑道隐蔽,行军时尽量穿树林,走山路,绕小道,无论有多困难,我们都不走公路。隐蔽的时候也要时刻观察周边情况,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连续走了18天,我们才终于到达主战区。”刘长春说,那个时候正年轻,满脑子都想着多消灭几个敌人,根本不觉得累。

20岁,接下班长手中的枪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作为年轻的新兵,刘长春一直跟随在班长身边作战。班长身体素质强,作战经验丰富,他总是挡在刘长春的前面,教他如何发现敌人,如何迂回躲避,如何攻击敌人……刘长春说,有班长在身边,他的斗志越来越勇,击毙的敌人也越来越多。“有一天清晨,我和班长连续击灭了不少敌人,我正高兴的时候,只听班长大喊‘趴下来!’,几乎是同一时刻,炮弹在我们身边爆炸了。”说到这里,刘长春老人的眼睛湿润了。被班长推到远处的刘长春只受了轻伤,而班长却浑身多处受伤。

年轻的刘长春手忙脚乱要给班长包扎却被拒绝。班长将自己的冲锋枪交给刘长春,并嘱咐道:“小刘啊,我不行了,你把我的这把枪拿好,多消灭几个敌人,早日回到家乡。”而刘长春的班长却将自己永远留在了他乡。在接下来的几轮战斗中,20岁的刘长春都带着班长的枪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也在那一年,他加入了中国青年团。

刘长春回忆道,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志愿军9个军参加了战役,敌军的火力更加凶猛,作战也更加困难。“我们每天都在枪林弹雨中奔跑,早已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在那次战役中我失去了两个手指,腿脚也受伤了。”刘长春说,“炮弹随时在身边爆炸,我的两个手指被炸掉后,我本准备就地处理包扎,可断掉的手指和皮肤粘连在一起没法处理,我就用牙齿咬,想办法止血后,再上战场。”

“再后来,我的腿也受伤了,但我不想停下来被敌人抓住,于是向着部队行进的方向一直爬行。”刘长春说,他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宁愿牺牲,也不愿被敌人抓住当战俘,抱着这样的信念,刘长春一共爬行了大约七公里,直到胸口的衣服全部被磨烂,最后幸运的被战友发现,送到医院救治。经历了多次手术,最终挽回性命。

51岁,继续发光发热

1981年,离休后的刘长春回到老家怀宁县西涧村定居。一回到故乡,刘长春就腾出自家的住房,添置桌椅,购买书籍、乒乓球等学习资料和娱乐用品,创办了“农村文化室”,还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钱购买图书、订购报刊。

从1981年开始,刘长春走乡镇、串社区、进校园,40年时间里,他跑遍了怀宁县及周边各个乡镇的中学和大部分小学,向中小学生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刘长春老人以一生为笔,写下了不平凡的人生篇章。(全媒体记者 刘惠子 通讯员 檀志杨)

来源:安庆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