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立体化整治人居环境靓新颜

桐城市立体化整治人居环境靓新颜

芳菲四月,走进桐城市新渡镇新安渡村,错落有致的房屋、干净整洁的路面、精美雅致的文化墙便映入眼帘,一幅山清、村净、景美、民富的美丽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门前路亮了,地平了,道宽了,整治后环境比之前好很多。”该村村民洪一光说道。新安渡村的变化是桐城市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农村垃圾、卫生厕所改造、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为主攻方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按下农村家园变美丽花园的“刷新”键,实现旧貌换新颜。

改厕治污,农户用上水冲厕所

“砖头、沙子、水泥、化粪池、坐便器,这些都是政府提供的,自己没花一分钱,就解决了旱厕气味难闻、蚊蝇滋生的大问题!” 桐城市双港镇福华村村民徐长林说道。

“砖砌三格式化粪池有使用寿命长、处理效果好、清理周期较长等优点。设备采购和安装施工费用,均由各级财政奖补承担,农户改厕,基本不需自己花钱,因此改厕积极性很高。”双港镇农业站站长吴文彬介绍到。

走进桐城市文昌街道交通村脱贫户程世发家中,厕所内的用具和冲水装置已经全部安装完毕,处处整洁干净,节水型化粪池埋在地下,屋内院外一点异味都闻不到。“还是党的政策好,自己没花一分钱,没用一点力,就用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卫生厕所,干净又方便”,程世发激动的说道。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厕是“细胞工程”,更是头等大事。自2018年以来,桐城市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坚持厕所改造与污水治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相结合,配套做好厕所粪污处理,科学选择农村厕所粪污收集处理方式,确保所建的化粪池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落实好各项管护机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厕所维修和清掏等后期管理问题,确保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切实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据悉,截至2020年底,桐城市2.3万户农户完成旱厕改造,全市卫生厕所用户达15万余户,2021年度全市厕所改造任务2320户。

村净景美,百姓腰包鼓了、笑容甜了

“近段时间,村里有了大变化,道路更加干净整洁,庭院更加美丽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该市大关镇旵冲村村民齐成双笑着说。而这样的“变化”在该市146个村不断上演。

在该市龙眠街道双溪村,村民们就尝到了人居环境整治的甜头。

双溪村位于桐城市区西北部,境内茂林修竹,茶园满坡。通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该村从过去的“脏乱差”转向现在的“净绿美”,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环境美带动了产业富,该村茶园面积达3000亩,茶叶加工企业达20余家,全年总收益2000余万元,茶产业已然成为该村致富的支柱产业。“现在环境越来越美了,收入也越来越好了,日子也越过越甜了”。该村村民夏月莲对村里的变化感慨的说道。

据悉,桐城市自启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全市拆除乱搭乱建和无功能建筑26.7万平方米,清理陈年垃圾30余万吨,累计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1500公里,13万户农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5%,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显著提升。

共享共治,群众成为环境治理新动力

“第一次评议,我们家就得了33分,这是村民对我们家的认可,也是他们对我的希望。后面我要继续努力,多挣点积分,争取早点把超市那个豆浆机换回家”,该市黄甲镇石窑村詹成奎老人在“积分超市”门口高兴的说。

为了改善村庄环境、提升乡村“颜值”,激发出人居环境整治的新动力。自去年以来,黄甲镇制定出台《村民积分制管理实施方案》,并在石窑村岭脚村民组开展试点工作,激发群众自觉共建共治共享的热情,引导村民们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激发了群众的主体作用,让群众在享受环境整治带来的成果时,又培养了自身的环保意识。”该村负责人詹成祥表示。

创新自治模式,“积分制”只是实践之一,桐城市其他各地更是妙招百出。在大关镇台庄村,“门前三包”责任书正在积极推行,该责任书中明确了“包环境卫生、包门前整洁、包社会秩序”的责任要求。龙眠街道东盛村正在积极探索“专业化+群众参与”新模式,即成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保洁队伍,专门配备环卫保洁车辆、工具、服装等装备,把公共卫生、村容村貌、秸秆禁烧等环境整治的内容增加到“村规民约”条款中,细化每个村民在村组环境整治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孔城镇铁山村建立“1+2+2”联户机制,即1名党员发动2户亲戚和2户以上普通农户,党员以身作则,先把自家家禽圈养起来,同时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消除农户顾虑,引导联户的农户积极行动,配合将家禽家畜圈养起来,取得了较好效果。

桐城市创新实践,紧紧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形成了“干部带头干、党员示范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局面,群众已然成为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动力。(唐振)